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高职高专课程培养高质人才

改革高职高专课程培养高质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差异,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环保行业生产、建设、运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它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开设的历史短,各专业、行业之间的职业能力差异大,均还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现仍处于边办学边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时期,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即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整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引入与综合。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基本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规律的结合,使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融合,我们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方面也做了些协调。实践表明,作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改革,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符合地方与本校专业的实际等方面,要能代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索、研究与推广的。笔者就所教授的主干专业课程———环境监测技术来说明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问题。

1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与内容和任务

1.1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定位

《环境监测技术》是直面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岗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也是联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课,构成诸多后续课程的支撑平台。其实践性和操作性均强,通过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水环境监测工(中、高级)、大气环境监测工(中、高级)的职业能力,毕业后能担任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行业多种岗位的分析测试工作。因此该课程在本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

1.2该课程职业岗位中的作用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我们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毕业生适应的工作岗位(群)的业务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认真研究。由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分解得出众多知识点和技能点都与本课程密切相关,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综合,按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课程结构的组合,并安排与之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确保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编制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与环境监测技术相关的实践项目与操作堆积。

1.3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内容从纵的方面涵盖了各监测介质的现场调查、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方法技术、质量保证以及信息数据的处理、评价报告的形成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从横的方面看是一门环境介质(如水质、大气)、污染物(如SO2、COD、BOD)、监测方法(化学和仪器分析)、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四大块内容纵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且较难懂、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是介绍水和废水的监测、大气和空气污染的监测、固体废物、土壤、生物污染和噪声、生物产品和室内空气质量等的监测。

1.4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到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并投身到环境保护这个朝阳行业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2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2.1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

2.1.1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最初几年的教学中普通、分析、环境化学和仪器分析与环境监测都是独立设置的课程,前者为专业基础课,后者为专业技术课。因此,前三门化学课多作为环境监测的前导课程。实际上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是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三门课程单独设置存在诸多弊端,特别是不熟悉专业技术的教师上课时,就很难把握与专业课程衔接的重点和难点,重复浪费学时,不能充分地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

2.1.2改革不合理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紧跟职业岗位技术更新进程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环保企业、行业新技术应用及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贯彻环保新思想、新政策,引入新技术课程、新实训项目,介绍新设备、新工艺、新手段,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最新知识。按照高职的教育理念将本课程内容分解为:课堂理论教学———环境监测的概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并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废水处理新工艺、室内污染监测与处理的新方法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中。现场直观教学———水、气、固废等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优化布点、采样及样品的运输保存;分项模块理实合一的一体化教学,结合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对各监测项目的检测———水和污水的监测、大气和废气的监测、噪声污染监测、土壤和生物污染监测、固体废物和室内空气污染的监测等各项目的监测分析操作过程边讲、边练。这些改革使学生通过老师讲解后直接进行相关实验,能够快速上手,记忆深刻。让学生融入真实环境,营造职业氛围,培养职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环境质量评价、追踪污染物的迁移、进行环境介质的监测、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要专业是文理歉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定,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深度有所取舍,难度有所下降,不求面面俱到,更注重监测环节之间的逻辑配合和相互支持。如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获取准确的监测分析结果的过程,应重点学习有关的基本操作分析方法,并加强监测过程的操作训练和职业氛围与质量意识,而对系统理论只做简要介绍,实施因材施教,注重掌握理论够用和实用的度的问题,讲求实效。

2.1.3改革后的理论教学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对专业理论的讲授坚持“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为度;⑵每个章节教学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和具体;⑶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与各种演示手段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⑷适当进行现场教学,使教育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职业氛围。

2.2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对污染企业、行业的调研,针对职业岗位实际需要,构建了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为丰富和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创造宽松条件,而且实践教学进程安排循序渐进,符合职业岗位技能形成的规律,尽可能把实训效果考核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保证“多证制”顺利实施。

