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浅谈

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逻辑浅谈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是无产阶级奋斗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具体化并且运用在相应的环境中,也是各个无产阶级政党所需要对于自身的发展进步做出的必要努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认识,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机械的理解的话,那么就很难真正地对于目标实现产生积极的帮助。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从哲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都是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其具体性的操作层面必然的留有一些当时的时间和空间的痕迹,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的。因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并不宣称自己的理论是能够在实践中生搬硬套的,而是作为宏观指导意义上的理论,从实际效果来说,作为长远的分析也并非是具体的情况的调查,而是从各项因素的实际运行的可能性的方向来给出一个宏观性的大方向上面的判断。因而中国的问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现实的情况,如果不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企图希望某种理论能够在一切条件下适用,那么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无法得到成功的。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由浅及深的过程,因而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主题之一。从效果来说,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我们都能够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阶段,对于自身定位以及发展目标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自己能够达到目标。

2.1革命阶段

革命阶段的主要方式在于确定革命对象,革命的依靠力量以及具体的革命方式,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也确实对于中国的现状认识比较笼统,例如,党的一大所制定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目标就是比较脱离实际的结果。而在通过对于社会实践的强化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去教条化的学习中,实际上我们对于革命的认识就进一步的深入了,能够对于革命对象做更加明确的判断了,所以在中共二大就确立了比较切合实际的两个革命目标。而对于所依靠的对象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起始阶段对于工人的力量集中还是比较重视的,不过由于中国本身当时的工商业不发达,同时,人口比例上农民占多数,虽然成功的发动无产阶级运动但是在力量方面也的确有些不太成气候,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并且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出卖”之后,可以说能够依靠的力量已经很少了。在注意到中国国情的差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必须依靠农民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来保证自身的继续生存发展。路线方面也是经过了多次的尝试并且对于成功经验进行了试图复制,但是毫无疑问这并不能够复制,在因素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说不能期待同样的结果。因而我们需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实际上也正是通过实践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完善自身的发展并且成功的走向革命的胜利。

2.2建设阶段

建设阶段也面对类似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之后对于建设的现实转换方面实际上并不是很及时,再加上外部环境当时比较紧张,因而实际上迟迟都没有走向建设的正规轨道。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实际上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只是经济体制和国家的状况并非完全合拍,再加上急于求成对于目标的制定方面没有科学的规划,实际上也是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有些对于共产主义目标机械的认识了。也正是因为对于共产主义本身的目标以及步骤认识不够清晰,对于中国的发展现状也没有很好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于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可以说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归之后,对于中国具体情况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分析,对于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实践方式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也能够进一步的脚踏实地的按照现实的需求来进行社会的建设和塑造。因而在我们成熟的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艺术之后,就能够对于自身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了。

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逻辑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自身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中国化,同中国的具体环境以及资源因素相结合的状况下,得出有效的发展道路,当教条主义盛行或者本身的理想主义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说没有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方式有着结合相关因素的具体探讨,要求能够对于发展有更多的好处的话,可以说在这方面就是对于灵活运用以及有效的发展方向的了。

4.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曲折和挫败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以经验和借鉴,那就是能够有效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有效结合,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重要体现。

作者:杨忠秀 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