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说课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功能

中图分类号:Q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90-0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与生理功能的联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生化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1]。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生物化学阐明了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许多问题,与临床关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并且与听者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2]。说课能够使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准确把握课程知识体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缓解因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实验操作复杂而普遍呈现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难应用的状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基础医学教师快速成长。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它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正常人体功能》生物化学部分第二章第一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节为例进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医学生物化学是高校医学各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在三年制医学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起奠基作用。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放在这本教材绪论后的第一章第一节来讲,可见其在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此,本节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酶、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核心知识的基础。学生要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探索生命本质,必须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掌握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以及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熟悉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建立从微观认识生命本质的思维方式,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4.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学生刚进校门,对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知识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中,对细胞的结构及其组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蛋白质这一概念,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蛋白质相关的案例,所以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于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及其结构并不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因此,针对学生特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本章节教学重点为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教学难点则为氨基酸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种类与结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结合传统的板书设计,授课过程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启发式教学法、举例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

所谓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长久受益、事半功倍。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建议学生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课堂上展示的图片、动画等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联想记忆,能够将枯燥生硬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内容。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糖、核酸、脂肪酸等其他生物大分子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更轻松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问题式教学)5min

通过询问“大家早饭吃了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拉近师生的距离,通过牛奶、鸡蛋等食物引出今天授课的主角――蛋白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补充蛋白质”、“三聚氰胺为什么会被掺入到奶粉中”、“为什么烫发可以改变头发原来的形状”,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的教学。

2.讲授新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教学、对比教学)70min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教学法,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蛋白质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如何形成蛋白质复杂的结构?破坏这些结构是否会引起功能的改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课堂中找答案,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才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讲解氨基酸的分类和结构特点,并编写一定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记忆,如八种必需氨基酸――甲(甲硫氨酸)携(缬氨酸)一(异亮氨酸)本(苯丙氨酸)亮(亮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及动画,并结合实例如烫发、镰刀形细胞贫血、疯牛病等,来阐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活跃起来,更利于学生联想记忆、理解和掌握。

3.反馈练习10min:

课程结束,回顾开始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出答案;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回答得好,说明此次课基本完成了任务;若回答的不理想,说明授课还有盲点,方法还有待改进,应及时总结教训,改正完善。

4.总结归纳5min:

本节课教学内容结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同时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师生互动,巩固强化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张伟,沈年汉,雷康福. 医学生物化学“说课”实例[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709-1711.

[2]符丽馥.说课在医学专科学校基础医学教师培养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第2篇

戏曲,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被老百姓们深深喜爱,并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灵活多样的展现方法,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民艺术家和无数优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戏曲精典剧目更是枚不胜举。我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戏曲教学数十年来,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不变、赤诚不改。为了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搞好这门艺术,在以后的戏曲教学工作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现谨浅谈戏曲教学,与业内挚友们共议,并敬请专家老师的指正。

一、戏曲教学,首先注意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指学员、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锻炼培养和教育。基本功即四功五法,就是基、武、身、把和手、眼、身、法、步。其中,基本功包括:腿功,即踢腿、正腿、偏腿、盖腿;后踢腿、控腿、三起三落等。弹跳:小蹦子、大蹦子、小跳、大跳、后飞燕、后踢跳。腰功、上顶、涮腰、翻身、点不翻身、平转等。毯子功:滚毛、叠筋、旋扑虎、抢背、壳子等。硬毯子功:前桥、后桥、虎跳、前空翻、串前扑、三百六、七百二等。身段功:走边、起霸、趟马、组合(单刀走合、双刀走合)单棍、双棍、棍子走边。水袖、扇子、以及技功性的甩发、帽翅、髯口、靴子功等。把子功:小快枪、小五套、大快枪、双快枪、单刀枪、双刀枪、大刀枪、钩刀等。所有这些,都是基础的基础,要求学员学生刻苦锻炼、教师严加培训,耐心指导,练习熟悉、并掌握过硬、扎实的基础本领。

