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慎独教育分析

医学生慎独教育分析

一、“慎独”的内涵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慎独”的涵义,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中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解释始自东汉郑玄,他认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独”应作“独居”、“独处”解,因而“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礼记大学》在解释“诚意”时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种修养方法是由中国古人们开创的,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强调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

二、“慎独”于医学生的重要意义

医学工作者独自一人完成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独处无人注意”,如医生所进行的病情检查、药方开具、临床问询、手术操作等,护士所进行药品处置、消毒隔离、治疗照护及夜班工作等,往往都是在无人监督下独自完成的。长期工作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中,是医学工作者特殊的职业的特点。而医学界的不正之风如开大处方、滥检查、滥收费等,因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因而病人及家属并不具备完全的知情权,因而处于知识弱势一方;而处方提成甚至向病人家属索要红包,因为病人及家属的在特定时期内对生命特别观注,因而愿意付出正当费用之外的成本,双方甚至会出现“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情况。但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医患关系冷漠、紧张,医学工作者职业神圣感的也随之消失,从而失去发展医术的动力。因此慎独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超过普通人的“慎独”功夫,医者不但要在公众场合及外在法律道德等到规范下管好自己,更要在独处时管好自己。医学生作为“明日的医生”,在其从事医学之初就培养“慎独”功夫是极为重要的。力行实践是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贯穿“慎独”精神的培养完成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地恪守“慎独”精神,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医学生的道德习惯。

三、“慎独”精神内化的临床情景

要使“慎独”精神内化为个人职业操守,就必须经历“慎独”实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过程。在各个实习环节中中培养“慎独”精神是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走向成熟、踏上工作的必经历程。“三查七对”中的“慎独”精神培养。50年代,由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三查七对”制度和程序在全国推广沿用至今,40余年来一直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护理质量。“三查七对”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三查主要内容为:操作注射给药前查,操作注射给药中查,操作注射给药后查。三查内容为:1.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2.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3.查药品包装,针剂有无裂痕、失效。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七对内容为: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的医学生认为“三查七对”简单枯燥,经过一段时间常会产生倦怠情绪,在单独工作状态下,时而含混了之,一次两次安然无事,就会形成恶习,留下医疗隐患。在大量重复性工作中,更要强调“慎独”精神,自己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无人监督时抵制懒惰思想的侵蚀,更要培养“慎独”精神。医学生在临床过程中,常常玩心太重,没到下班时却早已急不可待;或者将手头工作能拖则拖,给下面接班者留下麻烦。因而要强调“交接班十个不交接”:1.衣帽不整齐不交不接;2.本班工作未完成不交不接;3.输血、输液不通畅不交不接;4.各种引流不通畅不交不接;5.危重病人床铺不整齐不交不接;6.医嘱不查对不交不接;7.为下一班准备工作未做好不交不接;8.医疗器械不齐不交不接;9.抢救用品不齐不交不接;10.治疗室、办公室不整齐不交不接。“尊重患者隐私”中培养“慎独”精神。医学工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忠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做有损于患者的事,应具有高度自觉性、一贯性、坚定性。现在在医疗工作中,医院关注疾病远胜过关注病人,只注意技术性,淡化了服务性。医院中侵犯患者隐私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新时期的医务工作者,虽然不能完全改变这类旧的制度和习惯造成,但是充分认识保护病人的隐私权是对患者人格的尊重,医护人员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隐私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是法律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