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医学人才培养思路

乡村医学人才培养思路

1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养不活、用不上”的部分原因

1.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医疗队伍的平均学历层次不高即使在较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人员的平均学历也达不到大专。而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医生,除了自身的理论结合实践外,更需有经验的上级医师的传、帮、带。因此在医疗圈内有这样的话,你到了什么医院就是什么水平了,此话虽有偏颇,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实在太差,专科毕业生来到基层,他们的上级医师自己的水平都很难达到目前的基本要求,又怎么指望他们带出的医师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呢?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老百姓又怎么信得过,信不过又怎么“用的上”和“养的活”。

1.2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任何的医疗行为都不能从头再来,而最多只能是补救。目前老百姓希望能到基层医疗单位就诊,但又不敢去,基层医院费用低,水平也低,群众有病还是不得不到大医院看,城市医院收费也高,但水平高。因为少花钱是小事,耽误了病是大事,因此农村患者到县及县以上医院、城市患者到大医院就诊的比例增加(调查显示,城市25.7%、农村53.5%的患者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与1998年调查相比,城市就诊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减少了1.1%,有一些城市减少了6%,农村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比例下降了7%。)。这样基础医院自身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又怎么求发展和留人才,留下的人又如何提高业务水平?

2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思考

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我们已把专科层次的医疗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认为他们才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养得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共同制订了高等医学院校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的具体措施。中国未来的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重点,将立足于中国国情,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贫困地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和基本医疗队伍建设。如何将上述政策落到实处,怎样才能确保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个人认为基层及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走下去”,还需“送上来”。

2.1加强专科生的毕业后教育

目前,如果能仿照发达国家那样(以英国的全科医师为例: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后还需要接受3年时间的毕业后训练,其中2年在医院内专科轮转,第三年与全科医师一起工作,通过社区服务得到锻炼),对专科层次优秀毕业生,志愿将来到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毕业后可先在地区级以上医院工作3年,考试合格后下基层工作(送上来,定向培养,待遇从优)。使他们真正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能识别较复杂疑难疾病并了解其治疗预防的原则,这可大大提高他们以后独立工作的能力,并真正成为农村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骨干。从而也使到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病人得到最合理的治疗,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走下去”,“送上来”的教育模式,可全面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卫生人力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使得对疾病的防治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难易程度之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基层医疗水平很低),要使其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下的去”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水平也很难开展工作,甚至与较高级的医疗单位相比,能与之合作的人更少,因此必需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专科毕业即下基层,很难有所突破。

2.2提高服务质量

要想使现有的基层医疗资源充分利用,提高服务质量是关键。应当真正做到,普通的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在大医院的治疗质量是一样的。老百姓自然就会考虑“性价比”。只有这样,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才能落到实处。

2.3实行导师制

在当前网络时代,基础医疗人才的理论学习不成问题,但在目前知识爆炸,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使他们时刻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否也可以实行导师制(像研究生教育),导师为他们就读学校的临床教师或上级医院的上级临床医师,可随时沟通和交流。这类导师是要注重技能而不是注重研究的。学校的实验室在休息日可对该校的毕业生开放(毕业3年内,目前还留在学校所在地进行毕业后学习者),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

2.4部分临床课直接在医院开展

我校为了加快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脚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将部分临床相关专业(如口腔医疗技术、护理)的临床课,直接放到医院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临床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毕业后即可进入较独立的工作状态,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需改进。疾病无国界,世界卫生系统是一个整体。那么全国、全区(县)卫生系统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都将是全国公共卫生体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是全体有能力的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