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后现代视野下短视频的艺术性探讨

后现代视野下短视频的艺术性探讨

摘要:本文旨在搜集关于短视频和艺术理论的相关资料,积极正视艺术传播上的一些问题,探索其艺术特性并总结适用的创作建议;通过整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具体分析选题的可行性;通过对当前短视频所具备的艺术性进行评析,分析后现代视阈下短视频的艺术性所具备的理论依据;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衍生出来的新的艺术性特征,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艺术性原理归纳短视频所具有的艺术性原则。

关键词:短视频;艺术性;后现代

短视频的出现代表了后现代美学在视频媒介领域的新应用。网络视频艺术的革新,充满了争议,触到了不少传统艺术的“禁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艺术权力的下移是短视频的艺术性区别于其它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在后现代视阈下的美学理念这一大背景下,根据前人对艺术性概念的基本诠释,探讨短视频具有的与传统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性体现。选题旨在搜集关于短视频和艺术理论的相关资料,积极正视短视频在艺术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挖掘其艺术特色,总结适用的创作建议。

一、“后现代视阈”以及“艺术性”的概念界定

(一)“后现代视阈”及其特质

在研究短视频的艺术性之前,有关于其理论的时代背景———“后现代”一词的概念界定,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主要偏重于后现论中的“否定性”一面,我们称之为“狭义的后现代”[1]。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现代主义的倒戈者,它消解主题,否认确凿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的存在;在艺术创作领域中,他们致力于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以拼贴、戏仿的手法,以游戏的姿态,突破各种艺术之间的界限,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独一无二的特质。而后现代视阈,依照前种概念推定,即是以“非中心”“无深度”“非人格化”为主要特征,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短视频的发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质。

(二)“艺术性”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关于“艺术性”的概念,《中国文学卷》中认为,艺术性上广义指艺术的特性,狭义上指文艺作品在艺术上的完美程度,或文艺作品对人们所产生的审美感染力的程度[2]。狄其骢在《试论艺术性的概念》一文中对“艺术性”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概念性解释:“文艺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是如何创造高度形象性的艺术形式问题。对于作品的艺术技巧来说,艺术性,就是形式怎样完美的体现内容;对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说,艺术性,就是形式怎样善于逗引读者的兴趣,拨动作品的心弦”[3]。故艺术性是个形式问题,也是个内容问题,同时也是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的问题。本文对短视频艺术性的研究重点将放在短视频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艺术感染力的实现两个层面上。

二、后现代视阈下短视频的艺术性体现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巧

艺术性,取决于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否,而艺术形式是否完美,则取决于创造艺术形式的技巧。创造出具有艺术性作品的关键,就在于艺术形式技巧的创建。后现代视阈下短视频的艺术创作技巧,一方面,存在对传统艺术的依附;另一方面,又存在对传统影像艺术创造的反叛。其创造艺术形式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影像语言、叙事方式、形象建构三个方面。

1.影像语言的传承与嬗变

影像语言主要包括“语汇”和“语法”两个层面。“语汇”在这里指代影视艺术中的“画面”与“声音”,“语法”指代声画构成方式[4]。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较而言,网络视频短片首先在影像语言方面产生了变异。

(1)更少的长镜头和更多的蒙太奇

短视频的剪辑手法相较于传统视频剪辑手段,多使用蒙太奇而较少使用长镜头的场面调度。这是短视频特有的时长特点以及技术条件所决定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相比节奏快,单位时间内可容载的信息量较大,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也相对较强。在镜头画面剪辑与组合中,线性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累积式蒙太奇几种蒙太奇手法均有体现,很多镜头之间的关系都是冲突性和碰撞性的,比较典型的如抖音视频中的“化妆变身”;此外,短视频中声音蒙太奇也较为常见,人声、音乐以及音效的快节奏的排列组合,增强了影像的戏剧性和情境感。

