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服装设计的误区研究

服装设计的误区研究

一、服装设计是创意的过程,工艺技术不容忽视

在国内很多专业院校里,尤其是艺术专业院校中,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立裁、平裁尤其是制作的课时量被严重压缩,似乎这些都是裁缝们干的事,四维的服装设计被二维化。笔者在对北方一服装院校的考察时,正遇学生在学习上装的基本缝制工艺,学生的制作进度不统一,工艺手段亦欠规范,明眼人一望便知这是教学缺乏具体的工艺指导和示范的结果,学生们只是利用缝纫机“拼凑”服装,制作的工艺性无从谈起。由于对缝制工艺原理的不理解,缝制工艺无法反证版型的合理性,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制图只能是依猫画虎,版型也自然无法反证设计构思的专业性,这样的工艺课自然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支持必然导致走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当面对版型师和样衣工艺师的不配合时,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被篡改甚至是无法实施,自己却无能为力。在旧有的观念中,我们总是认为会画效果图,掌握些基本绘画技巧的人员就是设计师,反之,只懂裁剪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为裁缝。这种错误的观念误导了很多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对版型和缝制工艺进行研究探讨,生怕被别人称之为裁缝,爱慕虚荣之心使他们失去了利用面料的特性进行服装设计的机会。然而,从技能的掌握上说,我们很难界定服装设计师与裁缝的不同,法国服装大师玛德琳•葳欧蕾(Madeleine•Vionnet)虽自誉为裁缝,可谁又不被她那绝妙的面料斜裁技术所折服?又有谁不认为她是服装设计大师?可见,设计与技术的脱离意味着服装设计失去了本有的根本属性。服装设计师与裁缝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能画效果图和掌握工艺技术,而在于观念的创新、技术的掌握和突破与跟风守旧、固步自封的差别。

二、服装画不同于服装效果图

笔者有幸参观了某服装院校举办的服装效果图课程教学成果展。学生们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创作出不同的绘画风格:画报拼贴、水墨渲染、线条勾勒;唯美的、唯丑的;写实的、变形的众多艺术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坦率地讲,如果是服装画课程的教学成果展,学生作品表现出的绘画功底和创新意识的确值得称赞,但作为服装效果图课程的展示着实不该。不能否认,在当下的服装院校中,将服装画与服装效果图混淆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更是分不清二者的不同,致使许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效果图只追求画面效果而不关注服装结构的合理性。服装效果图与服装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分属于产品设计和绘画艺术两大不同的门类。服装效果图是对设计构思的图式解释,其目的是向受众阐述设计意图、表现着装效果,具有“图”的属性,它的绘制理应服装结构清楚、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被既定观众理解和认同,且主旨是展现设计者的创意构思。服装画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绘画者以服装为媒介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注重绘画创意的独特、表现形式的新颖、画面构图的考究、色彩的协调及线条的有序等二维平面绘画语言的展现。服装画作者可以像其他画种的作者一样,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不必得到旁人的理解,也不必在乎观者的感受。服装画具有“画”的属性。从服装设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减少或放弃服装画教学,毕竟四年中既定的课时量非常有限,服装效果图课程也应当紧密围绕着“设计”教学,正如迪奥(ChristianDior)在自传里谈论款式图所说:“设计(图)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很精确的,这取决于设计师的发挥,或者他创作时的心情,但只要能表达出想要的感觉就行。时尚学校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便是教导学生画出完整的设计图纸。”[2]正确认识服装效果图同服装画的本质差别,将引领学生走出追求画面效果的误区。

三、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自身专业的规律性

服装设计与其他造型艺术和工业设计既有相同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人们常常把服装称作流动的艺术和动态的建筑。它的最大特点不仅是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展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且可以在动态中表现艺术美感,美与不美的变换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季节的更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正是FASHION的实质意义所在。譬如意大利时装品牌范思哲(GianniVersace)在2011年的作品中很好的诠释了服装前后关系的流畅、连贯、动态的艺术美感。同样,华服元素的开衩高低、领至袖窿连接、变化方式,后背像中国画般的留白处理等细节都是服装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或性感、妩媚,或淑女、端庄都在流动中尽显。没有四维空间的整体考虑,不能称其为专业的、全面的服装设计。(图1~2)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了用普通美术的教学体系或工业设计的设计思路来教授和研究服装设计,创作思维中即便是三维立体的构思过程,表现方法上也仅有二维空间的图纸呈现方式。我们总是在服装的前部下很大的功夫,常常忽视服装的背面、侧面以及前后转折过程中的艺术美感,忽视举手投足间给人的动态美;忽视特定时间段内风格和元素的流行性;忽视对服装结构的创新、面料质感和性能以及色彩间相互匹配关系等领域的探索。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也同工业设计有别,施工材料(通常是布料)本身表现出的挺括、柔滑、肌理等不同风格的不确定性往往都是设计师在初次灵感迸发时难以预料和想象的。有“20世纪时装界的巨匠”之称的巴伦夏加(CristobalBalenciaga)以及设计大师让•帕图(JeanPatou)都善于将面料附着在人台上获取灵感,甚至是抵制效果图的绘制。因此,创造的程序也理应是多样和可变的。在今天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自服装效果图→裁剪图→成衣制作的设计程序,还应增加立体裁剪→样衣制作→版型修正和立体裁剪→纸样设计(或加款式图)→样衣制作的多形式、多程序的设计过程,去掉创作者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营造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设计施工模式,真正打开创作者的思维天窗。