二、戏曲教学更重的是专业技术教学。

在基本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注重专业技术教学。这里还需专业技术,通常演员的唱念做打,包括手眼身法步,把舞台上的实际应用。以及技术技巧性表演、翎子、甩发、帽翅、髯口、扇子、水袖、靴子功等、在舞台表演人物塑造中的具体运用和表演呈现,就是说着重教育学员,利用扎实的基本功,在舞台操作和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剧本、剧情人物性格、规定情景,进行实际的舞台实践。要做到身灵神会、神会贯通。唱念做打、都不是相互独立的更不是分割的,是综合,联系的统一运用,即唱念五汇、做表共融。唱中有念、念中有唱、说唱结合、以情代声、以声传情。表(演)与(演)唱相互结合。

我们还常说:“说的唱一样”好听。就是说,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演唱技巧,例如,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老师在曲剧《寇准背靴》花园道饭一折中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情唱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她把“今晚上这日子”唱,“实在是不好受”说,“想起来心里跳”唱,“让人把心揪”说,用专统的扭丝,自然、济、巧妙、自入地。

更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马骐老师在曲剧《寇准背靴》中的帽翅功、髯口功、靴子功、堪称“三绝”,在舞台的表演都起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些技巧性的表演都要求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表演技巧,所以在戏曲教学方面,要着重培养学员们的兴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派艺术创始人马金风老老师在“一挂二花”中大量运用了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唱念结合的演唱技巧,她的脍炙人口的演唱倍受专家赞赏和专业人士尊崇,并使很多戏迷朋友们耳熟能详。又如《打神告庙》中“穆桂英”在演唱哭诉的同时,在表演中大量运用了水袖语言“水袖盘花”、“抖袖”、“甩袖”、“绕袖”、“挑袖”、“抛袖”、“背袖”、“车轮花”、“吊腰盘花”、“变化盘花”、“小云袖”等表演艺术手法把敫桂英性格善良、受尽侮辱、悲愤而自缢的悲剧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充分在舞台上。所以深入领会,刻苦学习,加强锻炼也正是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技术教学,还要注重创新,这不仅要求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这是因为,戏曲艺术是在创新中形成的,艺术教育是在创新中进行的,所以戏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行动,真正做到创新艺术,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发展。

三、戏曲教学的目的是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教学

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在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要具备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专业素质是专业技能,也是首当其中的,故然重要。但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思想意识,文化底蕴差、文化意识浅薄的艺术人才,是站不到艺术舞台上,同时观众也不认可的。就是说,戏曲教学要注意政治思想教育,使学员正确 评判人物,正确表现人物,才能正确塑造人物,要现解人物的思想性、历史性、哲学性、文学性、歌舞性、情节性、虚拟性、假定性、顺序性和载歌舞的唱、念、做、打程式化动物等。我们所说的思想性:指剧中人物的思想,就是说剧中的每一正反面人物、大小人物都有他的思想;历史性:即戏曲艺术的时代性,就是说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戏曲艺术的发展,要与朝代的发展相谐和,要与时代的脉膊相统一;哲学性:即戏曲艺术完美统一性;文学性:即戏曲艺术的文学内涵,语言风格的通俗流畅、雅俗共赏的文学价值观;歌舞性,即戏曲艺术的演唱与表演的机结合,并溶入歌唱、舞蹈形式,以增强色彩;情景性:即规定性景与剧本结构,人物性格的一致性;虚拟性,即,戏曲艺术的虚实和拟定性,这就是虚与实,有物和没物、固有和拟定的自然属性;假定性,即戏曲艺术的假设性和设定性,即某个人物、某种情况、某种事件的前因后果性;顺序性,即戏曲艺术的时间顺序,发展顺序、空间变化顺序、人物性格变化顺序、事态发展顺序等。这些具体的表演手段,都有具体的表演程式可循,且又规范严谨。

把人物思想化为自身思想把自身思想溶入人物思想,真实自然地呈现在舞台台。演正面人物,一定要演好、学好,并在实践中做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给予弘扬宣传,发扬广大。对反而人物的思想要给予正确评判,并给予鞭挞。无论演员或是演奏员,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要在学到一定的技术能力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情趣。到舞台上以后,首先给观众一种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享受,把真正的道理、鲜活的人物,正确的思想,宣传、展示给观众,把错误的、反面的人物、思想、言论、行动,使观众给予鞭挞、回击,当真正的文化艺术的倡导者、先行者。

