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研究

生物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良好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在做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之前,我先请学生谈论一下“你在哪里见过鼠妇?或你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当时的情形怎样?”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些问题之后,紧接着我问:为什么鼠妇会有这样的反应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假设提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怎样来验证这一假设呢?紧接着学生热烈地讨论实验方案,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仅做适当的引导,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常用方法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大胆质疑,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呵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奇谈怪论”。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现行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现象,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熟视无睹,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三、结合具体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环节、多层面的活动。但在实践中,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去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有的活动探究的问题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如探究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当然有些探究活动有几个侧重点。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某一探究活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某方面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思维活跃,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经过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七年级上册最后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实验,这一内容是学生刚学习生物近一个学期,课堂中我在学生了解了蒸腾作用的概念后我问,如何来验证蒸腾作用是通过植物的叶片散失水分的,请你设计实验画出实验装置,同学们都设置了对照试验,学生设计的实验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绝大多数用了两盆相同的植物,一盆去掉了叶,然后各罩上一只透明的塑料袋;还有个学生设计用一盆植物,再选取数量差不多的两组枝,其中一组去掉叶。从他们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学会了设置对照试验和严格控制变量,设计科学合理,科学探究的能力已大大提高。

作者:蒋利亚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