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诠释

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诠释

当今中国家庭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思想的保有着,他们还是奉行老一代那种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由此下一代是影响他们判定婚姻质量的重要指标。横向传递的同一历史时代中,不同国家和社会类型文化观念的传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想犹如洪水般涌向我国,使得现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趋向于西方,越来越注重感情在婚姻中的决定性地位。文化还具有变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任何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随着时代和形势的改变而变化。抛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但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几年中,各个代际的婚姻观念和幸福感指标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总体的趋势是,婚姻观念由传统向现展,关于婚姻质量由不关注、“无所谓”向很关注“、很所谓”发展。未来的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小,而更多从个人角度去追寻自己婚姻幸福的观念会越来越占更大比重。

一、社会化与婚姻观念的形成

1.婚姻化与婚姻观念

婚姻化是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婚姻化的过程。婚姻化指个体从一个对于婚姻一无所知的“自然人”转化为对婚姻有所了解并能够适应婚姻、参与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担当一定婚姻角色的“婚姻人”的过程。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对两性、爱情、择偶、婚姻、生育等观念有了正确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家庭婚姻方面的相关知识,取得成为婚姻主体的“资格”和“条件”。通过婚姻化,社会成员形成了关于婚姻的整体观念,其中包括对婚姻质量的思考和选择。

2.婚姻观的社会化主体

家庭是社会化的主体之一,按照预期社会化的概念解释,孩童在生命早期通过耳濡目染习得了一定的婚姻观,并在头脑中经过分析处理,大致形成了对婚姻角色的认识,这对于他们未来在婚姻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影响。除了家庭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之外,人们的婚姻观还很大程度上受到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对于一个思想成熟的有很强自主意识的人来讲,他们的婚姻观念也是会随着环境发生变化的。周围群体的思想意识尤其是经常产生互动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可以影响到进入其中的个体。此外,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成员婚姻观的影响更为广泛,报刊、杂志、电视等诸多相关内容可以影响或改变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和婚姻质量认同。

3.婚姻质量与社会化的偏差

当今中国,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大一部分社会成员中仍然保有着某些传统思想观念,传统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其中包含着一种不对等的封建礼教观念,由于文化的传递性和惯性,这种思想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男性或是女性,如果受到这种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就会使得自身的婚姻状态存在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情形,比如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思维和女性的被动服从思想,都会使当事人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角色与婚姻观念的外显

社会角色反映了社会成员在承担某一角色时表现出的一整套权利与义务规范的行为模式,并且体现了对于处在特定社会地位、身份的人们行为的期望。

1.婚姻角色的领悟

任何一种角色的承担首先来源于角色的领悟和认知,角色领悟(角色认知)是个人观念,是角色扮演的内在力量。依照角色领悟的相关解释,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首先存在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社会范围内总体形成了对于大致相同的角色期待,但是由于每个人对于特定角色的领悟不同,由此形成了社会千差万别的角色扮演状况。角色领悟是角色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比如,对于什么才是好丈夫、好妻子,社会总体存在一个大致的认同,但是由于每个人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对于该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会出现差异,这就使得社会成员表现出了千差万别的好丈夫、好妻子。

2.婚姻角色的外显

婚姻质量观念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内在观念,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够表现出来,这就是社会角色理论中的角色实践(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角色领悟是一种个体观念,而角色实践则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行为。同时,角色实践也是角色经受检验的过程。每个经过婚姻化的个体,在进入到婚姻之后,都会依据自己对于婚姻角色的领悟产生相应行为。在婚姻各方对于彼此婚姻角色行为的互动和理解中,形成了婚姻的评价,即婚姻质量。而婚姻质量的调整和改善也要通过婚姻双方角色行为的改变来完成。

3.婚姻距离

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和不婚率越来越高,有些人甚至将离婚结婚当成家常便饭,为什么婚姻家庭领域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这是众多专家学者政要所关注的问题。如果从社会学中的后现代角度来认识,就不难理解了。后现代社会造就的是一个个多元化的个体,他们的婚姻质量价值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的价值主体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产生婚姻距离是很正常的。婚姻距离主要来自于角色距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主体自身的素质、能力、行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另一方面指主体对婚姻另一方的要求和标准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这两种情形都会真实地带来婚姻距离。

三、社会互动与婚姻行为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婚姻关系由婚姻主体的互动构成,婚姻生活就是通过婚姻主体日常生活中各种互动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婚姻主体对于婚姻质量的评价也在互动中形成。

1.婚姻互动

婚姻互动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婚姻互动主体的相互依赖性。一旦形成了婚姻关系,就产生了婚姻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从家庭社会学角度来看,婚姻互动关系对婚姻双方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持续而广泛的,婚姻双方的互动时间越长、内容越广泛,对婚姻主体的心理、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影响就越大。婚姻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任何互动都包含着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婚姻互动中也是以信息的交流为核心。在婚姻主体间的互动中,彼此表达出了各自的思想、态度、情感、观念、认同等诸多方面;婚姻互动中还包括对对方所表达信息的理解,所理解信息的程度决定着后续互动的发出。婚姻关系就是在婚姻主体间不断的信息传递与理解中发生和维系的。婚姻互动媒介多样。婚姻主体间的互动既是频繁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婚姻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发生互动关系,比如直接的言语沟通、表情肢体的表达、文字符号的叙述、电话网络等工具的连接,这些都可以是婚姻主体表达信息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婚姻主体间的互动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婚姻互动模式。婚姻互动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这是以婚姻互动双方各自的文化为基础。在每种文化系统下,都形成了该文化领域所认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基于这种观点,现代社会的离婚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婚姻主体间处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对婚姻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

2.婚姻互动的一般过程

按照社会互动理论,婚姻互动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婚姻主体的接近和接触阶段。在婚姻主体任何一项互动过程中,首先是互动主体间的接触和靠近。可以是面对面的或者非面对面的,通过各种媒介用直接的或间接的产生连接,这是婚姻互动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婚姻关系不够融洽或需要改进的家庭,需要在各婚姻主体间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创造婚姻主体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婚姻主体的理解与了解阶段。婚姻主体在彼此连接的基础上,会产生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成多个回路,这就是婚姻主体间彼此理解和了解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婚姻主体各方处于相同的文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于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肯定会影响到互动的效果甚至会使婚姻家庭产生矛盾和危机。婚姻互动的调整与反应阶段。在了解到婚姻一方主体所发出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应对自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并由此产生新的互动过程。这一环节既是一个完整互动的终结,也是新的互动过程的开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婚姻主体中一方在对另一方做出反应时,应该做到完全准确理解信息并及时地做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婚姻关系的良好发展。

3.婚姻质量的提升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与婚姻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婚姻家庭中至少包含着夫妻两种角色的集合。婚姻双方都要尽量将自身行为与社会总体的角色期待相契合,达成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作者:张鹏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