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燃料技术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生物燃料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生物燃料技术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燃料粮食生产中国

自从步入了20世纪,国际石油的价格就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生物液体能源的浪潮。我国为了更好的应对能源安全方面的困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且将陈化粮问题解决,开始进行生物燃料的研究并且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已经生产了约170万吨的燃料乙醇。但是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国内外的粮食例如玉米小麦等,都出现了大幅度涨价,我国政府只好紧急出台政策对生物燃料的生产进行限制,以便保证粮食安全。

1发展生物燃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

粮食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其基本政策应是在数量上自给自足,进口粮食则是在总量平衡下实现粮食种类上的调剂方法,可以说,我国粮食供给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增长速度放缓,粮食生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形势来看,实现耕地资源的增加几乎不可能,那么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要实现粮食增产就必须利用新技术,如:种子改良、复种指数上升等。从生物燃料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燃料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粮食供给机会成本,其将会对粮食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等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乙醇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农民增加对该类原材料的种植,但是农业资源有限,故而将会导致部分农产品产出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结构。而且,敏感粮食生产供给反应会使得农民投入增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当农产品生产比较利益提高,水资源、耕地等资源流出农业的机会成本也会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例如: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农产品中种植玉米的面积提升,粮食播种比率上升,但是耕地资源却明显减少了。其次,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因为在它的推动作用下废弃的农作物得到了利用,并且边际土地也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了,科技的投入得到了激发,对现有的资源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来让农业生产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国的耕地资源不是无限的,同时近年来耕地收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很多都被侵占或者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这些都为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全国目前后备土地资源仍然占国土总面积的9.33%,共有701.7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开垦,其中一些土地所处的环境无法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但是可以种植甜高粱、蓖麻、木薯以及水黄皮等耐受性的生物燃料物,最大化的利用那些只具有很低经济效益的土地。而有了利益的激励作用,政府、企业会想办法提高科技投入、进行品种改良,每一家农户也都会想办法提高生产率。中国玉米的产量在2002年只有328.3公斤/亩,而由于燃料乙醇的作用,2008年的时候已经提升至370.3公斤/亩,具体如图1所示。单产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还有木薯,我国广西地区种植的木薯2000年的时候只有1003公斤/亩的产量,而2006年就达到了1373公斤/亩。这两者的单产量和增长的速度比起全国平均水平都是高出了一大截的。而农业生产率是否能在生物燃料的推动下得到真正的提高,主要依赖的还是不断进步推广发展的技术,并且让小农户实现大生产,真正的进入市场中来。总体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一直是在增加的,所以想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可以适当的将粮食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想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推动,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对土地流转制度也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更为合理的粮食流通体系,最后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产业链整体的生产效率。所以说要做好公共投资方面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优化粮食安全财政成本,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

2粮食生产与生物燃料生产的建议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决定粮食安全问题的财政成本的因素就由好几个方面构成的了,包括总体的财政收入、粮食储备量以及市场价格受到粮食的干预度,之所以会存在粮食安全成本过高并且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食储备过高,并且没有进行适当的价格干预。后来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都实现了市场化,随之改变的还有我国的粮食安全财政成本结构,从最开始的消费补贴到流通和生产补贴,一直到最后的粮食直补。而生物燃料例如燃料乙醇的发展,从客观来说可以将库存的陈粮减少,同时对粮价进行刺激使其上升,可以有效的降低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支出的财政成本。尤其是发展了燃料乙醇以后,粮食的流通也会得到降低,并且影响到其他的财政成本,让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成本可以改变结构。我国作为一个石油储量不够丰富并且净进口石油的国家,能源安全会受到大量的进口石油的威胁,所以更应该发展生物燃料,并且生物燃料相比其传统的石油和煤炭来说有很多优势,例如可再生、更清洁等。有专家指出,目前全球的粮食危机并不是因为生物燃料的发展造成的,因为利用粮食作物来进行生物燃料才刚发展起来。例如巴西这个粮食大国,在保证其粮食产量和出口量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了生物燃料,巴西一半的汽车都已经使用生物燃料了。再例如美国,现在使用三分之一的玉米来进行乙醇的提取,虽然使用农作物来进行生物燃料的生产可能会影响粮食安全,但是生物燃料的生产如果改用不可食用的生物来进行的话,就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反而还有很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赵礼恩.生物燃料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0.

