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探究

医学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探究

摘要:当前医学发展模式经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后,医学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得更加社会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与使命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在国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四个优先”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以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四个理念为指引,在实施相关战略后,有效促进了高校人才队伍规模的壮大,在医学人才建设的外部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政策与措施的着眼点忽略了医学院校管理和实践中对于医学人才内部心理要素及人文要素的培养。当前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夯实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石,将兼具文学学科与医学学科属性的叙事医学教育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培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全学程教育、全方位进行保障、运用多途径实践等措施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以推动实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叙事医学;医学生职业精神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同时强调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大发展理念与举措,指出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系统部署。面对新挑战,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这些任务面前,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不高、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系统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成为当前我国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将兼具文学性与医学性特征的叙事医学应用在医学生培养、高等医学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建构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是解决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瓶颈问题的首要基础。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医学教育总体招生规模较大,但整体层次偏低,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重视生命的能力,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从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与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内心认同医生的职责。有助于加强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提升医学生在促进大众健康和解决临床诊疗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叙事医学教育对推动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

医学是一门以预防、治疗人类生理疾病,提升人体生理机能健康为目的的科学,其作用对象是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疾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医学模式经历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与范围逐步扩大,从疾病的治疗延伸到预防与保健,从生理健康转向心理健康发展,从医院诊疗外延至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对待疾病的健康养护已经从单纯的医疗技术上升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层面。这些变化标志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医疗过程中时刻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将叙事医学教育纳入高等医学教育内容是将医学教育回归医学人文属性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医学人才的叙事能力与人文素养,把叙事医学模式作为医疗活动的重要部分,以用于处理单纯医学技术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进而实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的目的。

(二)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价值

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撑与临床医疗实践的验证,其中临床实践教学又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单纯具有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医疗的需求,他们不能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导致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叙事医学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有助于强化医学实践的人文性,这在当前迅猛发展的医学教育及医疗过程中,可以显著地突出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这样一来,医疗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就能够实现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医疗工作者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能力、内心情感等情况,才能进行系统、整合、多学科的治疗。同时,病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陈述、看法、经验与偏好可以减少医疗实践中不适当的检查与治疗的风险,真正实现医学的实践价值。

(三)有助于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医药卫生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水平,还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学实践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提高医学生的医疗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更多的是考量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是在与患者的亲身接触中提升医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医德教育不应单纯重视传授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还应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促进医疗工作者与患者接触,反复体验与思考,形成对医德医风的由衷认同与内在信仰,直抵医疗工作者内心深处,才能使其成为医疗工作者从事医疗活动的内在规范。开展叙事医学教育有助于促进医疗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见证病患苦难,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重视人文关怀,实现全方位诊疗,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医学人才的目的。

三、叙事医学教育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构建的路径

(一)将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丰富职业精神全学程培养内容

加强职业精神培养要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贯穿全学程,将叙事医学教育融入全学程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职业精神培养内容。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应重新调整课程设置,确立多层次的全学程课程,改革、完善职业精神教育、叙事医学教育类课程培养内容,因此类课程具有一次性或契机性的特点,缺乏系统性、多样性以及持续性,因此需针对需求进行调整。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基本医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有针对性地融入强化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引导医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观。可运用内容丰富的医学案例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例如运用古今中外的具有医德仁术的典籍、实例来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进职业认知度,进而可以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同时还需明确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全学程培养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医学教育各阶段育人作用

优化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注重加强人文教育、叙事医学教育,是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环节。在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放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后,首先要充分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以优化、内容丰富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保障,才能真正地对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有所提升和帮助。有关研究中显示,在20世纪末,美国116所医学院校中,已有104所设置了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正式课程,有64所医学院校已经制定了系统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3]。相对于国外高校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有关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开展时间相对较晚,有关的课程内容和教育重视度、投入力度仍显不足。面对这些现状,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年级特点,灵活开设人文课程,以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可在入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进行初步职业精神宣讲,进行精神陶冶;在基础理论授课阶段,注重传授医学人文、叙事医学教育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基础;在实习阶段可以通过与病人的亲身接触,融入案例与实际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升华为技能。在从业后的继续教育阶段,加强各个重大时间节点的继续教育。

(三)运用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深化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

医学院校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医学院校整体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使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到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注重外部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各类活动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校史教育、生命科学教育、真实案例等内容的报告会、讨论会、辩论赛、话剧演出等活动,学生通过切身融入模拟的真实情境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感、人文精神等职业品质,培养医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引导医学生明确职业责任,从而使得医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全学程的学习当中,成长为卓越优秀的医学人才。

(四)充分利用实习实践中的学习机会,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地获得过程,在医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职业精神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后期见习、实习以及实际工作阶段的学习及见闻也是促进职业精神构建的重要教育契机[4]。在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训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体验,在医学生就业前的重要作用,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各医院的教育功能,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在临床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式的学习,能够亲临临床工作,与患者面对面,在与病人亲身接触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同理心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医学生养成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良好职业素养。

(五)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精神培养提供全方位外部师资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因素,达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目标需要具有统筹整合专业课教师、人文教师、临床带教老师的教育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外部保障。高校要大力引进专门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形成专业化授课教师团队,通过授课教师潜移默化带动学术医学职业精神的构建,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坚定职业信念。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将内心体验转化为对职业精神的外在追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专家等师资团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

(六)注重医学职业精神评价,完善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实现高质量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教育过程,这就需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医学职业精神评价方法对教育成效进行评估与监督,明确高质量教育的标准,完善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要素。需要建立针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的考评体系,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中以医学人文课程笔试成绩作为职业精神教育考评的单一评价标准,应加大过程评价所占比重,突出职业精神核心目标考评,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及真实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和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容等因素。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主体,为培养高质量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要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现代化的信息化建设条件,通过多元化的科学方式和途径,构建培养新时期所需的高素质优秀医学人才职业精神的教育体系,更好地为我国健康医疗事业服务。

作者:刘扬 薛涛 贾川 郑金 史静丹 谷硕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河北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