四、戏曲教育不能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我校西医类、中药/药学类、中医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此课程内容学习为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其它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1]。为促进课程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今年开展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活动。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的一名听众,在本文中从教学设计优化角度探索通过听竞赛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一、“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参赛对象为列入培养方案教学

进程的各类课程(必修课和限选课)课程负责人。参赛选手从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课程建设与特色等方面说自己负责的课程,每位参赛负责人阐述时间20分钟。

二、听“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对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的促进作用

虽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授课,但课前怎样设计生物化学各章节内容,主要还是体现在教案中。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参考资料和教学效果等,其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和重难点内容至关重要[2]。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在说课程过程中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重点讲解了西医专业、中医专业、中药/药学专业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差异,特别是对生物化学不同专业授课知识目标的明确,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案撰写中合理组织重点、难点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各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笔者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探索“说课程”活动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1.促进西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西医专业学生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临床样本,深入揭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展相关药理学研究,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讲授时,应适当延长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与疾病发生讲授时间,在讲授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和治病机理时,不仅仅讲授课本提到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镰状细胞贫血症,应密切结合目前相关临床疾病,在当前精准医疗的大环境下,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扩展讲解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突变引起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如Nav1.5通道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疾病和乳腺癌,γD晶状体蛋白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等等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的临床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症状的了解,不仅有利于适应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促进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提高中医院校西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

2.促进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医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中医证候,开展中药复方或中药配伍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中药药理研究,为中医中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传承中医精髓,在中西医并存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中,应在讲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时,一方面适当扩展性增加遗传性心脏疾病、肿瘤、红斑肢痛症、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关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适当增加目前中医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癫痫、红斑肢痛症等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案例讲授,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了解,有助于将来学生将中医药诊疗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药/药学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药理研究和药物研发工作中,一方面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大大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多肽或抗体药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并利用掌握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鉴定技术对多肽和蛋白质药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药物活性筛选、设计和改造,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或为新药研发创制提供天然分子模板,充分挖掘药物宝贵的利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教案设计而言,应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理化性质、分离、纯化、鉴定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在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等知识讲授时适当延长课时,并结合目前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蛋白和多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离纯化相关技术实际应用仿真实验或相关实验研究微视频,并开设相应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的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研究技术的掌握,使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生化技术,在今后的蛋白质相关科学研究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科研研究水平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唐炳华.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utility is one kind of value, one kind of most basic value. The value study does not discuss the utility is impossible, should also not.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hrough to utility value various elaboration, grasps the utility value the characteristic, anticipated that achieves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Marxism utility view.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功利观

key word: The Marxism utility observes

作者简介:郭娇娇,女,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一、对功利的理解

在中国,人们一般忌讳功利问题,一些人误以为将功利就一定是宣扬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正像《辞海》所注明的那样,“功利”一词“含有贬义”。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功利本身并不一定含贬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中含有许多不当之处,但同时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同时它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者,即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者。

功利,按照字面的意思,功利即功效、效用或利益。在西方,功利被理解为功用、效益,功利主义也称为功用主义。在中国,功利与我们常讲的物质利益相当,简称“利”,与“害”相对应。历史上,义和利得内涵虽曾发生过变化,但基本的意思则始终未变。所谓“利”是相对于“义”,相对于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和实际功益。所谓功利,就其主要方面说,是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意义。客观事物当它能够以其物质形态满足人的物质性需要的时候就具有功利价值。也就是说,在主客体的功利价值关系中,客体是达到人的目的的某种实物手段,或以自身的物质属性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等需要;而主体作为价值的受用者,则是对客体的一种感官上的消费性享受。

总之,功利价值是一种实用性价值、工具性价值、物质性价值。正是由于功利价值的物质性特点,马克思才肯定了功利主义“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功利才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第一种价值形式。

