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素养教育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探讨路径与策略,助力信息素养教育提升。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素养;信息利用

一、“互联网+”与信息素养概述

(一)“互联网+”。“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的新实践成果。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核心是创新,“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将二者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进一步发挥“+”的意义和价值。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包含关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的意识、社会伦理道德问题[1]。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在1974年首次被保罗•泽考斯提出,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15年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2]。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能够意识到信息需求并快速获取和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产生并能对其评价:能够认识信息产生原理与过程,利用评价方法对其进行正确评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将所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分享、传播信息: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分享知识与研究成果,不传播虚假信息。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意识。不同的读者具备的信息意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实时更新,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引导读者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意义,帮助读者树立信息素养意识,读者通过不断学习,掌握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3]。

(二)提升读者的信息获取技能。在信息时代,人们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所包围,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在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过正确的方式分享、传播信息。高校图书馆需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信息检索课程与学生各专业、各学习阶段灵活地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层次开展信息素养专题讲座,指导读者掌握常见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提高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不同学科的学生掌握其特殊资源的检索技巧;结合新型的自媒体应用,全面多样化地传授信息获取方法。

(三)增强读者的信息应用能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需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读者的信息应用能力,其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包括对信息的处理、组织、交流及评价等,图书馆在种类丰富、结构优化的知识资源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学习、应用能力[4]。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教育意识淡薄。目前,部分高校忽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未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的评估体系,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配备的师资力量不足,对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技术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5];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馆员服务意识淡薄,对新型检索方法及技术的掌握有限,影响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墨守成规,仍停留在利用传统方法获取信息,在处理和创造信息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面对专业性问题难以全面快速地获取相关资料。

(二)信息素养教育主体有待加强。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存在教育主体素质不高,并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固化,影响信息素养的提高,相关专业人员数量少,师资配置有待优化等问题,与校内外其他部门、机构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较少,未能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及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推出线上培训等服务。

(三)信息素养受众对象划分的合理性欠佳。目前,政府教育系统层面尚未制定出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专家和学者对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的研究也较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大学生接受的教育不系统,针对性不强,没有承前启后,未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检索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合力。信息素养应受到全校的广泛重视,图书馆作为主体部门,应发挥信息资源及技术优势,加强与学校教务处、学工部、各二级院系合作,利用教师授课优势,教、学、用相结合,加强与其它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提升信息素养。

(二)建立优良的队伍结构,提升服务热情。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服务队伍是图书馆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保障,然而,图书馆被定位为学校的教辅单位,馆员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重视,部分高校图书馆馆员老龄化问题严重[6],图书馆应引进具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馆员,设立多类型人员相结合的队伍结构,既能承担图书馆日常读者服务及特色专项工作,又能开发领域内创新模式与技术应用,冲击图书馆服务与研究前沿。

(三)完善信息素养受众对象划分,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按需求设置,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针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使新生对于学校图书馆及各种资源有宏观了解,知晓各种资源的使用途径及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电子资源检索、学术论文写作等的相关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专题书展等,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与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满足信息需求;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论文撰写相关培训,积极提供电子阅览室等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7];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养大赛,营造提升信息素养的氛围[8];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信息素养能力学以致用,在课堂及课后作业中得到体现;提供主动性服务,深入二级学院了解各院系、各学科的需求,根据需求提供特色、定制服务等。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应联合学校其它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信息素养课程,结合现代化手段,通过直播功能,或开设线上教育课程,将传统服务扩展到特色化专项服务,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比如微信、QQ、微博等)传播图书馆服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新兴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让更多读者受益,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工作,使信息素养活动多元化。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图书馆重要服务内容之一,要将开展形式由“授人以鱼”转化为“授人以渔”,培养读者终身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4.26第六讲《信息素养》[EB/OL].[2017-06-13].

[2]赵雅萍.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王国英,张苏,张澎,白慧玲,张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41~43

[4]马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层阶式信息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70~72

[5]百度文库.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EB/OL].[2018-03-16].

[6]方敏.高校图书馆员伦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7]杨辉,刘惠,张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8):137~139

[8]徐春,张静.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之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9,49(2):85~91

作者:赵俊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