2.2.1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对实验项目进行重组由于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比较欠缺,目前环境监测专业的实验方面仍侧重于分析化学方面实验,仪器分析的实验偏少,而环境监测则主要是这两类分析方法的综合,如COD、BOD等单项的测定为主,往往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中重复性开设。经过整合凡涉及化学分析的单项目归于分析化学课程中,凡涉及仪器分析的单项目归于仪器分析化学课程中,把涉及到水质污染、大气与废气、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农产品、畜产品)、室内空气污染等环境监测中的一些综合性的或较复杂的大项目(从采样到分析结束在2-4学时内无法完成的)列入环境监测课程中,如某环境介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某污染水体各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测定、市区噪声污染的监测等,这些项目有的需要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项目,往往把这些实训放在每学期1-2周的教学实习计划中进行,有的则安排在连续四周的综合实训期间进行(毕业实习前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2.2.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利用本地现有环境资源以申报院内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环境介质监测训练;对二年级班级开放有限的实验室分批让学生自主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组织环境监测专业技能竞赛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训练,在培养整体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专业教师的职业胜任力也得到不断提高,此外也为参加院外乃至全国环境监测技能大赛选拔优秀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2.2.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素质,利用暑期让学生到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关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环保行业的职业岗位与工作内容、体验生活、感受职业氛围、进行认知实习,如通过到市郊垃圾处理场、污染处理厂、自来公司、部分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与治理等现场参观实习;此外当环境监测站等对口职能部门的工作任重,人手不够用需要我们支援时,经协调安排我们的学生去当他们的助手一般10-20天(也可在假期则时间可更长些,分组轮换),深入到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实际感受和认识及某些方面的实际动手实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带着问题和兴趣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等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在环保网上查询有关国内外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环保信息,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2.4打破传统模式实施工学一体教学的实效性本专业的实验、实训需要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及熟练的操作人员,这需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生源不稳定的情况下学院是不可能做到的,又必须实现高职的教育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通过主动与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如地、县环境监测站和具有相关介质污染检测的企业,可以对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污染物的采样、预处、检测、数据处理、环境评价,执法管理等全过程,让学生通过真枪实弹地操作,林而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关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对以后上岗就能顶岗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尽可能分组在不同的岗位上轮换进行实践训练,同时按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严格操作。并按指导教师的要求编写质量分析报告,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管理和协作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2.2.5结合地方特点开展综合实训促进双证书证的获得为了使实践教学更能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真实性,我们利用铜仁城区锦江河段污染的情况,设立了多个监测断面;部分城区依据功能划区进行空气污染情况、噪声污染情况作为综合实训基地,涵盖了水质、大气、噪声监测所需从方案的制定到监测报告的形成的工作过程训练。同时组织“水环境监测工”和“废水处理工”的职业技能考核资格。(我院在2005年就具备这两项中、高级工资格考核),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而且能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还建议和鼓励学生参加环境监测上岗执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试(因费用较高参与者不多),这对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创造了条件。

2.2.6毕业顶岗实习为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更多而可靠的就业机会,加上环保行业,一个单位在同一时期不可能接纳太多的学生实习,所以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为主的实习方式,这里自主的含义是学生真正变为主体,成为主角。由于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特殊性,单个学生实习更容易被容纳接收,有利于学生对职业岗位作全面了解,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以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监测与治理实际的情况下,通过自主顶岗实习,初步建立起了环境监测与治理的职业意识,缎炼了实际能力。亲身体验未来职业岗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机会。同时还注重学生顶岗实习与论文素材的搜集撰写等,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仅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就具体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职业素质。注重过程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包括获取信息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特别是完善的人格和创新意识,这种训练方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巩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鼓励和促进学生深入一线学习,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严格管理确保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3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高职教育特点

3.1以环境监测技术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了加强和体现,增设了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以科研活动与技能竞赛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此外课时数在授课计划中所占的相应比例均有明显提高,为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平台;

3.2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学生个性培养。通过实验实训、综合与顶岗位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等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训练,注重教、学、做(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接受真实职业氛围和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其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

3.3实践教学体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与能力要素来设置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校內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不仅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强调职业素质训导。使之符合现代环境监测与治理要求的职业习惯,也培养学生了安全、质量意识、文明生产意识等等;

3.4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更趋完善。完全改变过去那种以一份实验、一份设计作品、甚至一份试卷来作为评价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而是更加注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过程按一定比例的综合考核评价。

4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下一步的思考

4.1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紧贴环保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做成课件和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具有的直观、便利、信息量大等优点,它能够解决改制后学时缩短给教学带来的问题。尽可能地把监测基本方法、化学反应原理及其主要步骤等通过动画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们,如把有关监测的实验仪器和装置、环境监测的实验现场以及图片等信息方式“搬”进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延伸和完善作用。

4.2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环境监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院很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已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各实训基地均配备相关的实践指导教师。下一步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本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以培养目标为主线调整职业活动内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针对学生面向环保行业第一线工作这一特点,着重增加环保设备维护管理、环保仪器设备(或相关产品)调试、水处理(或大气污染控制)工艺设施操作运行管理、环境监理、室内环境监测、噪声监测等职业活动,拓宽实验面,以突出高职院校环境专业的特色。

5结语

5.1通过对理论教学内容整合,做到了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并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设备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5.2建立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根据本院实际,对实训硬件设施尚未完善条件下,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围绕以环保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建立了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专业理论课和技术与实践课两大内容。通过对环保行业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够用为度,对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