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分析研究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体验式教学对策

分析研究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体验式教学对策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断变化,在经历了“智力取向”、“能力取向”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这一根本性变化反映出21世纪品行、能力、智力是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其中品行是核心,能力是支撑,智力是基础”。学生的品行尤其是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已成为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却普遍面临着教育成效低下的困扰,其中,职业道德课教学作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训练,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制度性课程,它强调“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教育”。但是职业道德课教学低效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道德课教学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道德理论的灌输和道德规范的传授,知德分离,将道德教育变为道德知识的教育,罗列和解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没有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结合,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客体,教师空洞的道德说教过多,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主体性的体验和感悟,忽视道德实践和行为训练;教学方式上重形式,多花样,轻实效,少考核。职业道德课堂这种“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六多六少”的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难以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制约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2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体验是指“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亲历包括亲身经历和心理上的经历(如移情、回顾与反思)”。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教育的理念。他们提出,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本领,无不需要积极的真实的内心体验。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体验式教育逐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表现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容易怀疑一切,固执己见,对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他们愿意接受通过亲身经历、自我感知或理性分析得到的道德规范,而非“高、大、空、远”式的说教,他们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可,一定要建立在对大量论据材料的分析上,而这些论据的获得,或是来自于亲身实践,或来自于有价值的史料或现实资料,这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愿意接受的认知方式。由此看来,中职生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不排斥“高、大、远”,但忌讳“空”和“假”,只要给学生机会体验高大和高远,亲自研究其精神实质,他们会非常愿意接受,因为向善和体验崇高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要求,真正能够让学生体验的道德教育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获取鲜活的感知、感悟,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对道德事件做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进而接受、认同相应的道德规范,能主动内化并逐步付诸道德实践,即“引导”、“唤醒”和“自身生成”。总之,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更有帮助,也更符合教育的真实。

3体验式教学对策构建

3.1以“尊重”为情感,促发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体验是自我的,是旁人无法替代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体验教学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体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料的整合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点、生活经验等,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或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有能力体验。其次,教与学的关系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地位,学会尊重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沟通互动、愉悦合作的共同学习中,鼓励学生释放自我,以开放的心灵接受外界信息,体验真实的情感碰撞,体验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的经验、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不要随意打压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轻易地否定学生,不局限于固定的认知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体验。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都能参与,获得体验。

3.2以“情境”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主体的体验过程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的,而这种感受往往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体验。

3.2.1直观感受型情境:教师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使枯燥的道德理论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再现真实的场景;借助学生崇尚人物和偶像的先进工作事迹,身边的榜样,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等,拉近教育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借助真实的案例回放或是工作中可能遭遇的两难问题,让学生在争执辩论中体验观念的碰撞和情感的冲突,检验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等。直观感受型情境,使学生的体验过程变得直观、有趣,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再现情景,渲染教学气氛,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突破教学语言的局限,拓宽视野,增强学生体验。

3.2.2动手操作型情境: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思想、情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如学生在收集资源、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源进行辨识,筛选、整理和分析,在制作课件、课堂演示等操作过程中,需要对道德规范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这些本身也是学生个体的体验过程。

3.2.3社会实践型情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体验教学。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职业道德课的教学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与学生发展相关联的人、事、物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再现现实活动中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所以职业道德课教学需要拓宽教学空间,向现实生活领域扩展,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教师也可针对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让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写出专题报告,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师可结合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感受努力工作带来的苦与乐,认识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要求,体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3.2.4角色模拟型情境:教师可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及职业角色特点,让学生在小品、游戏、情景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发生的职业道德故事,在揣摩、模仿角色的过程中,体验该角色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认识,感受该角色与周围世界人和物的关系,认识该角色应履行的责任、义务、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等等,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从而悟“理”,获得新的道德体验。另外“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做学生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生养成积极的课业态度和课业道德意识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之一”,教师要要求学生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履行学生的“职业道德”。

3.2.5情感型情境: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情感体验就是教师选择情感体验点,“以情促情”,对学生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对比和换位思考等途径,感受情感的碰撞,用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晓之以理,实现情感的升华,将直觉情感体验提升为道德情感体验,引发道德情感的认同和接纳。

4以“心灵”为依托,促进体验的升华

体验有时是微弱的、片面的、易逝的,有时却是深刻的、强烈的、持久的,有时震撼着人心,有时又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很多时候,学生内心的体验或是不能被他们清晰地意识到,或是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言表,或是当时有体验但稍纵即逝,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体验并引导体验的升华。

当学生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体验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提示学生及时关注自身的内心体验、唤醒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使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能够被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感受到的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整理体验,及时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次,大多数的体验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淡化并消失,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体验,通过反复的刺激而固化体验,将体验引向对某种职业道德品质的认同;最终,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生情、悟理,促进职业道德品质的生成。

总之,职业道德课的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更根本的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学会判断、在判断中做出选择、在选择中付诸行动、在行动中促进发展。“职业道德一旦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就会转化为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我提升的自我教育,学习者即可达到‘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