(2)区别于宏大叙事的小景别运用

相较于电影中的全景式的宏大场景,短视频的景别多为近景和特写,强调与电影中的“宏大叙事”截然相反的视觉效果。短视频主要为表现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其焦点大多是人物本身,近景和特写的运用使表现对象更为集中,而淡化了人物背景和环境的作用。适当且灵活的景别设置缩短了荧幕与观众的距离感,有很强的写实意味。如果说传统影视艺术多倾向于形式主义的话,短视频艺术则更贴近生活,倾向于追求纯粹客观性的自然主义。

(3)交叉式的影像元素构成方式

分析短视频影像内部的元素构成我们不难发现,短视频后期在特技、动画、滤镜的选择上重视交叉性,各种后期方式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短视频的艺术形式。对于视频特效后期处理,使用“短视频”应用程序随附的特效工具来扩展2D空间的层次感,这就使得短视频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吸引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了图像的形成。

2.多样的影像叙述样态

短视频的创作者注重内容发掘,懂得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视频的拍摄和传播以及短视频简单方便的应用,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和事实记录者;通过学习电影艺术构造影视基础框架,艺术结构时空的方法,使得短视频美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抓住戏剧艺术对故事情节在悬念巧合和叙述与高潮之间的设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短视频的影像叙述方式等多种影像叙述样态。

(1)搬运中的加减

搬运,也称“移植”,即借助网络视频技术,对原有的视频文件或传统艺术经过录制完全复制搬运到短视频平台上来。这种搬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当前影视剧的平行搬运,即对原有影视剧内容不加内容上的改动,只截取部分精彩片段,将其搬运到短视频平台上;二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结,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存在形式,同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等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艺术理论的传统艺术相结合,自然也具有了传统艺术的某些艺术特征。

(2)从戏仿到戏谑

戏仿又称戏拟或滑稽模仿,是源于文学理论的一个概念。从早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中,可以窥视到戏仿的最早期形式。在短视频中能够列举三种“戏仿”的形式:第一种是影视形象戏仿。例如,抖音及快手视频中常见的“对口型短视频”,创作者多采取几段经典的影视剧片段,保留原有音轨,录制时加入自身表演,最后将录制好的视频与原音频结合到一起,制造幽默效果;第二种是声音戏仿。多为经典歌曲的翻唱,或是采用诙谐式唱法,或是将原唱歌词进行再改编。例如,曾经风靡抖音的《五环之歌》便是对经典作品《牡丹之歌》的改编;第三种是综合戏仿。是运用对比、讽刺等方式对视频与音频同时进行的模仿,常见于影视剧片段的整体性改编。戏谑不同于戏仿,戏谑同戏仿虽共有滑稽诙谐的特征,但戏谑的程度要比戏仿更加严重,戏仿的重点在于模仿以达到解构原有作品,实现反传统、反权威的作用,而有些戏谑为了达到搞笑的目的,甚至失去了社会的价值准则。很显然,这种以戏谑为主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失去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初衷,难以负载深刻的社会内涵。

3.人物形象特征化

从古代绘画到19世纪照相技术和摄像机的发明,形象的视觉化一直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不懈追求,安德烈•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书中提出的“木乃伊情结”[5]迎合了人们对永恒的追求,艺术家基于抗衡时间的愿望,把存在的事实客体化,使其成为永恒的形象。在消费社会里,为了维护影像的价值,促进其艺术性的延续,人们对人物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特征化的处理。特征化的人物形象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完满与异形。

(1)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身体视觉的完美化,是特征化人物形象的主要体现之一。在影视领域常见于玛丽苏、杰克苏式男女演员的形象,特征化的“完美”现象在短视频中也有所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抖音文化现象体现在抖音短视频创作主体颜值上,这些创作主体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形俊俏的男女,在抖音搜索话题“秀身材”可以得到上万条创作者们的形体展示类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的观看量高达25.6亿次,这种特殊的“才能”不仅迎合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给观众以视觉享受,忘记“造梦”世界的压力和困难,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2)“审丑”式狂欢