二、功利是一种价值

功利是一种价值。人类追求价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追求功利。对功利的向往和追求,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们的普遍心态。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存在着逐利心理。区别只在于利有公私之分、远近之别,追求的事个人的功利还是集体的功利,是进步阶级的功利还是没落阶级的功利,是眼前的功利还是长远的功利。事实上正是为着功利,人们走到一起来了,同样也是为着功利,人们又尖锐地对立起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就是一部分人企图无偿占有更多的物质利益,或者是企图夺回被别人占有的物质利益,而不是另一部分人自愿为他人而泯灭自己的功利意识和追求。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不根源于物质利益冲突的阶级斗争,也没有不与物质利益相联系的革命。离开了物质利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奋斗,也就成了无谓之举。法律和道德的产生,不是一般地限制人们的功利追求,而是既在一定意义上限制又在一定意义上协调和促进这种追求。倘若我们无视或轻视人们追逐功利这一客观事实,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任何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和历史上的政治现象。即使在思考伦理道德这些关系到人生价值的问题时,如果轻视这个事实,也只能以空洞的唯心主义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表述了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所以,物质利益时人类活动目的的真实内容和本质,也是激励和支配人们活动的能动因素和真实动机。可以说,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底蕴,利益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尽管从道德上说,追求功利未必都值得赞美,甚至被看作人类所具有的劣根性之一。恩格斯为此嘲笑费尔巴哈:当费尔巴哈说“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其实,老黑格尔比他更聪明,欲望事实上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理论界流行这样一种看法:西方文化重视功利,西方人把功利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形式来追求,而中国文化则“重虚义,轻实利”,非功利性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言下之意,功利并非所有人、所有民族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形式,中国就是例外。这种概括过于简单。毫无疑问,西方文化是重功利的,但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强调功利的也不乏其人。在《管子》中,就有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说法。王充则强调:“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

当然,不可否认,以儒家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推崇非功利性,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喻于利”的是小人,而君子则“喻于义”、“谋道不谋食”。物质生产活动被置于卑微的位置,孔子斥责“请学稼”、“请学为圃”的樊迟为小人。但是这种情况也不能够说明中国人不重功利、不追求功利。

“重义贱利”,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舆论手段和统治方式。他从反面说明人们实际是重功利的。如果中国人实际上都是重义贱利的,都是不求功利、不苟沿利得,那么还宣传提倡“何必曰利”岂不是多此一举,毫无实际意义?实际上,就是那些宣传提倡重义贱利的人也不是非功利的。孟子说“何必曰利”,连他自己也做不到。相反,正是出于自身功利的目的而要求别人贱利,要求别人安贫乐道,谨言慎行,“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功利主义一般都是进步阶级或阶层的思想武器,而道义论往往是没落阶级或阶层的理论学说。正如所教导我们的,千万不要听信董仲舒们所谓“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唯心主义的骗人的假话,仅凭他们口头说的几句重义贱利的话,就轻率地判定他们真的是轻视功利的,判定老百姓真的是不应该追求功利的。事实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伟人和庸人,都在追求功利,只不过追求的手段、方式和目标有所不同罢了。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物质利益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所反对的只是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利令智昏,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反对把一切价值都归结为功利,把功利看作人类的全部价值或最高价值。也就是说,不苟言利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把眼前的私利看得高于一切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功利原则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无条件的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始终不渝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功利观。

三、功利价值的特征

功利不仅是一种价值,而且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这里的“基本”二字表明了功利价值的两个特征,一是它的基础性,二是它的低层次性。

首先,功利是其他一切价值形式的基础,整个价值体系就是建筑在功利之上的。正如所说,“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真善美无不同功利相联系,以功利为基础。

真起源于功利的需要,爱尔维修早就说过,我们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有益。当有人向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关于新发明有何用处的问题时,他回答说:“一个新生儿有什么用处呢?”对此,默顿评论道:“这个回答在后一个世纪的巴斯德和法拉第那里得到回响,但不可能被前一个世纪的头脑所想到。这种新态度表达出一种双重的信心: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一种自我包含的善,而且作为一种剩余价值,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导致各式各样的实用结果,为人类的其他利益服务”。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是普列汉诺夫的名言,也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共同看法。、道德体现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标准的。凡是符合本阶级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一个阶级认为是善,在敌对阶级看来,则往往是恶。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功利观念的变化,善恶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一切民族的风俗、习惯、被赞美的德行,无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否可以接受,但可以肯定,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总是有一定的功用的,总是为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服务的。

