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改革,高等学校学生规模也日益扩大,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当前学校的发展。所以高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以发展学校办学空间,获取优势资源,其中包括一些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资金争取到位,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然而这点恰恰是高校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专项资金,更应该制定较为健全的管理办法,更为严格的监督制度,将钱用到刀刃上,用到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上。

一、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政府更加重视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惠及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然而,在公共事业得到全面推进的同时,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贪污腐败事件、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资金闲置等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缺失而造成的。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意识淡薄,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信息不对称,经费拨付时间有时滞后,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些高校在执行完项目任务后,存在结余,由于高校项目繁多,疏于管理,造成资金沉淀,个别高校竟然挪用项目结余,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另外,高校内部缺乏针对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监管机制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加强自身的专项资金管理力度,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专项资金款项的有效使用,实现高等教育学校应有的职能。

二、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1.高校主观层面。

(1)对专项资金管理重视不足。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取决于高校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然而,当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资金管理工作了解不够,关注重点出现偏移,重教学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仅仅认为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后工作便算完成,而对于资金到位后的具体使用情况不够重视,对资金的监控力度不严。(2)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预算往往成为资金申报时的装饰工具,为了项目能够申报成功,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不是学校实际的情况,而是如何让预算表格看起来更符合需要,加上学校的业务主管部门很少参与到项目申请过程之中,使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一旦项目获批,到了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预算偏离,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预算此时就形同虚设,经费支出的随意性较大。(3)财务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高校管理人员未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仅仅是负责完成会计核算与资金支付等较为基础的管理工作,不能了解项目的决策和实施环节,只能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的支付业务,进而财务人员无法判断项目实施进度,更不能对资金实际达到的效益进行评判,从而造成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4)专项资金并未完全实现专户核算。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专款专用原则,然而,有些学校无视原则,有意无意将学院、部门的日常经费以建设项目的名义转移到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虽然分户,但财务人员无法识别业务的实际用途,只能按照审批流程记入相应项目,使得专项资金无法按照实际用途进行单独核算。

2.高校客观层面。

(1)专项资金拨付时间滞后,造成突击花钱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种种原因,专项资金实际拨付到高校时,多为每年4、5月份之后,而并不是跨年度。专项资金都规定了必须当年完成建设,有的项目到结项验收时仍存在较大结余资金等问题。出于对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被收回的担心,高校在专项经费到达后,便立即组织各类论证、招标、有些仪器、设备购置方案根本就不成熟,或者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出于尽快将资金用完的考虑,甚至来不及修改建设方案,而购置了指标性能不符的设备,造成部分资金浪费。(2)专项资金下达直至执行期间存在很多变化。比如购置实验室设备专项资金,为了采购更加先进的设备但有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导致设备已过时或不投产,又或者价格发生差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专项项目建设的成效产生很大影响。

3.制度建设层面。

(1)缺乏符合实际需求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尽管很多高校内部已经设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但具体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在实际应用上并不能符合当前项目。比如预算编制上设立大量招标课题,几乎占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二,理论上应该是没问题,但是现实中有些课题最后根本达不到结题条件,撤项退回经费,一方面造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几年下来延误了项目建设。(2)专项资金监管控制职能缺乏。专项资金的专项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属于正常高校资金,专项资金金额的来源特点,使得其不能算高校正常资金,高校为了更好建设校园需要的资金量远远不足,这样容易形成高校管理者缺乏建设专项资金监管职能,即使有监管职能,也没有真正使用其控制职能。(3)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由于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评价指标缺乏可量化性,很难对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影响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可操作性不高,这也就导致了监督机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优化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增强高校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

每一个专项的设立都要都要经过申报、筛选审批到批准立项的过程,每一笔专项资金的拨入都来之不易,所以要让项目相关人员熟悉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和决算业务流程,包括申报的资料、批复下来的正式文本、报账内容、项目期限。最后是项目绩效考核,要充分做好各个阶段前期准备,明确各个阶段的周期,做到有始有终。另外要设立专项负责人奖罚制度,对项目执行好、效果显著的负责人予以奖励,对项目验收不合格、经费混乱的项目负责人扣除负责人津贴,以此引起项目负责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

2.加强财务人员与高校项目负责人的沟通。

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专项资金日常账务的核销工作,还应该肩负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支出范围以及资金结余等方面的实时掌控,并做到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一要每月做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表,反馈到项目负责人,使其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妥善安排下月支出;二要遇到经费调整、政策变化等特殊事项,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与财务人员沟通,以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项目经费支出混乱,验收不达标。

3.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核算。

针对高校专项资金预算只重编制、不重执行所造成的预算执行结果偏离、甚至背离预算的情况,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项资金的申请、执行、验收审计及绩效评价,严格控制专项资金预算支持,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其次,开发、运用财务软件的项目管理功能,按照专项资金项目批复的预算明细下达到财务系统里,用预算指标来控制各类专项资金的支出,加强专项资金核算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使实际支出符合预算要求。最后,在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定期进行支出分析,及时掌握支出进度和结构,根据预算偏差幅度,分析偏离预算的主要原因,必要时可调整预算,杜绝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事件发生。在会计核算规范上,要对专项资金设立单独的经费卡,实行专卡专用,单独管理,可将预算绑定到项目上,在报账流程、票据审核、及时记账方面更加规范、严谨,严格按照专项的预算编制执行财务支出。

4.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审计监督。

建立科学、合理的、适时的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时时进行评价能够督促专项资金更好的、有效、科学、合理的运作。首先,建立一套能够反映不同类别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达到绩效与预算相统一的管理目标,使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其次,对无法量化考评的项目,可以向专家多加咨询,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再其次,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总结、更新,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与改良科学循环机制。在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对每个阶段收集校内专项资金使用信息进行绩效评价反馈,建立专项资金绩效信息资料库并对反馈内容进行调整改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期效益的机制。

作者:刘伟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