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儿童传播学理论体系设想

儿童传播学理论体系设想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完善传播学和儿童学的理论体系。儿童传播作为一个概念,在迄今为止的传播学经典文献中尚未见到,但是在实际的传播活动中,关于儿童的传播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理论建树与实践状况方面的差距反映了儿童传播研究目前不尽人意的状况。如何在儿童媒介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日渐突出的今天,构建一个完整的儿童传播体系,成为研究者函待面对的课题。同样地,儿童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近年来儿童学理论也在不断地统整相关学科知识,也很重视多学科、多水平的立体研究,儿童传播学的研究或许能为儿童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

1.现有研究停留于儿童大众传播领域这几年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迅猛发展,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笔者发现国内外关于儿童传播方面的研究,普遍停留于儿童大众传播领域。国外比较经典的当属波兹曼5童年的消逝6和帕金瀚5童年之死6,研究了媒体符号系统及其信息空间对儿童的影响。在国内,卜卫5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6、檀传宝5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6、祝建华5网际互动中青年的社会动机6等,也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自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撰写一篇儿童传播学研究述评,但述评内容基本上围绕大众传媒与儿童这一主题展开。

2.儿童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有待构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在2008年的儿童传播学研究述评中指出,“儿童人际传播、儿童组织传播等领域都鲜有学者涉足。这一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一方面又昭示了儿童传播领域函待开发的研究空白。”的确,儿童传播学除了大众传播这方面,其他的很多领域还有待研究,比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等等,儿童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载体、传播内容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儿童传播方面的研究目前零碎地散落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等待我们去梳理与构建,将其形成体系。比如刘晓东在5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6中,从文化、教育层面阐述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独特性,并且喊出了“保卫童年”的心声。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类生态系统理论等都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杜威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学者所述的环境不只是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环境,还包括儿童在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中所处的环境,而儿童在这些环境中的传播特点与成人是有差异的。

三、理论体系构架

本人认为儿童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论述儿童、传播的基本内涵、分析研究现状,阐述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分析儿童传播学的学科属性。其次对于传播学的5个要素作基本论述。

(1)儿童传播学中传播者的内涵、特征、类别、作用与功能,着重阐述家长、教师等主要传播者的特点,并将“把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加以分析与运用。

(2)传播内容,包括信息、符号、意义等,着重阐述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和作用,分析信息传递的数量与顺序对儿童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者应如何选择和传递不同传播内容,应采取什么传播策略。

(3)传播对象,包括儿童的特点、类型、传与受传的心理,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阐述国内外对于儿童期的界定、从古至今的儿童观发展,提出传播者面对儿童时的传播策略。

(4)研究传播媒介,包括儿童媒介发展概述,图文音像的特点,介绍图书、杂志、电视、动画片、玩具、游戏、手机新媒介等媒介的功能,以及各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5)研究传播效果,包括传播学效果理论的概述,以及这些理论在儿童传播中的运用与批判,分析儿童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再次,对于儿童传播的几种形式作一梳理。

(1)儿童的自我传播。包括自我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儿童自我传播的特点与类型,儿童在自我传播方面与成人的差异。

(2)儿童与人际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的含义,分析儿童人际沟通的特点、类型,成人如何与儿童开展互动,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影响儿童人际传播的因素。

(3)儿童与群体传播。包括群体传播的含义,儿童在群体传播中的传受心理,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对如何增强同伴关系提出策略。

(4)儿童与组织传播。包括组织传播的含义,分析儿童组织传播的特点、类型,儿童在组织传播中的传受心理,组织对儿童的影响与作用。

(5)儿童与大众传播。阐述大众传播的含义,分析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阐述媒介对儿童的影响,研究儿童的社会化与大众传播,新媒介与儿童文化,儿童传媒与文化产业等命题。最后,总结儿童传播的模式。包括传播模式的含义与类型,分析儿童传播模式的特色,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

作者:上官海青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