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党内民主建设途径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党内民主建设途径分析

摘要:党内民主建设在信息化时代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信息通讯技术对党内民主建设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营造了党内民主讨论的氛围,实现了党内民主建议无障碍平台,扩大了党内监督的范围,促进了党务的全面公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和移动手机的发展、党员素质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政治的初步形成,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路径选择。为此,应以提高党内民主建设水平为着力点,从网络的“软环境”到“硬条件”出发,全面加强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能不能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适应中国社会的三个“历史性转变”和适应国际社会四个“新特点”的形势,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1]这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期执政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内在需求,也是发展民主政治,以期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外在趋势。

在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及普及,表明网络社会已经到来。为此,应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以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网络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实现政党现代化,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一、信息通讯技术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它既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是制度的“综合”,也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公民不断追求的一个境界。党内民主是民主意识和民主原则在党内的延续,是现代政党发展和生存的内在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体现,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列宁曾经指出,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在1938年明确提出“党内民主”的概念,把党内民主看作是调动党员积极性的手段。

邓小平在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时指出,“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2]在着力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党内民主思想,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新时期,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并强调“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3]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党内民主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地变化。在社会转型与政党转型中,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但无论党的实践如何发展,党的执政环境如何变化,党内民主的本质和价值追求是始终如一的。具体表现在:在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享有党章规定的权利并应履行其义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由选举产生;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讨论决定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员有了解和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随着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技术革命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开辟了‘电子民主’的新渠道”,[4]网络为党员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提供了资源和平台,为进行民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依赖。

(一)网格状、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沟通和联系方式为党内民主讨论创造了民主氛围,完善了党内表达机制,促进了党内表达的真实性。党内民主要求在统一意志的条件下,党内言论自由,实现个人心情舒畅,激发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带来了党建传统交流模式的变革,形成了网上党建论坛、学习讲坛等民主讨论的平台。这种平等互动模式促进了没有禁忌的讨论,交流和沟通受到外在人为因素阻碍大为降低,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剔除了人的“社会特征”,党内讨论能够呈现出自发的、非组织的、意图和观点各异的情形,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因而党员干部在讨论过程中较为真实和真诚,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克服了党内民主气氛不足的问题,营造了党内充分发表意见、平等讨论的氛围和环境,也克服了传统沟通渠道过于单一、沟通存在人为障碍和环境障碍等问题,实现了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的局面。

(二)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分配的组织化性质,实现了民主建议的平台,确保了党员参与权的有效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并且信息在新技术的支撑下,无保留无障碍地广泛传播。在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数量增大的情况下,谁拥有了信息就拥有了实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在虚拟与现实生活中,减少了组织的层级,实现了组织扁平化发展,边缘化的党员或者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和提升,真正体现了“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党内的一切事务的要求。信息与参与者越多,越能凝聚广大党员群众的智慧,信息的价值也就越大,作出的决策就越符合客观实际,其结果也就越接近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在党内上下之间沟通建立了一种“快速”通道,为有效收集各种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

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诸如电子信箱、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和通过组织重要事件征求意见等形式,全方位整合党内各种不同意见,促进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完善了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无缝隙”监督,扩大了党内监督范围,壮大了党内民主监督的主体力量。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实现有效监督是党内民主建设一直探索的难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为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渠道。在党内组织监督和专门的监督机构之外,从时空上改变了传统的监督方式,加强了来自全体党员对各级党的领导和领导机关的监督,实现了上下级组织的真正联动监督;党员之间,无论是职务高低都处在互联网的一个节点上,真正的身份被涂改和修饰,消除了“加载”在社会人身上的“社会特性”,形成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平等性的网状式监督局面。电子物“全天候式”、“无处不在”

地把领导干部的行为和党组织活动展现在广大党员和群众面前,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新型“信息窗口”认识和认知被监督对象,特别是对“一把手”进行毫无保留地监督,党内监督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为党内监督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提高了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维护了监督者的权益,增强了监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其公开、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党务的全面公开。党的重大事务特别是决策活动必须公开,党内重大情况让广大党员知晓,重大问题经党员讨论,特别是党的政策、方针、纲领以及各项决定,都必须经过自由、民主的讨论形成,这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应有之意。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不受边界限制和中心制约的分散式结构,其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以网络为平台,落实和强化了党员的知情权,把党的工作、党内生活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对广大党员进行公布,特别是把党组织做出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选人用人等工作,在不违反组织纪律要求的情况下,公布于众,保证党员享有更多更透明的信息,这样有助于提高广大党员对党内活动的认可度,增强对组织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网络成为党内民主建设路径选择的现实可能性中国互联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从“总书记与网民面对面”到“总理与网民互动交流”,从“两会”议案的公开征求到视频全过程无删减播放会议,从海事局长林嘉祥、“九五至尊”周久耕到领导干部别墅群、公务员出国考察清单,这些实例表明,网络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民主的物质条件是改进和普及民主的重要因素,党内民主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现代物质技术作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网民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方式多样化、满意度高”等特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的网民数、国家域名数均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大国规模初显。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根据发展趋势预测年底突破4亿,其中,占84.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48%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电视更高,且有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更加关注社会事件。同时,随着3G无线信息网络的出现、3G时代的到来,手机网民也迅猛发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5.9%,手机新闻、手机博客、手机收发邮件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的新发展得到普及,真正体现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特征。[5]

