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章述说了苗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了它所特有的特征,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表现出了它自身的文化价值。

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而在世界大约两千余个民族中,作为少数民族,令古今中外政界、学术界一直瞩目而对其研究不衰者,可能要数苗族了,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是与其古老、深邃而独特,璀璨的文化息息相关的。

一、苗族音乐的主要特征

苗族音乐,在其社会历史行程中,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我认为苗族音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历史传承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苗族音乐的历史性,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苗族的历史。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苗族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战国时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这个“三苗”或“三苗国”的地域,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荆蛮”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等。到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益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有人说:“在苗疆圣地,每一首歌都是一部历史。”我认为在这里《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歌中所述的“五支奶”与“六支祖”,指的是当时部落的氏系,居住在东方天水紧相连的地方正是今天苗族分布于西南地区的东方――长江中下游。到先秦时期,苗族的先民就已到达武陵山域的五溪地区居住,有一支苗族约在秦汉时期早上已迁徒到达今黔东南的都柳江流域定居,除一支古苗族在五溪地区定居之处,另一支古苗族约在魏晋时期开始陆续分期、分批迁徙到川、黔、滇地区,至明代,相继移入东南亚,另一部分苗族也在此时期移往海南岛。今天苗族分布居住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各省的边缘山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我们可这样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的种子;是苗族历史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哪里有苗族人,哪里就有歌声。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处处受到歧视的悲惨历史。

2、民族性原生性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的向来崇拜太阳、月亮、山神,甚至花草树木等等。这可以从苗族的服饰图案和铜鼓纹得出结论,而我认为苗族音乐也像苗族服饰和铜鼓一样,有着自己的“图案”――那就是地域性,民族性和原生性,苗族音乐从纵向历史的过程来看,给人一种“寻根”的感觉,因为苗族音乐是从原始社会,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只是因为没有文字和乐谱,所以当时苗族歌曲无法保存下来,在这里提到的“原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原汁原味”,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我们都知道,自从苗族迁徙以来,现在一直居住在地形为海拔四百米至二千五百米的中国西南省份,以陡峭山坡和深陷峡谷为其特征的云贵高原具有海拔二千米到二千五百米的山峰,河谷与平地的地方。这里的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创造性的梯田灌溉技术。有人说,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太落后,太偏僻、太边远,然而就是因为这块原始的地方,滋生了我们苗家许多传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对于“原生性”我们可以从曲子角度来说,由曲作家对一首民歌的旋律进行艺术的发展,加工,或者对某一类民歌的风格进行模仿所创作出来的歌曲,我们均视为“次生”的。那就是非原汁原味的,从演唱方法来说,就是用西洋的发音技巧所训练出来的声音,最大限度的贴近民歌,我们均叫“次生民歌”唱法,而我们的苗族音乐主要是强调“原生态”这个概念:│53│5-│5•i│53│1-│3-│5-1│……该旋律为苗族飞歌旋律之一,使人一听就知道是黔东南苗族的风味。《还娘刻木之歌》古代苗族婚姻习俗长歌旋律为:55.│121│56..5.5.1│55..1│5.6.5.│55..1│15.2│5.6.5.1│55..│215.│歌词为“阿哈,要唱啊,刻道的歌唱起来,唱就开始唱,枫木刻九节,从头来唱起。”尽管现在都采用了一些“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但它们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苗族音乐的调式来说,他们属于原汁原味的民族调式,像黔东南台江革东飞歌调式音列为“5613”其中“6”是很少出现的,并且“6”多处于弱音位置,只起装饰和过渡作用。凯里市“凯堂飞歌”属“6135”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以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二声部一先一后摹仿式二重

唱为主要演唱特征,旋律进行中常以五度,八度大跳跳跃出现,使其更加明朗、奔放。“黄平飞歌”属“1256”四声音阶宫调式,旋律进行连续命名用四度,3五度大跳“265252”音型贯穿全曲。如:5261―│265252520│此外,黔东南凯里市的挂丁、雷山县、施洞、台江县的反排等地的“飞歌”在音阶调式,施律进行等方面也各具特色,情调开朗,旋律流畅,曲式完整优美动听等都是其共同的特征,体现了苗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苗族音乐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性。

