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公共管理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探讨

新公共管理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而作为西方行政管理领域的创新型理论——新公共管理,不仅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打造了一条中国式后勤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成果及遗留问题,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被赋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历史重任,而高校后勤工作则是各大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不仅为高校提供基础性的生活设施、设备,同时也为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保障。改革开放之前,高校后勤一直是由学校或政府统一管理,但却相继产生:服务态度低下、理念落后、水平过低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后勤管理也面临改革的必然趋势。1999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而什么是后勤社会化,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现状究竟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运用新的理念分析、思考。所以,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新公共管理的含义、特征等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今后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实施途径。

一、新公共管理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是政府管理改革的催化剂。以伍德罗.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体制”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由于高度集权、行政效率低、管理制度僵硬化等问题,很难适应时展的需求。迫切需要西方各国政府组织做出适当的变革与调整,与之相应的现代化行政管理模式,也叫“新公共管理”横空出世。其基本表现形式是: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调整。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为改革导向,寻求新的治理模式[1]并以此代替官僚制的政府治理方式,试图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也将重新划分。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部门一直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则是近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大方向,后勤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承担为辅助,各高校自主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最根本目标。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自从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改变了原先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把市场竞争经济机制引入高校管理模式中,并采取绩效考核,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竞争意识。既有效地激发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也能借鉴同行的管理经验及模式。其次,改变了高校后勤在行政管理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现象,以目标管理法、效益——分析法等多重管理方式,模拟企业化经营模式。有效缩减了高校后勤的经营成本,减轻高校办学负担。将原先传统的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竞争机制的引进,以按劳分配为出发点,后勤人员的薪酬与个人工作业绩实行挂钩。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遗留的问题

1.高校后勤仍处于行政管理阶段

在现阶段的高校后勤改革过程中,尽管部分高校已经成立后勤管理公司或部门,力将高校后勤从院校管理体制中分离。但从总体上说,后勤、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仍处于混乱阶段。后勤的管理权、决策权等,依然掌握在高校后勤管理者或高职位管理人员手中,后勤部门仍是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并依附于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2.后勤管理理念的滞后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理念,是依靠政府运用行政管理的手段进行统一管理与经营。由于时常忽视市场的运作规律,使后勤部门缺乏竞争意识、创新精神,“铁饭碗”的意识占主导,后勤人员的惰性也随之产生。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理念仍是陈旧“等、要、靠”的思想,一旦出现问题或遇到突破不了的障碍,就立刻投靠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后勤企业又将重新归属于学校部门,从而也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3.后勤人员自身条件偏低

在目前的后勤队伍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后勤人员的专业素质,但忽视了文化程度。大多数的后勤人员是由退休教师顶替或高校教师的家属、子女等。由于招聘条件、质量上的降低,从而影响高校后勤部门的整体员工素质下降。其次,后勤人员服务观念的缺失。大多数的后勤人员是由学校直接委派,所以常常会存在服务理念的缺失,甚至会认为到后勤来就是享清福的。这样不仅影响了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弱化了后勤部门“服务至上”优良风气。

4.后勤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目前的高校后勤,虽是以模拟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但实质上后勤企业仍属于高校的一个部门,甚至存在“校内办企业”的现象。校企不分,既会造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明确,又会造成权责混乱等现象的出现。所以,高校与后勤企业应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冲击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高校后勤改革实际上是借助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运行模式,通过管理机制和模式的转变,改变后勤部门在高校中的角色,也清理了过去“校内办企业”的现象。利用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政府的职能,同时也为高校后勤引进优质人才、更新服务理念、优化资源配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托。1.提供了科学的分权管理方式新公共理论认为:高效能企业之所以能创造高业绩,关键原因在于职权分明。将本身的高职权下放给各部门,再细分到每位职工的手中。这种权利分散的管理方式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部门。就现状来看,高校也在逐步减轻对后勤部门的干预和管制,管辖范围也在缩减。对于后勤部门只进行宏观上的掌控,尽可能的把权力下放给私营企业,使后勤组织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2.重新界定职能将新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部门正式从高校行政系统中剥离,经过各种招商渠道,最终组建后勤服务机构。而学校和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进行宏观的调控与把握,并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机制,满足师生多元化的需求。

(二)新公共管理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以下途径

1.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导向

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导向,这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观念。其目的是通过更多的私营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此提高行政管理、服务供给的水平。高校后勤如果想要在夹缝中生存,就必须要改变“高校后勤办社会”的现象。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勤运营体系,采用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更多优质的后勤服务资源。高校应与市场实行结合,通过竞争招商的渠道,最终建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2.模拟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在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后勤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一些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管理者,开始强调“3E”,并且打破传统的职位终身制,以工作效能为标准,订立聘用合同。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既能不断提升各大高校的竞争能力,又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3.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在新公共管理中强调:政府及公务人员是为万千社会公众服务的,所以应该以“顾客”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对象,企图满足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因为,政府服务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以顾客满意为标准。政府要以非盈利为目的,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因此,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也应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提供大众满意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新秀.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后勤改革[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5-128.

[2]李德志.人事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29.

[3]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03-107.[

4]珍妮特.V.哈登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3-5.

作者:邱悦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