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

民主政治建设管理

摘要: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调。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这一进程是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背景下进行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在此基础上,毅然决然地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越来越和我们的国情相结合,使我们的发展逐步进入了新境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改革和建设的宏伟蓝图。“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邓小平领导人民努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民主政治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奠定了基调。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手中时,他们提出了要“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新举措。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其意义就越发凸显出来。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邓小平对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并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来看待。

1979年3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政治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精神财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是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它阐明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东西。希腊文中的民主,其本意是“人民当家作主”或者是“多数人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进一步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国家,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当家作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列宁在反复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前提下,结合俄国的实际,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新型民主建设作了系统的、纲领性的规划和设想,他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是规划得以实现的条件和保证。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无产阶级带领人民为民主而战,当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是全体人民所共同享有的民主。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我们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经济制度。那么,在政治上也必然要求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同样也表现在民主政治上。“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如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之中的人,这是在说人的社会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事业,其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人,在于人的素质、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建设。所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可能地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正是从这个视角看,“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所以,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做到倾听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才能够使政府的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很好地体现。在此意义上看,民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说三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的。民主政治的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涉及内容很宽泛,不仅仅是“四个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民主政治的建设(政治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中,无论是“三位一体”,还是“四位一体”,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民主是我们的目标”。

二、“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思想,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他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际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再加上受一部分领导人主观情感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受到了破坏,在某一阶段甚至没有民主可言,出现了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事情。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提问时说,要避免和防止再发生诸如“”这样的事情,“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也就是说,要加强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建设,靠制度、靠法制来防止人治。

注重制度的建设,加强制度的改革。邓小平在领导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就是从肃反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改革”。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坚决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袖终身制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戴维·W·张所说,邓小平在和平改革领导制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些都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思想

“在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也有差别,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民主制度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人们的政治诉求在不断地增多,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地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制度的建设,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本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理念,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向前奋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明确概括,并且把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十五大重申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比较完整地表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就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了具体论述。强调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十六大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主为己任”,根据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如果没有民主,社会主义就无以生存,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无从谈起。为此,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行了部署,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信念。在此基础上,十七大还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努力明确和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的原则。这些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对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拓展符合我国实际的民主道路和民主形式,努力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彰显其优越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