美与功利的关系比较复杂,现实中也确乎存在着美与功利不相一致的地方,对人有功利价值的未必具有审美价值,美的未必是实用的。但从总体上说,审美不是与现实厉害无关的,审美产生于有用,从有用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一般要先于从审美的观点对待事物的态度。从客体方面说,在人类社会较早的发展阶段,对事物的功利评价先于审美评价。在这一阶段,无用的东西,尤其是有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鲁迅指出:“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美底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从主体方面说,为了使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发展起来,人们的物质需要应当得到满足。这一点不仅在历史上表现出来,而且也在现实中表现出来:没有能力御寒,不可能欣赏冬天风景的美。马克思写道,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象都无动于衷。

其次,功利是一种最低层次的价值。不讲功利,不研究功利不对;但只讲功利,把人看作仅仅是为着物质利益而活着的“经济动物”也是不对的。因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和发展而斗争。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人就与鸟仍处于同一层次。与浮躁贪婪一味追求名利、物欲的满足相比,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不受外界名利的诱惑和干扰,是一种更高的存在境界。如作家,自古以来,文章为“稻粱谋”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单纯为了“谋利”而写文章。古今中外,自甘淡泊而献身某项大业者不胜枚举。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语既是诫子,又是自诫。对于他们来说,淡泊好比轻装前往目的地,好比把生命和智慧化作一束激光射穿那重重障碍直达真善美的殿堂。所以,功利价值还是一种低级的、低层次的价值。人还有更高的需求、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价值,如真善美。真善美是超功利的。超功利不是不功利,不承认功利,而是在承认功利、达到一定功利的基础上对于功利的超越。通俗地说,功利是真善美恶前提,真善美在更高的层次上一扬弃的形式内含着功利。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08.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64,8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4.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第5篇

一、企业成长的进化论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有机的类生物体。对于企业组织的生物体特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在1965年,就有学者研究企业组织的生命力问题。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Larry E.Greiner教授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于1989年在其著作《企业生命周期》中,指出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命有机体,经历着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等十个阶段的生命周期,贯穿于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更完善、全面地从企业与生物物种发育与成长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及其相互依赖而实现的整体整合等方面对企业组织与生物组织的相似性做了系统归纳。我国学者王玉(1997)从企业的组成者――人的特殊性和企业组织的系统开放性等角度总结了企业的生物特征[1]。基于以上诸多企业成长中生物特性的研究,在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启迪下,目前已经诞生了一些新兴的经济管理学派如演化经济学、组织生态学等,它们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进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达尔文(C.R.Darwin,1859)开创性地建立了科学的生物进化论,指出物种经由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程序而进化,即通过自然选择的力量使生物保留那些有利的变异,消除有害变异,进而使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出现进化[2]。同样的,企业组织的成长也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历一个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依然遵循着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规律,不断地适应并不断地进化。企业进化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他指出生物界的“适者生存”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组织尤其是工业组织的研究,生存竞争使最适合于从环境中获得利益的有机体增多。他认为,经济学不过是“广义生物学的一部分”。约翰?穆勒(John Mill)借鉴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熊彼特(Schumpeter)对经济进化理论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针对新古典经济学过分强调资源分配的研究,而忽视了组织应如何调整自身机能以适应外界变化这一缺陷,把经济发展仅看作是一个进化过程。阿尔钦(Alchain.A,1950)的论文《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被认为是进化论思想的学术先驱,他指出进化机制会有助于实现企业种群对业已改变的外部市场情况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也是符合正规经济理论预测的。潘罗斯(E.T.Penrose,1959)指出单个企业发展没有最优规模,只是处于一种不断循环的进化之中[3]。日本学者藤芳诚一教授(1972)在其所著的《经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蜕变的经营哲学”观点,指出企业和生物一样,不进行蜕变就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韩楠(M.T.Harman)弗里曼(J.H.Freeman)认为,企业组织在环境中是否能够生存和生物的适者生存规律是相同的,环境依据组织结构和组织与环境的适度对组织进行选择。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1982)在继承阿尔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试图解释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行为和能力的演变成长过程,以及这种演变对于行业和经济系统的影响,强调企业的有限理性和外在环境的作用,认为企业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正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观点[4]。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1994)在《基业长青》中也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高瞻远瞩公司成长案例,从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角度阐明“企业是一种进化的物种”,且形象地将企业的进化过程描述为“抽枝和剪枝”,即企业面对持续的变化(新枝)通过明智地选择(剪掉枯枝),而使组织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枝繁叶茂[5]。一言概之,企业进化就是指具有有限理性的企业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并经选择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结果,其实质是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资源获取、配置和利用能力,以持续促进企业成长的过程。但是,由于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动物,而企业又是有很多个人组成的社会有机组织,因此企业的进化机理远比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和深奥,本文只是借助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完善的概念和体系,通过构建企业进化的组织基因结构模型来对企业进化及其持续成长做一新的理论探析。

