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该学科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却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短期内不能够胜任工作的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脱轨,欠缺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面向新就业形势,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极其重要。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从供给来看,据统计我国环境工程专业1997~2001的招生年平均增幅30.78%,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扩招速度。2008年为止,环境工程专业点增加到251个,环境科学专业点达到了183个。从需求来看,据原国家环保局和原国际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指出,2000~2010年中国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为1.47万人/年,而实际在2008年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大于设定的实际需求数目的1.77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来看,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统计,2009年本科专业就业率(针对2008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前100名就业率里环境工程专业位居第75名,读研、留学比例为12%,工作能力满意度为90%,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59%,在求职强度较大的前50位本科专业中排名第27位。而在公布的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较高(针对2006届大学毕业生)的前20位主要本科专业中,环境工程高居第六,一次就业形势持续走低,非本专业领域就业比例明显升高。从环保投入看,据国家的多个环境保护五年计划资金投入,八五计划2000亿元;九五计划3600亿元;十五计划7000亿元;十一五计划14000亿元;十二五计划预计超过34000亿元,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上述统计数据,一方面表明环境工程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而需求未能同步增长,应届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将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环境工程治理、环境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等都会增强,这必然会增加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是保持专业稳定发展的必需之路。

1.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存在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42%)、“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17%)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2%)。一些高等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他们在专业建设上准备不足,理论与实践衔接的课程结构不完善,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下降。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是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然而近年来,环境工程毕业生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各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2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创造实践教学条件

紧密结合“产、学、研”联合,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操作平台。一方面,校内改革更新课程实验、建设环境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开放学院公共实验平台、增加课外科技活动投入、增加实习实践环节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和工程设计类师资培训在教育。另一方面,校外与公司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与其它高校联合创建大型实验基地、与利用其他事业单位资源提供实习场所、联系相关企业作为固定实习单位等方式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改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开设重点课程实习,如生态实习可设置野外基地实习采样并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水控实习可采用实验室模型演示并进行工程训练、毕业实习如环境检测与分析、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3开设技能培训课程

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开设技能培训课程。如文献获取与阅读包括文献检索获取途径、常用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论文报告写作,如调查报告、环评报告、实验报告、科技论文、科研申请等;计算机应用,如模拟计算分析、CAD等;英语,如专业英语阅读等。综合运用这些能力,达到能够独立完成、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的毕业论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中,紧密结合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

3结合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主要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增加专业主干课深度,为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提供更好的平台。

3.1课程开设进行重组

环境类专业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这些知识很多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主线串联起来,他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是递进的关系。要“面”与“点”结合,既重视通用课程也突出主干课程,把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有效的结合。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开设水、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与处置、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开设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评价等。

3.2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目前环境类专业中很多教材之间有重复内容高,为避免重复讲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课程内容和归属学科的情况,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去重。如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重点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为主,使用教材中会涉及到很多化工原理,与化工专业的教材部分重复,这样就要做好各课程组的协作,达到课堂最大有效利用。另外,教材选用过程中,积极选用高质量新教材、优化知识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3.3开设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一是在课程设置中,结合每个专业特点以及专业教师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每个专业课教师通过2~3次讲座的形式,将学科前沿、新知识、新技能传输给学生。二是组织学生为主的讨论会,如开展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科创讨论会、及学生自身的实验设计论文的讨论会等。开展定期或阶段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科研前沿,也能够促进学生自发科创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环境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大量增长,目前人才需求供大于需的局面已经比较明显。虽然存在“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问题,但环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通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等,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从“应试型”转变为“能力型”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变就业劣势为优势。

作者:张会均 熊炫睿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