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物质环境思想政治论文

物质环境思想政治论文

一、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

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审美意识是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文化的建构,审美意识的确立是首要条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于社会物质环境之中的自由自觉的主体,因此,物质环境、审美意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物质环境是为审美意识发展的存在条件,共同指向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所以,在物质环境中确立审美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社会自然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将自然作为环境,就意味着,它与人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如就自然对人的意义来讲,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与力量之源,也就是说,是环境造就了人,成就了人;第二,环境是人生活场所,安身的空间;第三,环境是人的活动对象,生产对象;第四,环境是制约人、控制人的根本力量。”大自然的生命感、秩序感,大自然的崇高、优美,或是使人敬仰、震撼,或是使人怜爱、动情,无不与人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历来有“君子比德”之说,所谓“比德”,也就是将某种自然物质同人的品德结合起来,以物来喻人,将自然物的品德赋予于人身上。这既然对自然物的赞美,也是对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要求。如中国古代便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说,这其中体现的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时间秩序的一种深刻体验,更是对这些自然物身上所承载的生命和道德意义的感悟,将自然属性上升到思想政治道德的层面,这种提升的途径当然是依靠审美的方式。梅的高洁和傲岸,兰的空灵和雅静、竹的虚心和正直、菊花的清贞和冷艳,这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说的分明不是花草树石,而是活脱脱的审美人格。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之中,这自然之物已经慢慢脱离了其本来的物质属性,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品格和人的精神品性。所以,有学者就指出“,在中国传统的美育学说体系中,自然美以其天放广阔、自由无待的形式与神韵,对人类的主体性进行感召,使人格在礼法社会中穿越世俗的束缚,在回归天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自然美对人格的培养,较之艺术美育,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高远与深邃。”所以,人面对自然山水时,其实是主体客体通过审美意识而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当中的主体,人通过这种面对自然的审美活动而获得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审美意识,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完成了自然美对人格美的陶铸。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自然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并以自然物之美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文化传统之中。实现由自然之美到大学生思想品格培育的升华。其次,在校园环境中培养审美意识。如同自然环境一样,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同样也与人的发展密切关联。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与此同时,优美可人的环境,也使人赏心悦目,使人在和谐愉悦的氛围当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所以,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同样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审美韵味,也是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应该充满着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和学校的发展历史相结合的人文气息,通过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标志性建筑物,通过各类校园之中的亭台楼阁、人文景点、楼道、墙壁等来激发广大师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这种高雅、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物质环境中,去品位历史、感受人文气息,从而在提升学生对大学、对自我的认同感,在审美文化的氛围中,使“美”弥漫于校园之中,以语言美、行为美为导向,开展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提升自我的个性品格修养。

二、在社会人际传播中呈现审美价值

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审美文化最终要通过人的主体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人的行为的完善和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目的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即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际交往是人主体行为表现的必须途径。“人只有对他自己认为是美的事物才能愉快地接受,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彼此相互认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接纳他人之美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展示自己之美并被他人接纳的过程,因此,学会审美是大学生实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借助于审美价值的传播而实现的思想交换的过程。可见,在培育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在社会人际传播中呈现出审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主体的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校园内外结合的人际传播来看。人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借助于各种语言或其他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思想、文化交流活动。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主体首先从信息的传播主体获得审美感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其接受社会信息资讯、感受社会物质环境的途径被大大拓宽,与校园之外的人际互动随着大大增多。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把握大学生与社会人际的关联,了解其通过交流对象而获得的形式感知,是判断大学生思想走向的重要标志。在经过此阶段之后,学生有可能将这种审美感知融入到主体的想象活动之中,也就是说,人际传播会慢慢从形式阶段进入到主体的审美活动当中,将外部世界和内在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人际传播的这种审美文化属性,在具体的工作中,了解学生与社会物质、精神环境的互动及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和情感态度,在其中判断学生在与社会人际交往和传播中的位置、感受及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如此,方能判断学生审美价值的尺度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在学生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审美引导,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另一方面是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相对于学生与校园外部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来说,价值的取向差异性相对来说要小,但是因为涉及到学生群体内部的诸多复杂关系,所以也当引起重视。当代青少年,个性突出,思维敏捷,因此,在对待事物和处理事件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看待和处理事物往往具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方法。面对同样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的大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审美意识,因为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判断。如因某种要素引发学生之间的意见相左,甚至因为奖学金、评先评优或生活琐事的矛盾,这种审美价值判断的差异就会彰显无疑。如果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便很容易坚守在自身的价值判断中,而无从考虑他人的审美体验。所以,从思想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是应掌握青少年作为群体和个体在校园之内的人际交往和传播方式,搭建合适的平台,使每个个体有机会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媒介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向同学和老师传递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通过拓宽交流和传播渠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便可以相互理解、和谐共处。通过借助审美价值的导向作用,以审美文化为共通的媒介,通过校园内部的各类文娱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审美体验得到分享,整体的“和谐”便能轻易达成,广大师生既得到了高雅的审美享受,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三、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审美行为

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精英,承载着社会文化传承和时代文明传播的重任,尤其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通过培养精英的知识分子,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以美的方式,弘扬社会价值,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显重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社会“电视、电影、画报、网络、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包装、公共建筑甚至人体等媒介构筑了一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形象空间,急遽膨胀的形象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跨越高高的精神栅栏,化为快感漫溢的视觉形象,人们的审美趣味体现出‘物化’的倾向。”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审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被一种视觉体验的快感所替代,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涵正在逐渐被湮没于纯粹的形式感的追求之中,视觉快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物质形象本身的功能性要求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外在形式感和对主体外在感觉的刺激追求,使文化传播走到了一种尴尬境地。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正处于并经受着这种文化语境的挤压,另一方面,他们在从求学再到走入社会之中,也必然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在社会文化的传承之中,培养健全的人。所以,复归文化传播的审美属性,通过审美化的行为来承担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对此,有研究者就曾指出,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相互耦合,具有以下功能:文化传播具有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具有社会整合功能以及社会调适作用。正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便应以文化传播为载体,塑造学生的审美行为,实现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行为的多元结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传播是其理论的立足点,审美行为是其实践的归宿点。首先,这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传播规律,既有感性的体验过程,也有理性的分析构成,择其精华,以审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体验中体认文化。其次,要以审美价值为导向,引导学生剔除文化传播中的消极现象,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科学地建立文化选择机制,将此和个人自主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相结合,以审美化的方式,以文化为平台,搭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方式。再次,寻找文化传播的思想属性,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文化的传播过程具有审美属性,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传播仅仅是一个感官的娱乐过程,如前所述,这正是当前文化传播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思想性是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因此,要善于发掘文化传播的具有优秀文化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还是时代横断面中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文化传播的视野,以审美关怀的眼光,加以领会、理解和接受,并不断影响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接受者,在文化传播中体现审美行为,体现着人的发展的更高目标,体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精神。

作者:湛霞英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