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作曲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我国作曲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对我国音乐学院作曲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特别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作者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对作曲教学如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进行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看法。

作曲系是各音乐院校的重要系部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曲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作曲教学又是作曲系的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是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和知识之大成,也是最能体现技术理论、专业基础和其他课程教学水平的一门合成课、目标课。因此,加快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音乐学院的作曲课①主要沿用前苏联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基本上不再向学生提供其他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这一模式在半个多世纪的专业作曲教学中没有实质改变。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一对一的教学几乎是传统精英式教育体系中培养作曲家的一种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评论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简单地说是绝对的不好。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它确实显得太单一,不够完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其他表演和理论专业方面的人才相比,作曲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个复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系统和综合工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那么,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借鉴科学、先进的教学法,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明智、务实和亟待实施之举。笔者根据多年的国内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特别于近几年所做大量考察后认为,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应主要由以下四种形式和内容组成:①传统的一对一教学;②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③教学工作坊;④具有补充性的作曲教育环节:作品汇报会/演奏会或音乐会。

这里既有以理论为主,偏重于口传心授,属于“纸上谈兵”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侧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内容。具体分工和功能是:①和④两种形式在作曲教学中早已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据院校各自的习惯和方式继续为之。关键是②和③两种形式内容,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如何运用,并加以认知和发挥应有作用。第②种形式由两种内容和形式组成:专题讨论课和学术报告会,即欧美大学里的Seminar(专题讨论)和Sympoduim(学术报告会)。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学院来说较新,甚至非常陌生。“专题讨论课”的授课形式和气氛比较活跃、生动、自由,面向所有学生,欧美国家每周一次,因此是一种系列讨论课。后者,“学术报告会”的形式比较正式和严谨,举行的时间不固定、较灵活,可以每学期、每学年或几个学期进行一次。通常由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或教师参与,是一种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来说,专题讨论课是首先值得提倡的内容和形式。专题讨论课针对某些教学需要、比较重要的题目进行系列研讨,如“现代音乐专题系列讨论”“艺术歌曲专题系列讨论”“弦乐四重奏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常以分析为主,但因分析人和主讲人主要由学生担任,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同时,分析时涉及的范围、层面和侧重点不同,内容往往更加丰富、细致和“专业化”(例如:一次“讨论课”可以就某作品的节奏或音色进行专门分析论述等)。系列讨论课的周期长度可以是一个学期、一学年或更长,往往由教师酌情排定。上课形式也较灵活、随意。一般老师先作一两次引导式的讲座,继而由学生完成拟定的一系列专题讨论(讲座)课的准备和讲解(通常借助于幻灯片形式)。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插话、发表自己观点,参与讨论。最后,老师做必要的点评或补充。

这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参与,学生可以锻炼和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锻炼胆量,勇于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言,积极参与,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不同观点。此外,授课形式中,师生间可以更进一步交流互动、互相补充。改善和加强学术氛围、学习风气,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专题讨论课在音乐学院作曲教学中有必要成为一种重要形式。笔者从亲身体会和观察了解中发现: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学到了一对一小课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面和技能。另外,欧美学生在动手能力、研习独立性、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门课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当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好处是,一名学生所做过的“专题”内容,基本上终生不忘,特别是经历的整个研习过程,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宝贵财富。笔者至今仍深刻地记忆当时在德国音乐学院上课时学到的知识内容,特别是自己亲自做的“专题”。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国作曲教授与院方签订劳动合约时,合同上除了规定作曲课以外,还约定必需开设“专题讨论课”。那么,对于音乐学院作曲教学来说,同样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呼应和补充,学术报告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形式。特别对于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这是个提高和充实的有利时机。由于形式内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因此,是“专题讨论课”在更高层次上的延伸。作用和意义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习能力,提升学术层次。如果这一形式作为作曲教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学生(包括教师)按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学术报告会,无疑使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得到加固和强化。此外,这种做法必然触动教师业务状态的和专业能力。这些做法如能以教学大纲和教师工作任务等法规条例加以规定,那么,产生的效应无疑非常可观。长此以往,不但积淀下坚实的学术底蕴,还提高和带动创作、科研和教学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创,教学带动创研,再以创研促进教学的局面。

