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中医院校《免疫学》课程因学时少、内容多且难理解,被学生公认为“难学的课程”。为了解决以上难题,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构建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注重理论课与临床、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同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生命学科,其理论及技术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因学时少、内容多、课程内容难理解,被学生公认为“难学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和内容,并能够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笔者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1.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

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适应各个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本科授课重点为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抗原、免疫系统、免疫耐受、免疫应答;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检测技术也应详细介绍;而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学防治则以选修课形式进行介绍。

2.强调免疫学学科的系统性,构建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与生物、遗传、生理、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临床学科联系紧密,对于大一、大二就接触这门课的学生而言,在初始授课阶段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的认知非常重要。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系统”,涉及许多不同组分,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作用。知识点非常多,学生纠结在大量细节内容中,有“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感觉。常规教学是分知识点、按循序渐进方式讲授,只有完成基本内容讲授后,学生才会了解免疫的全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给学生推荐简单易懂、篇幅短的课外参考书,如美国学者松佩拉克编著的《免疫学概览》,先于专业教材自学,使学生首先对免疫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当学生的免疫学知识整体框架形成后,再接触专业教材,学习难度亦得以降低。

3.理论课内容与临床知识结合,诱导学习兴趣

免疫学学科发展快,理论课内容深奥难理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得注重免疫学知识的临床应用[1]。如在讲抗体的种类时,介绍分泌型IgA功能时,和临床产科提倡的“母乳喂养”联系在一块并加以解释:分泌到哺乳母亲乳汁中的抗体是此类抗体,这些抗体覆盖在婴儿的肠粘膜表面,防御婴儿摄入的病原体(婴儿喜欢用口接触所有东西,所以会从口摄入大量的微生物),故IgA是机体保护其粘膜表面的主要抗体,于是学生印象就非常深刻。在介绍超敏反应时,可以请过敏体质的同学讲述自己的病史,临床症状,请其他同学根据所学的免疫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并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超敏反应性疾病。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知识学习对日后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了其学习激情。

4.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通过免疫学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校免疫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技术、免疫细胞功能及检测、免疫性疾病的动物实验。实验课内容的设计亦很重要[2,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临床用途之一是用于乙型肝炎的检测,俗称“两对半”检查。我们在实验课上用模拟的血清(“大三阳”血清、“小三阳”血清、疫苗接种成功血清以及对照“全阴”血清)代替临床有传染风险的标本,发给各实验组进行检测,最后汇总结果,并进行结果判定与解释,针对结果提出一些处理和预防措施。这个实验使学生对免疫学的知识点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检测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握教学重点,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同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善用比喻,使抽象内容变形象

免疫学许多章节都是在分子水平上介绍免疫学知识,内容抽象,恰当的比喻可以使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对知识点MHCI类分子和Ⅱ类分子分布与功能介绍时,可作如下比喻:MHCI、Ⅱ类分子就象细胞膜上的两类“公告牌”,MHCI类分子公告牌公示了细胞内正在合成的所有蛋白质的“抽样结果”,而且,MHCI类分子表达于几乎所有的细胞,无所不在的MHCI类分子使得杀伤性T细胞有机会检查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以监视病毒感染和细胞异常。MHCⅡ类分子的功能犹如公示细胞之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公告牌”,将危险警示于辅助性T细胞,因此,需执行该任务的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较少,只表达于免疫细胞上,仅够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环境提供抽样信息。相对于教科书的描述,形象比喻学生记忆更深刻。

2.“视听”结合,使抽象内容直观化、生动化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器,用图像和声音全方位地向学生动态演示诸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巨噬细胞的吞噬、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温故而知新”,巧设问题,巧妙串联“新旧”知识点

免疫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强,“新旧”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常规教学通常采用老师课前提问、课后小结的方式复习并强化。但该方法亦有弊端:第一,提问时间有限,参与者少;第二,只给予学生短时间的思考,答题效果欠佳;第三,课后小结是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故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知识点予以强化。比如设立导向性问题:哺乳的母亲亲吻宝宝,是一种爱意的表达,这种爱意的表达从免疫学角度来考虑,是有利于宝宝健康的,为什么?答案是:宝宝能从母乳中获取IgA抗体,在母亲亲吻婴儿时,她就对婴儿脸部的病原体(抗原)进行“取样”,在母亲的外周免疫器官(扁桃体)产生应答,激活的B细胞随之转移到母亲的乳房(淋巴细胞循环),在那里产生大量的抗体,而这些抗体恰好是婴儿所需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了抗原、免疫器官、淋巴循环、抗体、免疫应答的知识点,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过程中,自我复习,并且效果更好。

4.适度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

PBL教学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完全依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发挥出巨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4]。PBL教学可适度地应用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病案中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自身的综合能力亦得以提升。

三、教学效果评估还有待客观合理化

常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质量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闭卷书面考核最为常用,但该法偏重记忆能力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我校已实行全程式考核模式[5],这种考核模式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积极有效的,但并不完美。因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故学生自我能力评价也应考虑加入评估体系中。但这个指标无法客观化,这也是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

四、结束语

免疫学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教师应通过灵活教学,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学生真正掌握免疫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杨春,等.加强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学科教学联系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1):51-53.

[2]闫华,等.《免疫学标记技术》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235-237.

[3]杨晓玲,等.浅析病例分析在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2(33):17,54.

[4]王美莲,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06-109.

[5]杨红亚,等.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41-42.

作者:贺玉萍 闫华 赖宇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