[2]付青叶,王征兵,毕玉平.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1,05:84-88.

[3]张颖,陈艳.液态生物燃料产业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41-46.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第2篇

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

发展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以及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等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发展能源农业,可以实现能源、农业、生态的多赢。

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矛盾。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寻找替代性能源。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蕴藏量巨大,既是现有能源的重要补充,又可作为替代能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发展能源农业,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具有广阔的前景。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能源农业是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将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新型产业,也是一个包括生物质生产、加工与转化,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与应用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和技术体系。发展能源农业,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得到延伸,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

保护生态环境。相对于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生物质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开发和使用生物质能,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符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重点选择

有利条件。一是生物质能蕴藏量丰富。我国有大量的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等可以用于能源农业开发。我国每年产生7亿多吨秸秆,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加上禽畜粪便、木材加工剩余物等,现有可供用于开发生物能源的生物质资源至少达到4.5亿吨标准煤。此外,还有约20亿亩宜农、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二是具备开发能源农业的科学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可燃气的技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技术开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三是对生物质能已实现初步利用。沼气利用是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重要成果。自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池技术,目前已是利用生物质生产沼气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东北、华中和华东建立了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并制定了相关的汽油醇标准,已有一些省市的汽车在使用汽油醇。

发展重点。一般说来,发展能源农业有多种途径:一是将农产品废弃物直接进行燃烧,用以替代煤炭;二是进行生化转换,主要是发展农村沼气和制取乙醇液体燃料;三是从油脂植物和芳香油植物中提取燃料油,经加工后替代石油使用。结合实际,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重点应该是:生物质颗粒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发电,农村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展能源农业,既是农业功能的拓展,又是农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综合利用现有生物质资源。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质资源的重要价值,把各种农业生物质有效利用起来。改变传统的处理生物质资源的做法,变废为宝。提高对现有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的利用率。

利用荒山、荒丘、废弃地发展能源作物。用于能源开发的生物质能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二是有目的地发展生物质能含量高的能源作物,比如生产燃料乙醇的甜高粱、粮食。能源作物的生产势必占用一定的土地。应正确处理发展能源农业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关系,在切实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荒山、荒丘和废弃地发展能源作物。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和光热等农业生产环境因素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条件,科学规划能源农业发展区域,制定能源农业发展战略。

加大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能源农业的产品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取决于相关的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工艺水平。应加大能源农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为发展能源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第3篇

石油安全驱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

世界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包括生物燃油加工业以及其相关产业,如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其中共同的目的在于保障石油安全。巴西生物燃油产业利用蔗糖发酵制取生物乙醇,2002年消费量达到了104亿公升,替代率接近40%。

200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为1.2亿吨,消费量为3.1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38.7%;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到2010年、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1.0%和76.9%。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的迅速攀升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影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顾虑。

国产的石油和石油替代燃料能否“养活中国”呢?与资源有限的煤炭液化和国内油气资源开发等手段相比,资源可再生而且潜力巨大的生物燃油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燃油产业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能源农林业的大规模发展可以有效地绿化荒山荒地、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大量使用生物燃油对中国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有着突出的意义:与化石燃料相比,生物燃油的使用很少产生NOx和SOx等大气污染物;生物质能源利用导致的CO2排放远低于常规能源。

到205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如果能达到1.05亿吨(这一数据是基于能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能源中长期开发利用前景分析”研究项目的生物质能部分的情景分析),则可绿化约3000万公顷荒山荒地,减排约3.1亿吨CO2。

发展生物燃油产业将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相当的贡献

建设从能源农林业到生物燃油加工业的产业链将:

——带动农业经济和林业经济。

202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预计为1900万吨左右,初步估算可给国家和地方创产值1000亿元。到2050年生物燃油开发量如果能达到1.05亿吨,将创造5000亿元左右的年产值、吸纳1000万个以上的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将:

——创造大量就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就业。

可以吸纳1000万个以上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将:

——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了人均能源需求量,特别是人均燃油需求量;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要与之相伴的产业建设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在这两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潜力

土地资源是生物燃油的矿床:

