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食品检测

中图分类号:O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99-01

在过去进行食品检测时,一般运用的是简单的物理学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其中物理学检测法就是对食品的一些诸如密度、折射率等物理常数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以此推测出食品中所带有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还有就是对食品中的物理量进行直接的质量测定。化学检测法主要是容量法、重量法、和比色法 3 种。每种方法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分类。在实践中发现,光电法的测定效果更好,对食品检测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传统的方法在面对如今食物中所存在的一些新型化学添加剂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保证所检测食品的质量,对食用者来说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食品检测工作中所使用的样品具有来源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其检测对象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可食用产品,如瓜果蔬菜、肉蛋禽类、糖果面点等,这些种类复杂、成分不一的检测样品给食品检测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正式检测前预先处理样品的操作也无法完全解决样品基质过于复杂的问题。检测项目种类多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检测项目种类及检测组分非常多。这些都使得食品检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唯有用更先进更科学的方式、更精密更准确的仪器设备,才能检测出其中的添加物,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将仪器分析法应用于食品检测中是时展的必然。

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就是基于与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通常是测量光、电、磁、声、热等物理量而得到分析结果,而测量这些物理量,一般要使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法是目前食品检测的主要手段。仪器分析法相比传统的理化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选择性好,在对共存的部分进行测定时可互不干扰;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等优势。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建立在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基础上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是仪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并计算电学量与被测物质某些量,以所得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检测食品和水的样本中氰化物含量时,通常会使用单扫描极谱法,在具体测定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极谱波波峰,检测效果十分显著。在分析食品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及混合金属元素r,无需经过事先消化和预处理的电势溶出法是最佳测定分析方法,常被用于测定酱油或醋中砷的含量。目前,在生产以及检验检测环节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电化学分析法。但这一技术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电极电位值的重现值还不稳定,在具体实验应用中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不同的实验条件也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同,其测量的标准曲线稳定度无法与光度法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相媲美,所以该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光学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的原理是物质发射以及吸收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其可分为非光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在食品检验检测领域通常使用分光光度法,在具体实验分析中主要有可见光、紫外线、原子吸收等分光光度技术。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被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硼酸、磷酸盐等成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被用于测定原子状态的金属元素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其能够判断出食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以及重金属的具体含量;红外光谱分析法主要用于测定食品中防腐剂、保鲜剂,同时还可用于食品中水分及蛋白质含量的检测与分析。所以该方法是目前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一种仪器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质谱以及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使农药残留分析从原有的依靠色谱法测定一种或几种食品农药残留,发展到可同时测定多种不同种类的农药残留,实现了对多组分农药的高通量、高灵敏度定性及定量分析。目前,以质谱作为检测手段的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已成为农药残留分析的主导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各种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中,气相色谱 - 质谱 (GC-MS)、气相色谱 - 串联质谱 (GC-MS/MS)以及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 (LC-MS/MS)已在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精度分析能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也逐渐被运用于农药及其代谢组份的高通量筛查分析中。

色谱分析

基于混合物各组分在体系中两相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通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作为鉴定化合物、测定分子结构的主要手段。在各种色谱法中,以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广。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在有机化学中对易于挥发而不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的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1 气相色谱法

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分离的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可用于分析测定各种能够直接或间接气化的有机物质(在气相色谱仪操作许可温度下),如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硫、菊酯类等农药残留,同时还可用于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酒类特征性单体物质、食用油中溶剂残留等的检测。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前已成为食品分析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通常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甜味剂、食用色素等各类食品添加剂、营养元素等。

3 离子色谱法

离子色谱法是由 H. 斯莫尔等人于1975 年提出并建立的,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抑制型(或双柱)离子色谱法、单柱离子色谱法,这些分析方法均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 食品 检测 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25-01食品消费安全是人们日常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依然存在。

在经历过三聚氰胺、瘦肉精、上海染色馒头,到如今的塑化剂等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面对这些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检测。

1 食品安全检测的特点

1.1?样品基质复杂

在我们的日常检测中,样品的来源复杂,种类繁多。样品包含了有人们日常食用的各种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等。这些食品或其制品的成分都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这给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将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复杂的样品基质干扰仍难完全解决。

1.2?检测项目种类和检测组分多

(1)农药残留。

目前世界各国的化学农药品种约有1400多个,常见的主要有: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脂、拟除虫菊脂、有机硫、取代脲、杂环类、酰胺类、酚类等400种以上[1],作为基本使用的就有40种左右。基层常需检测其残留组分的是前四类,多达100种。

