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新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新

摘要:中国的制造业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心,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繁荣表象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以“职”为本,立足各校办学特色和设计资源,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崇尚“工匠精神”的专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新;工匠精神;产教融合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而大量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会更加紧迫,制造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1980年初建到现今,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论述,以期对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初步的梳理、总结和展望。

一、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开设特色专业

为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服务脱贫攻坚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校企、校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根据当地制造和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加快向现代工业设计、手工艺传承、设计管理、设计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倾斜,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能够随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推进职业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数字校园实验学校试点,推进高职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培养师资,组织实施教学,使学校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推进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各行业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实践从业者的实际需求,规范专业设置和管理,切实服务地方经济。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创新教育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表现在高职教育中,同样注重创新理念的培养,更强调学生个体素质、技能、变通的能力。优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多角度、多方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结合与项目式教学

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开放校园和课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高职设计教育与各相关行业、企业的互动联系。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工作室和实践车间的具体情况,采取多样灵活的授课方式,突出办学特色。当前,新技术、新材料的迅猛发展对艺术设计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艺术设计人才资源支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整合实训资源,打造优势设计专业,培养真正能够担当工艺传承和设计创新历史使命的人才,切实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以高水平示范性设计教育为目标,充分利用各方面地域优势和设计资源,同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重点国家、国际机构的政策对话与项目合作,与国外知名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双向合作,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出国培训。

三、完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考试制度

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1000亿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措施,讨论通过了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能人才,扩大就业。高考前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组织高职扩招补报名,10月份面向当年年退役军人再增加一次报名。允许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招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选拔体系;稳定招生规模,增强技能考核所占比例,综合评价,创造多种机会的考核与免试制度,避免以各省高考美术联考成绩为单一招生模式,美术类联考的选拔更适用于本科艺术类人才的标准,不能确切地表现出考生的艺术设计实践和应用能力,导致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分数的限制而“被动”地录取到了高职院校。国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技术、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一线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适度限制普通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比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考试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为主,组织相关职业适应性或技能测试,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技工和有志于传统手工业传承的人员可降低或免予文化素质考试,更看重入学前相关职业技能掌握和运营,有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发展和培养潜力,逐步扩大高职艺术设计招收规模,尤其是增加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教学模式,保证培养质量。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推动高职毕业生在落户、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和设计人才的需要。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学生来源要多元化,建立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学制长短灵活化,年龄层次跨度大,由单一的职前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尤其重视非学历培训,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四、以“职”为本的立校方针

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立足于“职业”培养,需要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不做本科的“压缩饼干”,以就业为导向,弱化纯理论的灌输而重视技能的传输,不鼓励学生为了学历而以升入本科为目标,实施弹性学制;在教学内容上,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实践技能;在证书制度上,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教学评估上,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地点转向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以就业促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就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来看,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设计产品来传承生产经验和技能、弘扬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其专业技能教育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更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生产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突出实践和应用技能,培养熟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具有一线操作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显然不同于本科院校重学术、重普教的通才教育和科研综合能力教育。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根据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首先以设计与操作实践为主制定培养方案,职教为本;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总之,设计产品要直接经受市场检验,学生除了要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外,更应提高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要通过多学科的融合互补发展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发展让位于能力本位,教学改革应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之间的衔接、授课形式的调整等几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需要对专业发展的内涵拥有深刻的理解,把握发展的方向,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有效推广学生的实践成果,综合运用图片、影像以及App进行设计产品的网络传播,结合多种互联网交易模式进行信息反馈与分析,通过信息的再编辑和再媒介化,实现充满互动的信息传达。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五、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为实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的构想。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它作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的重要精神,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转变,关键是应用型工匠人才的培养,核心技术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能高质量地实现设计专业人才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业专而技精”是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则,即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或企业一线能“下得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素质强技能专业化人才。广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养。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完善职业院校用人机制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分类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设计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训室、工艺大师工作室等,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产教融合,鼓励“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资源向学校集中。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成功运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密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利用地域资源和技术优势,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校内设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紧跟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设计实践技能人才。

六、结语

作为应用型很强的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它融合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和制造业发展水平。技能性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内在属性,它强调技术技能的高含量,技能本身就是设计构想和设计过程不断物化的价值体现,重新审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对高职设计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依托传统设计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专业和项目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结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教育方式;以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自身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以订单式培养为契机,大力推广实践性和自主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感悟,在实践训练中思考,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推动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肖发展 张冰洁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