——有土地就有了生物燃油的原料地

——不能与农作物争土地

——应培育与开发粮、能兼收的能源作物,既产粮,又产油,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生物燃油土地资源开发潜力:1.8亿公顷

1)农业用地

现有耕地1.3亿公顷,其中可粮能兼收的耕地0.043亿公顷

现有宜农荒地1亿公顷

扣除后备耕地0.0947亿公顷后,可作生物燃油的荒地0.26亿公顷

盐碱地0.1亿公顷

田坎地0.1亿公顷

沼泽地0.04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农业土地资源潜力0.54亿公顷

2)林业用地

林地面积2.63亿公顷

其中:有林地1.26亿公顷

无林地0.57亿公顷

宜林荒地0.54亿公顷

退耕还林地0.15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林地资源潜力1.26亿公顷

可用于生物燃油的土地资源潜力1.8亿公顷

土地资源分布

宜农荒地:主要在新疆、内蒙等2000万公顷

盐碱地:青海、新疆各自超过400万公顷

沼泽地:黑龙江、内蒙等大于200万公顷

田坎地:甘肃、四川、重庆等

宜林荒地:东北三省、内蒙、、西南

西北:新疆、甘肃、陕西

西南:云南、四川、贵州

大规模集约化种植和开发地区:新疆、内蒙、青海、黑龙江等

分散式种植和开发地区:东北、西南、西北等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战略讨论

“以国家先期投入为主导,以企业、科研机构为主力”的技术研发战略

技术的成熟性和经济性对新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美国。美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核心战略是一贯的、明确的:以国家先期投入为引导,吸引产业界参与研制和开发长期(20年乃至50年后)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加速其商业化并形成相应的装备制造体系。

为确保生物质能研发及推广工作的开展,美国能源部计划在4年内投入500万美元研究经费,吸引相关单位对其拟定的项目进行申请。目前在美国已掀起新一轮的生物质能研发利用高潮,有大量的机构参与到该项目中。

中国借鉴美国经验、强化国家先期投入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政府对能源部门、农业部门的高度控制):关键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足够的资金;各种相互支持或相互竞争的技术可以在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中得到公平的筛选和发展。

“以政策扶植为必要辅助,以市场机制为根本基础”的产业发展战略

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是有显著的能源、社会、环境效益的产业,应当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这对于起步中的新兴产业尤为重要。中国已出台《可再生能源法》,但和之前的《大气污染防止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一样,在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支持上基本上都属于原则性而非操作性的法律;尚待具体、明确的规章出台。此外,中国常规燃油行业尚存在相当程度的垄断,制约了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尽快进入市场。这类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国家政策。

美国的生物柴油产业之所以落后于欧盟,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相关激励政策的滞后。2004年底,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联邦公司税收法案中包含了对生物柴油的优惠政策,生物柴油的预期产量随之大增。

从长远来看,市场竞争机制是成本下降、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保证。

“少占、不占粮食耕地,充分利用林地、荒地”的土地利用战略

虽然中国耕地生产力还有较大提高空间,但大规模的能源农林业还是更依赖于中国面积巨大的无林地(属于林业用地)和宜林荒山荒地。

把林业生产和能源供给结合起来的思路对带动林业发展和增加燃油供给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发展能源林业上显示了巨大的决心。印度总理称:“如果我们能启动从植物中生产生物柴油的麻疯果计划,那么就可能为3600万人提供就业,3300万公顷贫瘠干旱的土地就可以开垦成油田。”

目前,中国国家林业局已经开始重视能源林业的发展可能,并组织了能源林业相关的一些基础调研工作。

发展建议

开展深入的资源潜力研究

作为未来生物燃油加工业的主要原料供给者的能源农业、能源林业,其潜力和意义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目前在这方面的数据极为缺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部尽快开展如下工作:

开展土地可利用性的调研工作,包括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种类、面积和分布;

各类可能的能源植物的适宜性,及可能的发展潜力和分布;

将能源农业、能源林业纳入农业、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范畴,制定切实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技术研发;

高产、高含油且环境适应性强的能源植物(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能源作物收获、储存、运输等相关技术和设备,高效加工转换工艺和设备的研发;

产品生产、质量和使用的标准化研究;

