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革新

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的革新

计算机教学可以更好体现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面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力量源泉。创新教育是一种基于创新理念与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的思路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体现创新教育,例如当学生根本没有对事物尤其是抽象的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时,即使他们知道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创新行为,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教授新课之前要准备一些有趣的内容给学生看。例如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有趣的、直观的图片、视频、漫画、网页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困难问题容易化,把深奥问题浅显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长期的动力,可以这样说,兴趣是创新的起源和动力,使学生充满信心,斗志昂扬,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积极主动地完成从探索到创新的过程。这样计算机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人格的人。许多研究证明,人类可以通过视、听、触摸、肢体动作四种途径获取知识,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要优于单一途径获取知识,人类以一种感官作为主要途径加上另外一种或几种感官作为辅助途径来获取知识。实际上,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无意识中所有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通常采用混合的学习模式。还有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有11%来自听觉、有1.5%来自触觉。人类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过的信息的ro%、听到内容的20%及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而计算机教学是可以实现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迎合人们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计算机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刺激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肢体动作等,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图片,再加上教师语音,学生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感官来接受知识,有助于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尽管大部分外国学生特别喜欢中国的山水画,但他们大部分不知道什么是山水画,山水画是怎么来的,山水画是怎么得名的,如果在课上播放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和一些大师的山水画及山水画历史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山水画的印象。还可以播放一些按步骤教授的山水画绘制过程视频,让学生参与绘画,这样能够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肢体动作三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实践性更强,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例如,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教师用和谐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枯燥的说教、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给学生展示丰富的艺术材料,创设出形象生动而又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艺术创作的创新,需要大脑中有足够大的艺术存储量,需要具有各方面的艺术材料和生活材料,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艺术思维,才能创新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计算机教学为艺术创新提供了这一刺激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在逻辑性和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文科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西部大开发、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党的十八大等国家重大的焦点问题的图片资料或视频整理成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当前局势更直观,更形象,为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可以把国际上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如:钓鱼岛问题、伊拉克问题、“9.11”事件、美国出兵阿富汗、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坠毁等最热点、最受关注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理智地看待国内外局势,使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党的目标而奋斗。培养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使创新目标更加明确。在科学性比较严谨、实践性比较强的理科类教学中,教师除了用板书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学给学生演示大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通过视频演示实验过程,通过一些自然学科纪录片的放映,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前未研究的领域及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创造的动力,为他们的科技创新提供资源。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

创新意识是指提倡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只有加强创新意识引导,才有可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加强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要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等显著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基于创新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教学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索探究与创新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道: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要从触及学生情绪、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思维方面人手。

2.实施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这个引导体现于教师所做的课件和教师对课件的讲授过程。这个引导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加强。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做好教学课件,适当改革教学方法,使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生做好学习模式的引导。教师尽可能把课件做成有效的适量的资源库来代替教材、教学参考书,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这些资源库,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重点对象,充分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学生按任务驱动模式就研究的课题或任务去学习。教师通过实施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项目实习等)项目,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例如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采用计算机教学是必需的,那么教师怎样去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呢?在网络规划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解其理论知识,举出并阐明一个实例。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老师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着做,最后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模拟配置。通过实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发网站的技术以及网站管理、维护、优化的方法。在实践中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大家可以自由讨论,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可以给学生适当安排自学任务,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源做出课件,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向同学讲述,大家再一起讨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创作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需要学生点击就可以参与的板块,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在线游戏,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使学生积极互动与合作。学生将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动作四个途径并用,在线游戏教学使重复阅读和练习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而言,计算机教学的应用也非常必要,例如讲“海峡两岸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编发几张台湾日月潭、阿里山的优美的风景图片。在呈现给学生图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视频短片,例如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讲话原文:“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另外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短片或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门课上来。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演讲稿、专家分析、新闻视频等,把学生分成小组,就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结合课程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上网搜寻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解决问题,激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运用计算机教学虽然能使课堂教学更优化,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必需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刻意去追求使用计算机。也并不是只有计算机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摒弃历史无从谈未来,摒弃根无从谈枝繁叶茂,摒弃传统无从谈创新。教师要做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好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为创新意识的加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去摸索和实践,积极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结语

在创新型的社会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教学因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被广泛应用着,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传统教学的替代品,抛弃历史就无从去谈创新。要实现创新计算机教学就要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做到合理创新。

作者:杨兆辉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