(2)兽药残留。

目前的兽药残留分为七类,分别为: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抗原虫药类,灭锥虫药类,镇静剂类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根据欧盟96/23/EC指令为例(2000版),规定要检测的兽药残留组分约100多种,如:二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甲状腺抑别剂、类固醇、二羟基苯甲酸内脂、β-激动剂、磺胺类、唑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头孢霉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驱虫药、镇静剂、抗球虫药、氯羟吡啶类、氨基甲酸脂类等等。

(3)重金属污染。

随着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畜牧业、交通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当今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污染物质有十大类,其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有的汞(Hg)、镉(Cd)、铅(Pb)、铬(Cr)和砷(As)等。

1.3?检测组分含量低

一般情况下,样品中的检测目标物浓度常为ppb(μg)级,ppn(ng)级甚至是ppt(pg)级,含量很低。

2 食品安全检测常用的分析仪器

2.1?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是20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分析的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只要样品能在气相色谱仪操作许可的温度下,直接或间接气化,均可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糖类、脂肪酸、农药多残留等。

2.2?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快速分离分析的方法。它的基础是液相柱层析[2]。由于新型固定相、性能良好的高压输液泵以及具有选择性的高灵敏的检测器的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化控制及数据处理,使液相色谱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同样亦被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它不仅可以对食品中各类营养成分及含量进行分离和测定,而且还可以对食品中残留的一些有害的微量物质及在食品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毒素进行分析[3],从而向人们展示出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很多新型专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不断问世,如氨基酸分析仪、糖分析仪等,分别在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营养成分、添加剂、毒素等方面得以充分应用。

2.3?质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原子光谱/质谱联用,超临界流体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光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等。

这些高新技术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们既发挥了现代色谱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能力,又应用了质谱具有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能够准确提供化合物的分子量与结构信息的优点。

色谱与质谱的结合,帮助人类在自然界中寻找和发掘新的物质,并分离鉴定出了某些微乎其微的痕量物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分析的化合物多数无需经过衍生化处理而直接进样在HPLC上得到分离,并进一步在MS上获得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生化、环保等各方面[4]。

在食品检测中能够定性或定量地检测出食品中挥发性成分、糖类组成、氨基酸(蛋白质)、香味成分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成分。

2.4?原子吸收光谱

20世纪60~70年代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渐普及,目前,与其他分析技术联用促进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与流动注射联用,消除了基体效应,提高了测定灵敏度和精密度。与氢化物发生器联用,使测定Ge、Sn、Pb、Sb、Bi、Se、Te、In等元素的检出限降低到ng以至pg级。原子吸收光谱已在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毒理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5?原子荧光光谱

原子荧光光谱在元素及其形态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与氢化物发生进样技术的结合,在测定食品、生物样品等中的As、Bi、Se、Te和Hg等元素都有很好的效果。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相互补充,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同样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3 食品安全监控建议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身健康的关切是无止境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环境下,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似乎还不够,要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提出以下监控建议。

(1)严格审查和检查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食品生产的进入门槛,规范生产流程和有效监督生产过程。

(2)完善食品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追责制,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惩治力度。

(3)普及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建设日常性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针对地区性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日常性的检测,防止问题食品流出市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 曾泳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3版).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法规与标准;主题;案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4-02

鉴于食品法规标准的分散性,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的阐述往往涉及多种法规标准,未见对全局的细致统筹规划,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及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困难。作为高校食品法规教育从业人员,有责任通过教育缓解现状。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各高校食品安全与监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密切联系食品法规和食品标准的最新进展[1],还要改变食品法规课程法规条例的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中教与学的互动。

一、主题案例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整体方案

现今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概念,理清食品标准与法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食品质量卫生法规、标准的地位与作用,熟悉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和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并学会制定食品标准和食品卫生许可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ISO9000及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和体系文件编制。[2]现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确定以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化基础知识为重点,食品法规重点解读食品安全法,同时简单介绍食品相关的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等[1]。无法有效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使学生缺乏解决实际法律法规问题的能力,缺乏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出法规标准分析及标准制定涉及的专业及社会原因。

课程设计以主题的确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遵循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对确定主题进行剖析,有层次地进行法规讲解、专业背景分析和案例分析。使法规条例具体化、显性化,通过案例分析驱动学生对法规条例的学习理解,培养分析能力,带动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步骤如下:

1.对食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的分析。与食品生产企业合作,分析职业岗位对法规认知的要求、工作任务及其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经过分析,得出与食品企业中《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3]

