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研究生体育学论文

研究生体育学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高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进行访谈,听取意见与建议。

3.问卷调查法:向研究生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93%。

4.数理统计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其他省市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造成报考并录取的学生比例较高,“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调剂的学生增多;跨专业报考被录取的非体育类考生,在该专业占有一席之地。现行招生制度和应试化教育考试办法,使不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被挡在门外,优质的考生多数报考其他省市的高校,导致优秀生源不足,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生源类别的多样化,使其求学动机也多元复杂。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通过考研重新择业的学生占45.9%;提高学识和水平的占30.5%;为了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的占15.4%,其他因素占8.1%。造成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要求过低,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4.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主权,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要通过学校内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社会反馈机制,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将质量监控贯穿于招生、培养、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达到齐抓共管。(1)建立导师动态竞争、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跟踪评估。加大经费的投入,激励导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2)完善课程、论文评价评估体系。学校成立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协同合作,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通过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控制,及时反馈并整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3)严把论文开题关,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采用论文盲审、抽样检查、等途径确保论文的质量。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采取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建立学生就业等信息库。研究生毕业工作后,通过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来检查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评价服务于高校,造福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潘桂芝马怡冰王淼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