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

摘要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受外来动画人物形象的影响从传统走向奇异,国产经典动画匮乏、受众群定位的偏颇以及学校忽视课堂审美指导等是造成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崇洋媚外”的主要原因。建议学校构建合理的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小学生影视动画审美趣味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连动的系列漫画图像”。将二维的漫画加以改编就可以制作成二维的动画,从美国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连环画”制作成“动画片”开始。动画发展至今,出现了Flash动画、3D动画、全息动画等。影视动画是由许多静止的画面串联起来连续播放的过程(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俗称“动画片”。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中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是“外国人”,国内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心目中极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仅所列这5位,每年就能从中国卡通市场上“掠走”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动画产品的繁荣,影视动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都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小学生动画审美取向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动画片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与他们“形影不离”,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迁移。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从传统走向奇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偏离传统,追求华而不实、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的事物。20世纪初,人们崇尚雅致朴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影视动画之所以被广大中小学生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视动画区别于漫画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灵动性,它把原本静止呆板的二维漫画、三维漫画变换成连贯运动的“四维空间”画面,符合中小学生“酷”、“新奇”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胎教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准妈妈会不定期的收看动画片对胎儿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很多中小学生打从娘胎起就已经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动画片”。他们热衷于动画里的故事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着平凡的出身,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从其发型,服饰,配饰,行为举止,语言等都彰显张扬的个性。现今影视动画作品丰富多彩,充斥着中小学生的眼球,他们对其趋之若鹜,全盘接收,缺乏辨别好坏和提炼精华的能力。中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刚从传统的文化氛围里解脱出来,急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图1)。小学生只买《迪迦奥特曼》的玩具、背包、书籍,中学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BOOP的背包、衣物、皮带、电子产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动画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这些动画产品,无形中养成一种风气。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时髦”。有些影视动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个性”、“奇装异服”是一种美。“血腥、残暴”也是一种美。由于影视动画作品种类繁多,中小学生各自喜欢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诸如《蜡笔小新》(图2)、《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的口头禅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本国的动画和其隐含的历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们喜爱和选择的服饰、配饰、文具用品,自身形象、个性的表达都受到外来动画人物的影响,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国动画界这些年来经典之作越来越少,动画产业滞后,亟待发展。近几年。日本、欧美动漫风靡全球。充斥着中国的市场。日本加大动漫输出战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出道以来,其制作的影视动画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动漫潮流。如果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短片特别奖1962年的《大闹天空》是天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给中国影视动画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日本、欧美动画可谓妙趣横生、玄幻空灵。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画面精美空灵,情景氛围渲染浓厚,宫崎骏对动画人物的描写情感真实,对事物的描绘笔赋客观,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从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如今获得1999年中国第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中国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中国第9届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阿根廷首届马德普拉塔儿童及少年影片电影节特别奖的《宝莲灯》,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斩妖除魔——申张正义——解救人质——完美团员”的套路模式。继《宝莲灯》之后,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凤毛麟角”。国产动画匮乏。充斥中小学生眼球的几乎都是外来动画,日本、欧美动画几乎垄断他们的视野。中小学生其目所及尽是外来精美有趣的动画片,导致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崇洋媚外”。

虽然于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建议,并且首批资金已发放成功。2008年2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限制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举措给了国产动画以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中国的影视动画业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缺乏动漫创作精英人才,现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国产动画受众群定位的偏颇

影视动画制作新的趋势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儿童,观看动画片已经不是儿童的专利。影视动画作品逐渐面向大众人群。真正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并非如泡沫剧般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是“经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用的。正如宫崎骏所说的“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轻的影迷们会不会在20年或30年后还会把这些作品再拿给他们的孩子看。”睿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创作作品时就已经把它的观众有预测的界定为几代人,并且这种“远见”正在实现,据调查,《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爱,据笔者了解。现在3-5岁的儿童也对这些影片甚为着迷,真正实现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原因之二:忽视课堂审美指导

中国缺乏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动漫知识和缺乏充分利用经典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高度重视,缺乏从“娃娃抓起”的强烈意识。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有动漫的内容。然而有些教师的对此内容是无意识的教学。只因为教学的偶然“慵懒”而播放动画片给学生自行观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难以实现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动画创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国动画公司和企业的创作者大多来自高校尚待“锻炼磨刀”的毕业生,或是为谋得一份良好职业而半路出道学习动画制作的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无真正热爱动画的人,但是大多数制作者都缺少动画的文化底蕴。因此有意识的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其审美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与建议

中小学生正是青春、活泼、好动、激情的年纪,正是审美价值观、审美趣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许一百次的教育孩子们要如何如何的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都没有他们看一部具有榜样作用的动画片来得更奏效。动画走进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学校构建合理的影视动画课程,播放经典健康的影视动画特别是播放中国经典的动画片给学生欣赏和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典故事和民族精神,这也是顺应了2006年《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指导思想“促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通过影视动画赏析。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使学生逐渐形成较系统的审美思维,长久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例如播放《大闹天空》,虽然在早期制作技术还不够先进的情况下。画面难免晦涩、平板生硬,但是此作品有助于中小学生了解此片取材于我国名著《西游记》,类似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经典影视动画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培养他们真善美的美好心灵,让他们通过影视动画中的美好形象的引导成为踏实、勇敢、善良、仁爱的人,培养他们优美、典雅、灵动的气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抵御血腥暴力思想的不良影响,树立个人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