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施班级小组管理的背景措施和成效

实施班级小组管理的背景措施和成效

一、小组管理策略的实施背景

面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如何实现优质高效课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何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可解答上述问题。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包括交流讨论、展示讲评、梳理反思和有效训练4个阶段。小组内面对面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学生交流讨论,但也存在学生上课说闲话现象,以及学生只重视互相交流、参考乃至抄袭而忽视独立认真的思考和训练,特别是自习秩序的好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头等大事。要使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动得起来,学出效果”,在自习课上“静得下来,学得进去”,这就需要跟上强有力的小组管理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加富有理性,因而只凭“哄”或“压”只能事与愿违。应该向学生反复讲明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论是教师还是同学,善意的提醒、热心的帮助乃至严厉的批评都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对于学优生,要调动他们帮助他人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理解:帮助别人正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锻炼。对于学困生,持久的鼓励、适时的表扬和纪律的约束是教师和班干部要长期坚持的,要让学困生坚信:自暴自弃甚至沉沦堕落将意味着在高中要受三年炼狱般的罪,并为自己的前途设置了无穷的障碍;树立信心,接受帮助,坚持学习,必将会逐渐体会到学习和集体生活的快乐,还为美好的将来奠定基础。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二、小组管理策略的措施步骤

我班共有48人,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平衡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我的管理理念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下面是我实施小组管理策略的具体做法。

1.每组前2名同学任正、副组长,负责小组常务工作,重点抓学习,指导、督促组员在课堂上如何交流讨论、展示讲评,督促组员课下做好巩固性作业和预习任务。注意发现、积累问题,就如何提高效率、改进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2.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集体,每一位同学都要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组内实行自我管理和提醒帮助相结合的机制,对于课堂或自习课上个别学生走神,邻位及对位同学要及时、善意提醒、热心帮助。

3.各学科作业、讲义的收交由科目组长分工完成,人手不够,可兼职,具体分工由组长安排。

4.组员轮流做值日组长,主要负责自习课秩序,人手富余可每天安排两人(指定管哪节自习课)。值日组长还负责对课堂上组员的回答次数及违纪行为做好统计,并将结果记入同学的自评表。(见附件:自评表)

5.为各小组印制自评表,每周收发一次。组员每节课都要自评,自习课侧重于安静、专注度,正课侧重于参与度(9~10优秀、8~9良好、7~8一般、7以下为差),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6.组员的书籍资料要集中有序摆放,上什么课拿什么资料,桌面要保证“面对面”交流畅通。此项由卫生委员具体负责督查。

7.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每学期根据两次模块测试成绩作适当调整,以培养学生更高的协作能力。

8.每个学生就“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编写自我督促的警句,时刻自我提醒。

9.不定期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对管理细节做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三、小组管理策略实施的成效

自实行小组管理以来,我班的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课堂上及自习课的学习秩序越来越好,上学期末的区级阶段性检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兄弟班级的班主任率领班干部到我们班学习班级管理经验,此项管理措施在一些年级、班级中得到推广。学生对后期的学业及考试成绩信心十足。特别令人可喜的是,原先班内有3名学生因基础太差失去了学习信心,成为班级管理的老大难。现在他们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不仅参与小组的学习交流活动,而且在组长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在课堂上回答提问或讲评提问。

四、实施小组管理策略需要思考的问题

1.学生课前要主动做好预习和准备,标记疑点,积累问题,否则课堂上就会无法与别的同学交流讨论,展示讲评就会做不到有效和到位。科目组长要认真负责,对组员的作业及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好统计,汇总到课代表处,由学习委员督促课代表记入班务记录。

2.“面对面”更方便学生交流讨论,但自习课上个别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针对交头接耳影响其他同学的现象,组内要特别加强管理,落实提醒机制,“该静则静”,独立认真,避免思维懒惰。

3.课堂上每一秒钟都非常宝贵,交流讨论、展示讲评要有序进行,杜绝起哄,提高效率,避免只重视课堂活跃,不注重听讲效果。对明显违纪行为,值日组长要在同学的自评表中酌情扣分。

4.师生都要坦然面对自评表中的数据,将其作为督促自己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和质量的一种手段,而不要作为奖惩的依据。教师可针对自评表中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指导学习,生活方法,激发学习斗志。

5.小组管理与值日班长、值周班长的常务班级管理要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班级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