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党和国家的发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此工作的高度重视。文章指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哲学依据和重要前提,论述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必须把握主渠道、主客体、文化力和吸引力等四个维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四个维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再次提出及研究现状

亲和力最初是指化学领域中两种原子间的关联特性,后来把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而且能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就称为亲和力。亲和力是促成双方合作的起因,使双方有合作意识和趋向意识,从而达到和谐一致、高度融合,实现共生共赢、不断发展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促使广大学生愿意走进思想政治课堂,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课程本身“魅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起广泛反响和讨论,其中,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研究更是热烈和集中。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大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阐释,如方世南等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1]、李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论之思》[2]、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3]等;二是围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而开展的路径研究和探析,如李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索》[4]等;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个案研究,如文莉《论高职学院思政教师亲和力的培育途径》[5]等。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哲学依据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新求变、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思想形成变化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是一项特殊的工作,这是因为人的思想、意识是随着物质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改革创新。强调因事而化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异,因事变化,不能“教条式”“公式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因时而进就是要与时俱进,掌握新情况,了解新问题,根据时代要求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因势而新就是要根据新形势,做出新判断,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如果做到这三点变化和创新,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大规律

1.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思想形成变化为内容,施以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个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也有其自身个性,牢固把握主客体内在联系与变化,将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殊规律相结合,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2.教书育人规律。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一般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始终牢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必要性。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这就是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辩证关系,二者内在联系,密不可分,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应该通过教书来实现,二者互为促进、不可分割。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无论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还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都蕴含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将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思想品德融为一体,杜绝“两张皮”现象,用“一张嘴”说话。3.学生成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点就是客体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在开展工作时应当把握学生生理心理习性,学习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熟悉这一特殊群体的诸多特性,从而实现培养思想品德高尚、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目标。大学生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主动正确地予以指导、引导和教育,利用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喜欢接纳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学生思想实际,及时更新观念方法,顺时而谋、因势利导,切忌故步自封、僵化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以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按规律开展工作,不应盲目乱来、逆理而为,才能真正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培养所需人才。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一)主渠道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并依据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讲授,这跟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使之易接受、好理解、感兴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理论性强,原理、思想和方法众多,关系纵横交错、错综复杂,如果课堂教学仍然照抄照搬书本、说教式灌输,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内容老套、方式落后,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反而会抗拒这种说教,抵触进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更是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大相径庭。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亲和力,就必须使学生喜欢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活跃不死板,时尚接地气。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紧跟时代,结合当下新形势、新热点,找到让学生引起兴趣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在课堂形式上要有所革新,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读性强、接受性好、参与度高的一门课程,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主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呈现高度的互动性和交融性。很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二者是教与学的平等交流与互动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既精于授业又娴于传道,寓道于业、业中有道,是“经师”和“人师”的有机统一,称职的好教师要胸怀国家、心系民族,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集品德、修养、学识、人格于一身,通过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亲近、悦纳,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激情澎湃、思想活跃,有思想,有个性,希望被理解信任、尊重认可和平等对待,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顺流而下、顺理而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应是柔性温暖的关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性遵守和执行。

(三)文化力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用好主渠道以外,还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彰显文化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对处于锦瑟年华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和乏味,纯理论的书本知识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经典云集,可以古为今用,发挥古文化在新时代的作用,将优秀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如一场视觉盛宴或天籁之音引人入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发挥其他课程文化育人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合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本身就包含朴素的思想道德因素和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高校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发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四)吸引力

吸引力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重要尺度,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需求,把握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心理,带给学生足够的吸引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同时又处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纷繁众多的当今时代,他们阅读理解事物能力增强,看待问题的角度日益多元,对所接纳的各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凡此种种都促使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新技术,另辟蹊径地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融合在信息技术中,利用微博、微信、QQ、公众号、数字影像等媒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欣然接受的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时代感,体现数字化,吸引注意力,提升亲和力,增强说服力。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必要性和严重紧迫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攸关着党和国家接班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规律办事,以先进的理论、恰当的方式引领大学生,积极抢占思想高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方世南,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1).

[2]李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论之思[J].教育现代化,2017(27).

[3]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4]李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文莉.论高职学院思政教师亲和力的培育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1).

作者:孙士现 江春华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