作为后备生物燃油技术的BTL技术的研究等

扩大产业示范

中国初步实现了以粮食为原料燃料乙醇的规模化生产,从发展的观点看,为来生物燃油必须以非粮食的农业和林业作物为主要原料,因此,必须加快扩大产业示范,建设各种原料的从能源植物种植到生产液体燃料的完整产业链的示范工程,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扩大政策扶持范围

能源农林业和生物燃油加工业是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产业,应当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为推动生物燃油产业发展,出台了针对生物乙醇的补贴政策(对生物柴油还没有经济激励政策出台),但它属于随项目而定,缺乏连续性,还没有一套由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系统性的激励政策体系。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气候变化的政治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分化和重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为标志,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塑造未来地缘政治的新格局。而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对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粮食生产和供应、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碳排放空间的争夺、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碳关税和低碳贸易壁垒等新因素正在显著地影响着当今的地缘政治格局。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日趋显著,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呈相互交织之势。尤其是围绕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架构,国际碳排放空间的分配等问题,使得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演化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焦点,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也随着气候变化进行着分化和重组。在国际政治的强力推动下,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冲突正在演变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气候变化的地缘政治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地缘政治学发展过程中,很少涉及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从19世纪末拉采尔首创国家有机体学说,到1901年瑞典学者哲伦(R.Kjellen)首次正式提出地缘政治学,再到20世纪初提出系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以来,地缘政治学就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主要学术流派:

①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②麦金德的陆权说;③马汉的“海权论”;④杜黑和格雷厄姆的“空权论”;⑤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论”等。冷战后,随着东西方对峙的结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冷战后的复杂世界,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学说开始出现。例如,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和信息权利的概念;亨廷顿等人提出了“文明冲突论”;Luttwak提出了以地缘经济学为标志的所谓“后地缘政治学”等。上述理论和学说主要都是围绕对实体资源(空域和空间对航空、航天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实体资源)的争夺和对战略要地的控制,少有涉及到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从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虽然理论在发展,争夺目标在更新,但争夺的主体仍然脱离不了实体资源—从最早的国土(土地资源),到后来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空间资源、极地资源等等。但在近年来研究中,已经开始关注软实力、信息技术对地缘政治格局影响,这些相对“虚拟”的要素已被纳入地缘政治研究中,并日益受到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的关注,正是这发展趋势的体现。面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中出现的新因素,需要对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的演变轨迹、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路径、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的互动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和制定地缘政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气候变化驱动下地缘政治演变的新特征

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出现了分化和重组,地缘政治争夺的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地缘政治争夺工具和手段也开始更新

2.1地缘政治争夺领域和地域的拓展

在气候变化驱动下,地缘争夺领域和地域均有明显扩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1)传统的地缘政治中往往以对土地、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运输通道等的实体资源占有和控制为主要内容,以军事手段为后盾。而在气候变化驱动下,对碳排放权的争夺则首当其冲。

(2)新能源技术和市场是在气候变化驱动下新出现的争夺领域。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一国掌握新能源技术的数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在其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相应的话语权。欧盟之所以试图扮演气候变化谈判的领导者,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拥有雄厚的新能源技术。

(3)一些新的地区开始得以关注,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和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北极。气候变暖致使北极冰层变薄和融化,使得北极航线成为未来重要的运输通道之一,同时为开发北极大陆架和北极地区宝贵的矿产资源提供新的可能性。此外,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域,如热带雨林地区,太平洋岛国等区域都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2地缘政治争夺工具的更新

地缘政治争夺目标的拓展,必然会导致争夺工具的更新。这一方面赋予了传统争夺工具,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新的内涵,另一方面则衍生出新的争夺工具和手段。

(1)发达国家利用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主导地位,透过国际减排协议压缩别国碳排放空间。在最近几次的气候变化谈判中,发达国家试图改变“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企图将双轨制变为单轨制,其本质就是想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强制减排行列,压缩发展中国家为生存和发展而需要的碳排放空间。这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缘政治争夺的显著变化。

(2)利用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均提出对进口到本国的高于本国同产品含碳量的国外产品征收碳关税,其理由是对没有强制减排的国家征收碳关税,有助于公平竞争。而美、日、欧的真正意图是让发展中国家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减排成本,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