第③种形式“教学工作坊”(Workshop),是西方音乐教育中(所有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类似理工科大学中的实验室,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西方,这种方式相当普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时间地点自由灵活。就作曲专业的教学工作坊而言,常常是跨学科、跨地域的学习交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1)纯粹研究写作技术为主(往往由教师或作曲家指导);2)侧重对某一种或几种乐器的了解、研究以及它们具体应用的可能性和效果(通常与演奏家合作)。前者的内容,纯粹以写作技术为主线,如专门研究一些确定的钢琴作品、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中的具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写作技术和手法。与专题讨论课不同,学生常根据需要进行一些适当必要的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技法的理解和印象。后者以某种单一或组合乐器为对象,如长号、打击乐、声乐、双簧管与电子音乐、弦乐四重奏等形式,对性能和演奏法、发声原理以及各种非常规可能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现代音乐中的运用进行感知、体验和研究。“教学工作坊”中,主讲教师的职责非同小可。这一形式主要对写作的“工艺流程”做比较详细的解剖、讲解和进行体验。常以一部或几部作品为范例,现场讲解、当场试验、即时比较和及时演示/奏;或对某一件(或几件)乐器的性能、特性和可能性等,进行试验和研究(常常是与演奏家进行合作),涉及更多的是与写作有关的细节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代音乐写作或演奏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小规模或局部试验(写作),完成有针对性的作品,并当场演奏或剖析;或纯粹针对某些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最后由作曲教师或与演奏/歌唱家共同归纳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跟随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拉赫恩曼教授(Prof.H.Lachenmann)学习,他曾带领我们去附近一个打击乐器工厂现场教学,大家收获甚大,至今使人记忆犹新、受益无穷。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触到很多平时课堂上和课本中见不到的东西,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和感知不到的东西。“教学工作坊”比通常意义上的“作品分析”更具体、更深入细致、更接近实际,学生可将知识比较准确、恰当地运用到创作中,进而将不切实际地写法、用法等错误尽量避免,由此积累和掌握经验和知识。

专题讨论课和教学工作坊,既是一对互为补充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是对传统、单一的作曲课教学形式(一对一)的有利补充和多层次、立体地延续。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则重实践。“作品演奏会”是在另一个方面和层次对作曲课的有益完善。这样,作曲教学就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与学生单独的一对一形式(理论);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或学生面对群体)的形式(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检验理论和实践)。以上教学过程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作曲思维过程或“写作过程”(工艺流程)中不同侧面,即:背景—中景—前景,各个阶段和不同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产生的内心感受,通过某种方式表达产生的构思或想法,可以称之为背景;运用某些理念、技术手段和经验将内心构思呈现在谱面,可以称之为中景;通过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介呈现给听众所体现的具体作品,可以称之为前景。所有教学步骤和内容,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如何有效地将三个层次进行衔接并取得较好的“前景”,是作曲教学的期望和目的。超级秘书网

此外,带有实践性质的“学生作品演奏会”可为补充。各司其责,各尽其能,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作曲教学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四个教学环节中,实施前三个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什么困难。第四个环节,对于一些院校来说较难。由于扩招,各院校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使教学内容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质量大大缩水。特别是“学生作品演奏会或音乐会”,由于人数众多,加上演奏成本的增加等,变得愈来愈难。除个别院校以外,多数院校举办演奏会越来越少。即使办了,参加人数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机会。这一环节亦变得愈来愈“精英化”。因此,我们必须在新情况下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当今教学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关键的问题还是“软件”人。对于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实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目前状况来看,要使作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得以完善和体系化、科学化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吸收和磨合。及时了解国内国际的业界情况,关注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对现有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音乐教育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笔者考察调研后的结论,上述作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一个院校或者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知名教授提升和带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在一个体系框架下以严肃、认真和科学态度去对待,否则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就难有好的效果和回报。

参考文献

M.Spahlinger1992:MusikundUnterricht,ZeitschriftfuerMusikpaedagog-ik,VolⅢ,ErhardFriedrichVerlag中央音乐学院作

曲系专业建设有关情况介绍(内部资料,2006年)UlrichDibelius2007:BoteauseineranderenWelt,NEUEZEITSCHIRHT

FUERMUSIK,VolⅥ,Schott’sSoehne.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新编教学大纲(内部资料,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