2.通过对企业、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确立法规主题。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确立典型法规主题,以食品法规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设计课程体系。

3.以主题为主导,以案例为手段,以培养法律法规应用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围绕法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食品安全主题,整合相应法律法规,设计教学任务,以设计主题为主导,案例分析为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学习内容设计

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热点问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基于工作过程与工作情景,按照食品企业真实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结合政府监管实际情况及我国国情,选取确立典型法规主题。

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引出相应法律法规,剖析法律法规的制定的理论依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方式,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四、教材的建设

《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教材较少,目前有张建新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应用指南》和《食品标准与法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绪论、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的基础知识、食品企业标准体系、食品安全认证管理与法规文献检索等[4]。虽能满足对一般法规标准的理论教学,但对学生的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帮助。急需编制《食品法规――主题与案例》的教材。

通过主题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引入,可重点解决目前食品法规教学内容以庞大的法律法规为主导的杂乱状态;解决食品专业理论与法规的有机融合问题;食品法规立体化理解问题;食品法规教学老师与学生互动问题;解决学生在法规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鸿铃,王海波,吴桂贞.浅谈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3):28-29.

[2]魏洁云.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674-13676.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 感官检验 物理分析 化学分析 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9-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群体对食品质量检测部门的认可度。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3年中秋前夕煌上煌“鸭脖蛆虫”事件给中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加大食品的分析与检验工作力度已经迫在眉睫。食品分析与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保证食品在流入市场后不会对公众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农兽药、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监督体系,提升食品分析与检验部门的工作质量。

1 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法

感官检验是对食品进行安全分析与检验的基本手段,不需要依赖专业的检验分析设备,多用于一些无法依靠仪器进行检测的食品,主要包括了水果的味道、食品的风味、烟酒与茶叶的气味等。感官检验针对不同的食品特性,有着不同的检验方法。例如水果一般采用味觉检验与视觉检验,烟酒则采用嗅觉检验。部分特殊的食品,还需要进行触觉检验与听觉检验。感官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检验人员主观方面的影响较多。感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食品质量特性均有差别,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感官检验更多的受到检验人员性格、心理情况、健康情况、生活习惯的影响,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的质量优劣。

2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是对食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与分析,主要包括食品的温度、沸点、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这样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实际含量,然后对照相关指标范围,分析食品中该成分含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物理检验法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与检验主要使用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食品成分的密度,可以测定糖液中的含糖量,也能准确的分析牛奶是否掺水、是否经过脱脂处理等;分析食品的折光率,能够测定果汁、蜂蜜、糖浆等食品中的固体物质含量,也能较为准确的测定牛乳中的乳糖成分;通过旋光法能够测定饮品中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等。

3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定量分析,针对新型食品的流入才会采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食品进行测重,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灰分等一系列固体成分的质量,并对其中关键成分的质量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否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然后依靠酸碱滴定与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对食品的酸度、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D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

化学检验法通过检验仪器能够精确的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D等一系列成分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检验动植物油脂品质的时候,一般采用常规单位体积质量的测定方法,在特定温度下测定比重瓶中单位体积的液体脂肪重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Jaulmes比重瓶与Gay-lussac比重瓶进行分别测量,然后对比两次测量的结果,其中误差不能超过5%。

4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主要依靠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测量食品的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得出食品相关成分的质量或含量。

光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电化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糖类食品中糖分的含量与食品添加剂成分;质谱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维生素、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色谱分析法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新型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糖分、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成分进行精确的测量。

例如在维生素D的含量的确定中,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含量测定在上述第一法的色谱条件下,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C,交替精密进样200μl,量取维生素D的峰值,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5 结语

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需要加大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笔者通过分析上述四种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以供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归纳与总结,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郏征伟,毛秀红,陆继伟,等.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农药残留能力验证中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结果评价[J].农药学学报,2011(03).