(3)利用气候外交手段分化和重组原有地缘政治格局。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作为地缘政治手段,扩大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欧盟以推动《京都议定书》尽快落实和积极的碳减排政策和措施,扩大了在气候变化上的发言权。而美国则想通过另起炉灶,重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框架,由自己主导谈判进程。同时发达国家还共同对发展中国家阵营进行分化,一方面对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的排放大国强力施压,要求其承担减排义务;另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和敏感性的不同,试图瓦解发展中国家联盟。

2.3地缘政治博弈主体的重组

随着地缘政治博弈目标和工具的变化,参与博弈的利益主体也悄然发生了变动。传统的参与主体主要为欧盟、伞形集团、77国集团+中国等。随着气候变化谈判形势的发展和各国利益的调整,当前则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1)非政府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影响与日俱增。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诸如气候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帮助贫穷人口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对气候变化谈判施加的影响也越发显著,同时也已显著地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轨迹。

(2)石油出口国地位下降,低碳能源技术强国影响力日趋上升。石油出口国在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谈判中,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导致石油输出国的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低碳能源技术强国则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影响力愈发显著。欧盟拥有大量新能源技术,一直试图主导气候变化谈判;巴西在生物液体燃料领域的技术优势,也是巴西一直在气候变化谈判上发挥着独特作用的重要基础。

(3)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内部出现分化和重组。在发展中国家谈判阵营中,因各国的诉求不完全一致,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如“OPEC国家”、“小岛国联盟”、“最不发达国家联盟”、“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中国,简称BASIC)和“热带雨林国家联盟”等。虽然在对抗发达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方面一致对外,但在涉及各自国家利益方面,发展中国家联盟(77国集团+中国)也面临分化和重组。

3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路径

3.1气候变化“反馈作用”的影响路径

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反馈到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和运输等相关领域。其影响路径是按照以下的链条传导并发生作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少碳排放,导致化石能源消费下降,主要能源消费国减少化石能源进口,使得石油输出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降、能源运输通道(重要海峡、运河)和运输过境国的地位降低,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实力受损,地缘政治影响力下降,进而影响不同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也影响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和国家战略的制定,进一步影响地缘政治格局分化、重组

3.2气候变化的“回溯作用”的影响

路径气候变化的“回溯作用”主要是通过向前回溯到生产生物能源的原料,影响到农业、粮食、饲料和油料领域,并通过这个链条向外扩散,其影响路径为: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力发展替代化石的新能源,其中生物能源是重要方向,而大力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植物油料,这就减少了世界市场粮食、饲料和食用油的供应量,造成粮食、饲料和食用油价格上涨,使得发展中国家粮油和饲料供需矛盾突出,饥饿、贫困进一步加剧,国内局势出现不稳定,内部安全形势恶化,出现大量难民,有的难民在边境集聚或跨境涌入邻国,影响到周边国家,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进而影响地缘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格局

3.3气候变化的“波及作用”的影响路径

气候变化的“波及作用”体现在新能源技术和低碳经济方面:一方面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一方面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新能源技术和专利,发达国家可以占据产业的制高点。同时利用技术优势,把新能源技术转移、资金转移作为要挟手段,迫使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而参与减排。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他们就将技术转移、经济援助与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相联系,并与碳关税、绿色壁垒等手段联合起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造成国家经济恶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受挫,这就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参与热情和对谈判的立场,影响气候谈判格局,进而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4不同影响路径下的地缘政治效应

4.1“反馈作用”的“抑制效应”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反馈作用”的地缘政治效应,主要是通过反馈作用对传统石油消费的抑制作用,导致以石油为经济支柱和地缘政治工具的国家的地缘政治实力和影响力下降;同时,碳含量相对较低的天然气地位上升,天然气主产国的影响力相对增强,过境国的地位上升,新一轮围绕天然气管道的地缘政治博弈趋于激烈,尤其是在俄罗斯、中亚和里海地区,这种影响非常显著。