相较于传统商业电影中如外星人、吸血鬼的传统“异形”形象,网络原创短视频中的“异形”显得较为粗陋,镜头多对准社会边缘人,关注小人物的生活状态。长久以来,这些“异形人”被主流媒体忽视掉了,观众们厌倦了那些高尚却又难以企及的精英人群,网络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上述影视形象的突破。我们还要意识到,短视频中的异形形象大多是加工后的结果,表现现实程度有限,无法体现人物的丰富性。异形题材发展到现在已不仅是迎合更高影响价值的追求,有些创作者拍摄一些异形题材完全是为了新奇本身,最后不惜进行排演以夸大事实,一味的夸大苦难虽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警示作用,但却很容易招致群体的悲观情绪。

(二)关于艺术感染力

艺术感染力强调的是艺术形式强烈的感染读者,艺术感染力同艺术技巧一样,都是创造艺术形式以达到艺术性的标志。将艺术感染力的讨论放在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上,可以得出观众由产出、接收到再产出三个阶段的艺术感受历程。

1.产出:“作者中心”“观者中心”到“无中心”变迁

从媒体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存在中心化理念,开始是作者中心,后来演化为观者中心。网络短视频借助新媒体等为载体使观众自由体验与共同创作,赛博空间中,网民观众也不再是被一系列影像机制和编码体系所修辞的人,他们被技术进步从传统影视的单一价值中解放出来,不再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被动地接受泛滥的影像符号复制品”[6]。基于简单的制作技术,不具有线下大众化可能性的艺术门类在短片中实现了先进文化的解码,减少了大众对经典的理解语境,打破了泛审美文化的分离与异化。

2.接收:专业化•沉浸式

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同时也不乏音乐精神的文艺工作者开始进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生产制作艺术作品,普及艺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帮助受众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感染力。在抖音平台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佩瑜积极分享他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京剧服装道具的基本常识,为新媒体艺术注入活力。此外,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南花鼓戏也在抖音平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对那些不了解艺术的粉丝来说,短视频平台显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培养艺术感染力的机会。移动式沉浸媒体的艺术传播方式获得了广大抖音用户的广泛关注,也有不少年轻用户被艺术创作者的短视频所吸引,进而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模仿,感受艺术的魅力,获得艺术与美的享受。

3.再产出:短视频艺术评论

短视频平台大都在平台视频中设置评论区,评论区会标示“评论最多”的筛选选项,短视频评论区显示的点赞量一方面显示作品关注度,另一方面为观众了解短视频提供更多的信息。观众在观看作品后有一些用户会选择留言表达看法,也有一些用户是想观看其他网友的看法,以此寻求共鸣。一旦想法产生并且进行留言,作品的意义就被延伸了,艺术感染力引发创作欲望,这是艺术感染力发展为更高一级的表现。经营评论区亦是短视频创作者运营抖音账号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抖音者基于希望其在平台获取更多流量和关注度的需求,一个运营评论区的秘诀就是要在短视频中留一个槽点给用户,让视频中出现一个小Bug或是设置一个能让他们实现倾诉愿望的话题,以调动观众留言的积极性,也更容易引起其他观看者的注意,阐释观众自身对短视频内容的独到看法,达到与作者及其他观众进行对话沟通的目的。网络艺术评论的盛行解构了传统艺术格局,艺术评论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现在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对短视频作品的看法,阐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此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可能会造成评论水平的参差不齐,评论的随意性也可能会掺杂网友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艺术批评,但是根本上网络评论的诞生的确是艺术鉴赏能力的考验,也是艺术批评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三、结语

短视频作为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如经典一样,此刻也在经历着“反叛艺术”的过程。对于经典艺术的反叛,并不是说短视频艺术走向了非艺术,而是说他们表现出与经典艺术的不同风貌,也可以说,短视频艺术继承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部分特点,更多地开创了新时代关于艺术阐释的新形式。短视频具有了艺术技巧和艺术感染力,无疑是具有艺术性的,也同样具有后现代背景下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发展的潜力和可能。

参考文献:

[1]詹明信,陈清侨,严锋.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夏征农.大辞海:中国文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狄其骢.试论艺术性的概念[J].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1961(S4):27-38.

[4]王桂亭.论网络原创视频短片的艺术特征%Aes-theticfeaturesoforiginalshortwebvideos[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41-45+78.

[5](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徐昭.电影语言的演进[J].电影艺术译丛,1980(2):5-21+101.

作者:李韶华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