二、企业化组织双层基因结构

(一)企业组织基因理论的相关研究

基因就是存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其上存储着生物的遗传信息,由此而决定着生物体独特的基本性状。作为生物体进化的主要物质和功能载体,基因在生物繁殖过程中进行重组,一方面可以把本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另一方面也可能把新的信息加入下一代的基因中,使之与本代的基因并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就产生了变异。同样,对于企业进化理论的研究也离不开决定企业特质的企业基因的研究。企业基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Tichy(1993)提出的,他指出企业作为一种类生物体,与生物体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正是组织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而基因的变化发展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基因的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决策架构(哪些决策被制定?如何制定?)和社交架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如何交流、相处和尊重等)。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惯例(routine)”在企业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功能比较类似,纳尔逊和温特在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用“惯例”来表示企业组织演化中所形成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它决定了企业本身在协调个人知识和组织合作方面比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产生了企业成长中的路径依赖特征[4]。我国学者刘普照(2002)研究指出企业基因是构成每个企业员工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基本要素,其形成主要是通过自我成 功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对他人成功经验的逼真模仿两种途径[6]。周晖(2002)提出了企业的生命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基因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双链是资本链与劳动力链,连接双链的四要素是企业家、企业机制、技术与文化,并从经济学角度诠释了企业的生命模型,即四个因素决定或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效率与效率[7]。上述研究都从一定的角度提出了对企业基因的认识,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关企业进化的基因理论体系,但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的基因就是指一个企业生命体中具有遗传功能并决定企业异质性及其成长的多因素集合体,本文将从其结构角度做进一步的阐述。

(二)企业组织双层基因结构

生物体的基因对生物体的结构、功能有着先天的影响,决定着生物体原始生命力和健康状况,而这种作用集中反映在生物体的肌体和心理或精神两个层面。与此相似,企业组织的基因也因其对于企业生命的作用体系而分为两个结构层面。

企业理念构成组织基因的内部核心层面。企业心理状态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其理念层面基因。核心理念是企业生存目的、价值观念和管理哲学的体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有形或无形的理念,成功的理念是组织自己相信并以内在要素存在而非外界强加的积极的真实信念,是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激发机制,也是企业追求持续成长的驱动力,而企业持续的成长更依赖于其持久的贯彻执行。相反,不成功的理念是模糊涣散而消极片面的,导致企业精神层面的病态,表现为企业成长的盲目性、短暂性。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1994)历时6年,集合众多管理者认识的基础上,选择18家历史悠久的成功企业案例证明企业核心理念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像基石一样稳固地埋在土地里15[5]。Sony公司自创立以来就赋予了一个自我神圣的使命:体验以科技进步、应用和创新造福大众带来的真正快乐。宝洁公司的“不断自我提高”理念,既是对组织产品的指引,更是对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承诺。沃尔玛的成功在于其始终坚持“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这一意识形态,这种真诚的文化决定了组织生存最深层的特质和与众不同,并通过严密的组织契合,落实为保证企业肌体健康的实际策略。