(1)石油消费量的减少,使得石油输出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下降,地缘政治影响力降低,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趋于保守。石油输出国大多数经济结构单一,石油生产和出口是主要经济支柱。石油出口收入在OPEC国家GDP中的比重在5%-43%。因此,石油产量、出口量的多少,价格的涨落,都会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而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以抑制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节能减排,主要措施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据估算,如果到2050年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450ppm,中东国家将减少35%的石油收入。石油出口国对外影响力,主要靠石油美元支撑,如果石油收入减少,肯定会减弱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因此,石油输出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上态度消极,甚至成为气候变化谈判的反对者。

(2)天然气因其相对较少的碳排放而受到青睐,以天然气管道为争夺对象的地缘政治博弈呈上升态势。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和石油,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21世纪的能源消费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俄罗斯作为最大的天然气资源国和重要的天然气输出国,欲联合伊朗、卡塔尔、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主要出口国,打造“天然气欧佩克”。虽然“天然气欧佩克”离真正的国际组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未来天然气生产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肯定会越来越强,天然气主要生产国,尤其是俄罗斯利用天然气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上升,天然气过境运输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围绕天然过境运输和管道走向的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使得油气过境运输问题有时候成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这就导致天然气进口国面临很大的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欧盟天然气供应过分依赖俄罗斯,导致其对外政策受到牵制,地缘政治影响力发挥受到限制。

4.2“回溯作用”的“溯源效应”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回溯作用”的“溯源效应”主要通过生物燃料生产过程回溯到上游的农产品生产领域,而形成的对传统的地缘政治领域实力消长的影响。生物燃料的发展,出现了除石油、天然气之外,以燃料乙醇为载体的新的地缘政治工具,使得传统上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欧盟,利用自身在生物柴油领域的优势,在新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具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巴西利用在燃料乙醇领域的垄断地位,扩大在南美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也扮演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角色。而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也进一步前溯到世界粮食市场,扩大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等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影响力。

(1)生物燃料的发展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对传统的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冲击,不同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出现了消长。作为一种替代能源,生物能源的发展将必然影响到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的供求格局。2002年以后,不断攀升的油价和日趋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推动了全球生物液体燃料产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生物液体燃料的价格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巴西燃料乙醇的价格折成油价约为每桶25美元,美国和欧盟的价格较高,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价格大致相当于50美元/桶。美国和巴西由于在生物液体燃料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得美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巴西也因此增强了在南美事务中的发言权,而南美传统能源输出国委内瑞拉的影响力相对下降。

(2)伴随着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主要粮食生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利用在粮食和生物液体燃料领域的双重优势,谋求在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领域的利益。随着生物燃料的发展,近年来粮食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08年粮食价格暴涨,造成了海地、埃及和科特迪瓦出现了政治骚乱。由于生物能源的最终来源是农业,因而世界粮食供求的格局与生物能源的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的发展成为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的主要挑战。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粮农组织预测到2017年用于生产生物乙醇的谷物将达到1.72亿t,相当于2007年的两倍;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植物油将达到0.21亿t,超过2007年的两倍,这两个数据分别占世界玉米以及植物油总需求量的9%和15%,约相当于目前世界贸易量的80%和50%。生物能源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世界粮食供求矛盾,提升粮食的战略地位,发达国家在发展替代能源的同时,利用粮食地位的提升为其国家利益服务。发展生物能源对解决能源问题的作用有限,但生物能源的发展可以借全球粮食供求矛盾持续加大之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并利用粮食这一战略产品,作为新的地缘政治工具。

4.3“波及作用”的“扩散效应”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波及作用”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主要通过气候变化这个载体扩散到新能源技术、低碳经济、碳关税以及进一步延伸到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制定、气候变化谈判框架构建等方面占据主动。他们还利用在新能源技术、低碳经济技术领域的优势,人为设置碳排放限额和实施碳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强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发达国家利用在国际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话语权,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在国际政治博弈和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日益政治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上升为国际政治范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新兴国家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工具。碳关税是继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国际谈判,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和碳排放空间的分配,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西方国家目前正通过大力推进“低碳经济”、设置“绿色壁垒”等手段,力图成为新规则的制订者和主导者,谋求在国际政治、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既得利益。