3、丰富性及语义性

我们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品种纷繁的音乐体裁。它是极为丰富的,苗族音乐按其形式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每一类均有各种不同的音调,反映不同的内容,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声乐有“飞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古歌”、“酒歌”、“情歌”、“叙事歌”、“丧歌”等等。器乐有芦笙(舞曲、代歌曲、问询曲等),木叶、夜箫、古飘琴等。打击乐有铜鼓、木鼓等。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一般苗族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调的创作修饰。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记得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歌手唐德海前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唱法,他创作的歌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一千三百多首。苗族音乐除了素材丰富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功能,那就是“会说话”的功能――语义性,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是这样描述苗族先民迁徙的“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民不得安居,受难的苗族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这首古歌,表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斗争的激烈情况,同时也表述了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之情,从而迁向那陌生的领地。苗族的芦笙和木叶也具有较强的语义性,在苗族的心目中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们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丽,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芦笙吹着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如芦笙恋爱曲《讨花带》的旋律和词意是这样的,‖252∣252∣5656∣652∣5252∣566∣5665∣252‖……4“好姑娘,好姑娘,送根好花带,送来捆这里,捆这里,捆在芦笙上,我们吹芦笙,大家喜洋洋。”由此看得出,苗族音乐不仅仅是旋律优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刻的语义性。超级秘书网

二、苗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何为“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语言、宗教、信仰、法律、艺术、道德等文化事项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而民族性、历史性、稳定性却是文化的重要特征。苗族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质朴而就苗族音乐的不朽文化价值我认为有:

1、在于培养苗家人的历史意识

苗族音乐不仅能教育苗家后来者永不忘祖先故土,显示出苗家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乡思,而且能培养苗家人的历史意识,这里对于过去没有文字的苗族,音乐代替了发挥文化符号的功能,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音乐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音乐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据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仅收录我国南方苗族歌曲就一百多首,虽然只有歌词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至六世纪,我国苗族歌曲已是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而这种漫长的历史痕迹在今天的演唱中还能让我感受到。苗族音乐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使苗族文化在中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民族的大文化圈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苗族音乐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各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图腾的变异,它赋予苗族历史的文化传播体。

2、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

我认为苗族音乐是具有世界极水准的民歌文化,据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总撰稿人黄湘到我们黔东南时是这样表述“苗族大歌”的,“苗族大歌是从人的血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它带着苗族人民的脉动,蕴涵着苗族人民生命的呼吸,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纵情放歌,无论是缠绵悱测,还是呼天抢地,苗族大歌它所特有的风格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苗族音乐质朴,鲜活,带着山与水的旋律,鸟叫蝉鸣的律动,给人一种泥土的芬芳气息”。在这里且不说苗族音乐是否受人喜5欢,不过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这句话,用在别处还有争议的话,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什么黑人的灵歌蓝调,布鲁斯印第安人的民歌,美国的乡村音乐能够在世界广为流传呢?还有著名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为什么能够登上世界舞台,并得到那么多专家学者的考究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个原因,就像我们苗族音乐一样,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独特性,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一个民族。

3、苗族音乐有着凝聚整个民族团结的含义

这可以从苗族器乐――芦笙来说。苗族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在苗族人民中具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大家感到无限欢乐,忘掉一切忧伤和痛苦,在芦笙会上,年已花甲、银发的老人也积极参与。人们从四面八方相聚,又在芦笙会场上依依难舍难分,流连忘返。同时芦笙集会增强了人们的团结,在培养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互助精神起了积极作用。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联系苗族心理素质的纽带,已故的原贵州省民委主任熊天贵前辈,曾感慨地说:“到美国去考察,曾到居住在美国的苗族社区,当时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但当我们吹响芦笙的时候,住在社区的苗胞都扶老携幼地来欢迎我们,都邀请我们到家里作客,谁也不愿意离去。那热情场面,我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终上所述,我们知道苗族音乐具有它的独特性,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文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苗族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育下,苗族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苗族音乐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了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我们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苗族的音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

马学良、邰昌厚、今旦:1956《关于苗族古歌》

田兵1979《苗族古歌》论文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