四、服装版性的稳定制约着款式的创新

在走访的服装企业中,多数企业不愿对自己的版型进行较大的调整。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上说,减少对基本版型做大的调整,的确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举措。但对女装,尤其是面向青少年为销售群体的女时装来说,则是一个误区。笔者认为,强调产品风格的固定不能成为停滞产品创新的理由,设计师应以相对固定的顾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职业、年龄、文化素养、审美品位多个角度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实时的流行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只有不断地变化廓型和造型方法(这里的变化不是指产品风格的转变)才能使产品充满活力,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夏奈尔、迪奥等品牌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长兴于高档服装品牌而不衰,是与款式、版型、面料的与时具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密不可分。(图3~4)与此相反,版型的长期沿用势必导致设计师只能在原有的廓型上辗转腾挪,甚至是掉进没有实质意义的修饰之中,廓型结构的类同化将会使客户对产品失去兴趣,最终被市场淘汰。企业也会因没有强有力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队伍失去发展的后劲。依靠调整和完善服装版型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对迎合时尚潮流的女装而言是阻碍产品创新的误区。当下,女装创意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规中矩的制服式风格有之,潇洒浪漫的无结构风格有之,梭织面料成型有之,针织面料成衣也有之。我们在赞叹阿玛尼的严谨、迪奥的奢华的同时,又有谁不认可三宅一生的另类,韦斯特伍德的奇幻?当严谨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的时候,当设计、打版、样衣调试成为一种流程的时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思维定势桎梏我们创新变革的时候。

五、设计的原创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产品设计的原创性在服装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评判服装设计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设计的创意构思。然而,笔者调研中发现,很多女装企业的设计师严重依赖网络和时装杂志,借鉴他人作品成为主要的创作方法。诚然,网络和时装杂志是获取专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并且企业里的设计部门直接与效益挂钩,定额的设计任务和季节的时间性使设计者常常处于被动的创作状态,无暇顾及产品的原创,对设计师来说,逛市场成为一种浪费和奢侈的事情。在调研的多数企业中,设计总监(有的就是企业老板)掌控者产品的设计定稿,他(她)们游走于欧美及国内大城市,凭其个人的审美爱好和对市场的观察确定采用哪些设计师的方案,而多数从事具体工作的设计师对流行趋势的了解只能依靠资讯和本产品的销售报表。由此一来,设计师的设计变成了揣测设计总监审美爱好的过程。还有的企业,干脆舍掉了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改为由设计总监到国外采购适合本企业风格的产品,由版师拆片临摹制版。不能否认,在企业创业伊始阶段,这种运作方式的确可以快速而实用地获得经济利润,但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长此以往,企业必将流入跟风模仿和加工生产的低端生产模式,缺乏发展的底蕴和后劲。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以西班牙品牌ZARA为反例,认为模仿仍是设计和获取利润的最佳手段。在此,我们不谈ZARA快速时尚(FastFashion)的设计和生产经营模式,仅以将大名鼎鼎的约翰•加里亚诺(JohnGalliano)聘为首席设计师和拥有四百多人的设计团队就足以让人咋舌。他们常常奔赴世界主要时装会观摩借鉴,“每年ZARA都要向那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侵权罚款”,这种经营模式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效仿的。从此看来,ZARA的“抄袭”不能等同于我们在企业里看到的“临摹抄袭”。结语服装设计与绘画艺术、工业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和规律性,但并不完全相同。服装设计有自己的专业语言,服装设计教育也有自身规律性的系统的体系,我们在遵循产品设计通用法则的同时也要关注动态的空间变化和时尚的流行规律。服装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且与服装技术融在一起的创作过程,缺乏美感的版型剪裁和不懂技巧的缝制工艺都将使大师级的设计创意变得平庸甚至丑陋不堪,服装设计不能脱离服装技术孤立存在。我们应认真、系统地向前辈们(尤其是大师们)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独特的构思过程、严谨的市场调研方式,还要学习他们对裁剪技术的掌控能力和对缝纫技巧的合理运用。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服装的环保性、舒适性、强度和牢度的物质要求已是基本底线,人们对服装产品有着更高的美感诉求,追求着服装风格与个人身份、年龄、体型特征和肤色的匹配统一,思考着服装美感如何与环境更加协调,以及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服装个性与社会关系的彰显值。大众的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决定了我国服装业的走向。我们理应正确把握民族文化传统的文脉,时时关注社会的需求,遵循专业的设计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教学与实际工作走入误区,使我们的服装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李华麒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