(2)利用在新能源和低碳技术领域的优势,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设置低碳贸易壁垒,达到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欧盟国家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比例较高,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欲以气候变化谈判为契机,发挥地缘政治影响力,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欧盟在利用气候变化这个舞台谋求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利用自身在生物柴油领域的技术优势,谋求经济利益。欧盟在2009年就公布了将在2012年1月1日起,对所有抵、离欧盟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测算,全球航空公司2012年因此而新增的成本至少24亿欧元,据中国民航局测算,中国民航业仅2012年一年将向欧盟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2020年超过30亿元人民币,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人民币。目前低碳航空燃料就是生物航空燃料,而这正是欧盟最具有优势的领域。欧盟就是利用在生物燃料领域技术上的优势,谋求在航空业竞争中的优势,以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同时为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技术的出口创造条件。

(3)发达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限制发展中国家高能耗产品进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下降,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立场更趋保守。在欧盟对航空业祭出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美国也试图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一旦实施,会给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如果美国按照30美元/tC的价格征收关税,这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0.517%,出口总额下降0.715%。如果美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较大的损害,而且可能还会引起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效仿,对中国外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

5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讨论

(1)气候变化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新驱动因子。随着气候变化的政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影响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最活跃的驱动力因子。国际社会围绕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国家利益的大调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必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向更广泛的领域渗透,进而产生新的分化和重组。

(2)气候变化使地缘政治争夺目标趋于多元化,并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工具。与以往注重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等实体资源的争夺相比,气候变化使地缘政治争夺目标趋于多元化。碳排放空间的争夺、新能源技术和市场、低碳经济等将成为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竞争和争夺的焦点。“减排责任”、“碳排放空间”和“低碳壁垒”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工具。

(3)发达国家通过气候变化这个杠杆,撬动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手段更加隐蔽。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通过气候变化这个杠杆,利用气候变化的抑制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挤压”发展中碳排放空间、设置低碳贸易壁垒等方式达到政治目的;同时利用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的回溯效应,在新能源和粮食两个方面谋求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与以往赤裸裸的对资源产地的军事占领,对重要运输通道的控制相比,碳排放空间及其相关的“衍生品”被发达国家加以利用,这个手段和工具更加隐蔽,也更具欺骗性。

(4)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低碳技术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和权力转移的关键因素未来。大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领域,占领和垄断低碳技术及其产品市场,是当前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新内涵,谁主导低碳技术,谁就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有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国际政治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在未来国际体系主导权的争夺中,低碳技术的主导者将是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角色。

5.2政策建议

(1)探究在气候变化驱动下,地缘政治格局分化、重组的趋向,明确中国合纵连横的对象。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型国家地缘政治战略趋向会产生变化,要正确把握在气候变化驱动下,各“气候板块”的分化和重组,以进一步明确在变化中的气候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需要合纵连横的对象,以及地缘政治争夺的关键地域及其在空间指向上变化。

生物燃料技术范文第5篇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有关部门的科技项目安排,结合粮食行业实际情况,我局现开始组织申报*6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主要范围

(一)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在内的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以木薯、甜高粱、秸秆等非粮食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废弃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秸秆、农林业废弃物等为原料压缩成型生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利用有机废弃物开展大型工业化沼气生产和利用。

(二)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的产业化。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吸附材料等。

(三)生物质原料的高效生产。重点支持边际性土地(如沙荒地、盐碱地、山坡地等)高产作物、植物的育种及新品种产业化,基因工程高产淀粉质、纤维质、油料作物等的品种改造与新品种产业化等。

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原则

为确保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项目实施过程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注重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提高产品的经济性和形成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为核心,促进重点技术和产品的新突破。

(二)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扶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国家投资引导的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投资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四)重视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筹资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进度安排和相关要求

请各省粮食局积极推荐符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条件的企业,我局将结合粮食行业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工作,并组织指导有关企业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各企业请于3月5日前,将资金申请报告和有关附件等材料一式五份报送我局,同时提供电子文本。

特此通知。

附件: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与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等关联情况。

二、项目技术基础。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产能规模、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

五、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与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六、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等。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资金申请报告报告附件:

1、银行承贷证明(省分行以上)文件;

2、项目法人近三年的经营状况(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项目法人自筹资金保证落实文件;

3、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4、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需经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前期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应能够满足产业化试验或产业化示范的要求;

5、相应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6、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医药、生物、农药、信息安全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