(二)党员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构成不断优化,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内民主建设奠定了智力基础。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细胞,也是党内民主发展的落脚点,党员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动力。据中国共产党内统计公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从年龄上看,60岁以下党员占全体党员的75.4%;从学历上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583.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4.0%;从2008年新发展的党员来看,学生占了38%,加上企事业单位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占63.1%,[6]这些群体构成了使用互联网的主体力量。同时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深入推广,处于相对“信息边缘化”的农村党员干部变成了“网民”,其中“84.6%的农村党员群众主要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了解党的方针政策”。[7]党员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减小“数字鸿沟”,为掌握信息技术和利用网络来实现党员权利、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

(三)网络政治已经初现端倪,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民主土壤。特定的政治生态孕育特定的民主形式。互联网自身自由、平等、个性、互动的天然优势,对政治过程、政治行为者、政治制度的特性、组织和目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低成本等特征的网络政治。在这种政治文明和政治文化的软环境中,民主程序、民主意识、民主制度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协商民主、参与制民主与代议制民主共同构成了民主实施的形式,来自于“草根阶层”的群体与社会精英一同走进了政治生活的殿堂。网络政治社会中,民众政治参与突破传统的限制,在一个新的舞台和空间,党内民主在与社会民主的相互促进中沿着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前进,网络政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一个重要领域和阵地。

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网络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民主的成熟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党内民主也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利用网络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历史性发展。因此,应深刻认识信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党内民主进程。

(一)以提高党的适应信息化能力为着眼点,增强通过互联网进行党内民主建设的自觉性。要不要把网络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路径选择,是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民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使得治理与管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传统的管理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适应信息社会的电子治理逐渐成为治理的主流。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政府、政党、公众、社会团体都成了社会管理的中心,这些行为主体都具有平等利用互联网享受信息的权利,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协商形式形成一种交互作用关系。广大党员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是组织管理方式的有效创新,也是实现政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必然。

(二)以提高党员民主意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抓手,夯实通过网络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网络改变了党内民主的渠道、活动方式和具体形式,并没有改变党内民主的本质核心,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信息社会,都要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摆在突出位置。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组织的“主人”,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8](P51)保持党内活力及发挥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和党员民主意识分不开。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党员的民主意识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条件和结果。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维护和发展网络政治,提高公民维护民主权利的意识,以人民民主推进党内民主;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从大局出发,从政治的高度上保障党员利用网络新媒体享有更多更透明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以解决“数字鸿沟”为切入点,提高党员掌握现代科技能力,促及党建工作信息化。能不能占领互联网这个“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使用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检验党执政能力的一个现实标准。由于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重视对党员,特别是对高龄党员的电子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应用网络的能力和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应从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加大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党支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党支部进行资金倾斜,提高网络普及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网络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升级和更新技术平台,实现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网络应用环境。

(四)以提高党建“网络信任度”为目标,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规范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实现党员群众由感性到理性用网的转变;完善和建立党建网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利用网络进行党务的速度和有效性,特别是信息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保证党员群众能够在维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真实、顺畅地向上传递各种信息,党组织能够在有效时间内准确掌握和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并使广大党员群众能及时获得来自责任单位的信息处理结果;完善党务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增强党建网络的影响力,整合和丰富党建信息,全面开展电子党务。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需要提高党员对网站的点击率,需要党建网络能够为广大党员群众带来切实方便,满足不同党员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建立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和特色,又顾及全面,点面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政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大众化相结合,整合党建信息,不断优化信息库;构建覆盖党务工作的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网络交流、网络调查、网络监督等各项功能,使得网站真正成为“宣传教育的平台,了解沟通党情民意的渠道,参与舆论引导的阵地,推动党建工作的手段。

信息化条件下,通过网络进行党内民主建设是一个多维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任务。网络在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发展而充分展现,在网络的支持下党内民主建设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