[2]安红梅,尹建军,张晓磊,等.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12).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 食品分析 应用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很重要的,以气体为流动相,以液体或固体为固定相的,采用冲洗法的柱色谱分离技术。通过物质之间吸附和解吸附作用,能够实现对复杂样品组分的分离。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易掌握、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特点和优势,可对卤素、硫、磷化物等进行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酿酒发酵工业的安全检测中。

1、气相色谱技术概述

1.1 气相色谱技术的概念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gc)是色谱法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是以惰性气体(n:或he)为载体将样品带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色谱法,而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或液体样品进行组分分析的技术。它特别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或易挥发性的液体或固体检测,即便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其分离时间也很短。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易掌握、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特点和优势,可对卤素、硫、磷化物等进行分析,在食品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2 气相色谱技术的原理

混合物中各组份在一种流动相(气体或液体)的带动下,流经另一固定相(固体或液体)时,固定相对各组份的作用力不同(溶解、解吸或吸附能力的不同),造成各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产生差异,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份得以分离。各组份分离后,随流动相逐一按次序进入检测器系统进行非电量转换,转换成与组份浓度成比例的电讯号记录、绘图、计算。

1.3 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气相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灵敏度高。对浓度≤1ppm(10-6)的物质容易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可达ppb(10-9)~ppt(10-12)。(2)分离效率高。一根1~2米填充柱,可有几千个理论塔板,毛细柱可达105~106个理论塔板。(3)选择性高。以混合物中某一物质有特殊灵敏的响应;对性质十分相近的异构体可分离检测。(4)快速分析。很复杂的样品,一般均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成分析,并十分容易实现自动化。

2、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及烟草中的农药残留分析;畜禽、水产品中兽药残留及瘦肉精、三甲胺含量分析;熏肉中的多环芳烃分析;食品中添加剂种类含量分析;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分系;啤酒、葡萄酒和饮料的风味组分及质量控制分析;食品包装袋中有害物质及含量的检测分析;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等。

2.1农药残留分析

近年来,在蔬菜和水果中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和肉类、鱼类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已被社会广泛关注。标准GB/T 19648-2006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黄惠玲等人选择GC-MS/SIM与大体积进样技术结合,测定蔬菜、水果中包括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类、菊酯类在内的17种农药残留。

2.2食品添加剂分析

食品添加剂柠檬黄的滥用(使用范围超标)就产生了“染色馒头”, 添加柠檬黄制造出所谓的玉米馒头,气相色谱技术可以很好的检测出柠檬黄的存在。另外,各种新型的复合添加剂(防腐剂)因具备使用方便、可大大延长食品保质期并改善其品质与口味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到面包、糕点、酱等各类食品中。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GB2760-2007对其使用量和残留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气相色谱法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很高的分离度,但目前报道的方法大多都只限于对果汁、醋、果酱、饮料、酱油等产品的测定,也就是说目前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也可以对部分食品进行检测。图1为六种防腐剂标样的气相色谱图,我们可以看出六种防腐剂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2.3畜禽中瘦肉精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传得沸沸扬扬,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事件的发生。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呼吁吃安全肉,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瘦肉精。瘦肉精是盐酸克伦特罗的俗称,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可使动物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的瘦肉率提高10 %以上,并降低其脂肪含量。一般的烹调加热方法不能将猪肉和脏器中残留的瘦肉精毒性破坏,然而长期使用会使该药蓄积在动物的组织中,造成组织中残留药物的浓度很高,人食用这种组织后15 min~6 h就可出现中毒症状。气相色谱技术可用于动物毛发、尿液及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定性定量分析。样品从预处理到得出结果需要2天时间,检测下限为0.5μg/kg。

3、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的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将越来越完善。因其特别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或易挥发性的液体或固体检测,即便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其分离时间也很短。其高分辨率、分析迅速和检测灵敏等显著优点使之成为每个分析检测实验室已采用的常规检测方法。因大多数食品中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组分复杂且是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气相色谱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被广泛应用,除了对上述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高分辨、快速、准确的检测外,还可以利用顶空进样对食用植物油中的残留溶剂进行检测,使用GC /ECD或GC /MS可对肉类食品中残留的氯霉素以及部分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利用GC /FID可对食用焦糖色素中的4 - 甲基咪唑、食品中二英与多氯联苯、加碘食盐中的碘、膨化食品中氯丙醇类化合物、奶粉中硝酸盐以及保健食品功效成分DHA、ARA和EPA[ 10 - 12 ]等组分进行检测。

4、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标准日益严格,这就要求气相色谱与其它分析方法一样朝更高灵敏度、更高选择性、更方便快捷的方向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新的分析问题。网络经济飞速发展也为气相色谱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食品分析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领域 ,分析对象和样品机质复杂 ,高灵敏度、 低检出限、 高选择性、 联用分析、 高分析速度、 智能化、 多残留分析、 在线分析、 活体分析、 现场快速分析、 分析仪器的微型化、 集成化和便携化是目前食品分析的主要发展方向。相信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 ,气相色谱技术可以结合其他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为广大人民群众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