组织惯例构成企业基因的外部物质层面,也是企业肌体状况的综合反映。纳尔逊和温特(Nelsonand Winter,1982)将企业惯例定义为组织在给定的时间内具有的一定是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的集合,这种集合是企业在长期进化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并导致企业的能力和决策规律的形成。组织惯例是个体企业特有的生产经营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的组合,是组织特有的协调和配置相关资源的能力。惯例的不同直接解释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向和决策机制等的不同,即企业的表象不同。惯例是使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它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在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交流而逐步形成和积累的阶段性综合能力,其阶段性既表现在它的可进化和持续发展特点上,也反映在这种综合能力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特点上。其稳定和平衡反映在惯例对组织行为的记忆与延续,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在企业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功能类似,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但它还有自身的特性,即难以模仿性和进化的目的性。不易模仿是由于企业的惯例中含有大量超文本化的默会知识,模仿成本非常高昂。同时在惯例的进化过程中存在变异,但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变异,即合乎愿望的创新,这也是它不同于生物体基因的本质特征。

(三)企业进化的基因结构模型

企业进化同生物进化同样也是建立在遗传、变异和选择三种机制的基础之上[8]。首先,企业进化的遗传机制表现为基因核心理念的传承,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1994)指出:“组织核心理念的真实性和组织连续一贯符合理念的程度比理念的内容更重要。”理念是社会和组织资本的体现,它存在于行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随着物质与人力资本的物理转移而扩散。企业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恒久的延续能力,其内容和表象可以改变和演进,但其已形成的社会关系却有很强的遗传性,指引和激励组织的成长。《基业长青》和《长寿公司》(阿里?德赫斯,1996)中作者以翔实的案例证明了这点。同时,企业进化的遗传机制也反映在组织基因的惯例层面,惯例是企业的组织记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惰性,它反映在组织个体的头脑中,通过企业人力与物质资本的有效继承和学习效应而实现传递,主要体现为企业成长中的经营方向、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延续。

企业基因的突变主要通过搜寻和创新两种途径表现在惯例层面。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和易变性决定了企业进化不同与生物进化的渐进过程。当社会、经济及技术和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企业的原惯例会表现出不适,此时,组织会有意识地在已知技术中搜寻与自身已有资源、能力最匹配的能力技术因素或者实验性的创造一些新的原来不存在的技术(创新)而产生变异,这与生物基因变异的无目的性是不同的。此外,惯例的传递本身不是一个完全的复制过程,会因为授受对象个体或部分组织默会知识的存在等原因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或创新。组织的搜寻和创新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创新并非无中生有,它是以原有基因决定的能力为基础的,是组织学习和搜寻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但由于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却并不总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创新的结果是多样的。

和生物进化相同,基因变异后多样的结果能否生存下去,要取决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市场环境是企业进化的选择主体,新的基因组合只有在市场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能更有助于企业理念的实现,才能被市场所选择,被企业接纳而固定下来。可见,市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成长界限,企业的成长实质是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过程。

据此,本文构建出企业进化的基因结构模型,它对企业基因结构以及企业进化过程中基因结构各层面的进化机制进行了形象的展现和概括,如图1所示。

三、企业进化基因结构模型对我国企业持续成长的启示

企业进化的基因结构模型揭示了企业的持续成长必须建立在一种利润之外追求的核心理念上。想长寿的企业必须重塑和激发一种指引和激励企业人追求进步的深层而本质的驱动力,也就是企业必须以人(包括股东、员工、顾客和社会等在内的利益相关体)的生活质量和能力提高为成长的最终目的,而且这种理念必须贯彻于具体的经营事务中。我国学者赵晓指出,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是简单的引人交易,为了利润而简单地迎合人的一切需要,为金钱做企业必然会在金钱中丧失。企业是一个向社会提供产 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但更应是一个生产快乐、创造幸福的基地,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结果,但决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原因。核心理念激发的驱动力是一种人本的原始追求、探索、成功和改善的冲动,持久而没有穷尽,如同迪斯尼的理念精义“只要世界上还有想像力存在,迪斯尼乐园就永远不会完工”,这种驱动力在企业经营中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