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域台商共性及差异调查

市域台商共性及差异调查

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普遍心态

来自台湾是台商最大的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大陆台商必然有着共同的心态。

第一,不安全感是台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而这种不安全感源自不信任。在生意上,台商不信任与之交往的大陆厂商,因不稳定的政策、官员的贪污腐败等原因不信任大陆地方和中央政府,甚至连台湾朋友也无法信任,“台湾人害台湾人才是最可怕的”。不止在生意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处处承受着不信任带来的心理压力。如餐厅、饭店的食品卫生;打车、购物是否漫天要价;路上、居住的地方是否安全等等。为了缓解心理压力,男性台商通过台商身份、金钱本身所带来的短暂权力关系而产生的优势地位,在酒店等场所的性工作者那里得到性及心理上渴求的安全感。除了这种短暂的交换带来的安全感,台商之间毕竟还存在一种隐性的信任关系(尽管薄弱),当有台湾以外地域的人在场时,这种信任关系经常以“台语”为“守门”体现出来。[10]不安全感还表现为台商普遍表现出低调、保守的行为方式,不愿意随便在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抛头露面。相对于本地人来说,台商是跨越了某种经济和社会文化边界的少数群体,对本地人心存芥蒂,不信任或不敢信任是很正常的心态。如果台商与本地人的关系只停留在互相隔离、互不理解的状态,他们是无法在当地长期生活并融入当地社会的,因此他们也必然要求取得当地人对他们的信任,也想去信任当地人。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比较低调,像我们学校有省人大、政协来参观,我们就是觉得最好不要有这么大来头的人来,因为要上报呀,上电视什么的,我们就不乐意。那校长就跟我们说,可以做免费广告呀,我们就觉得说毕竟是在人家地盘上。(YZQ-20090420[11])

第二,早期台商竞争优势的减弱以及竞争压力的增长,是台商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许多台商认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下,中国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生活上是否方便对大多数台商来说不再是主要问题,如何定位自己、如何找到永续发展之路才是更进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对大企业的台干来说,处在日新月异的大陆,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大陆人旺盛的企图心,并不比台湾差的学习能力、以及产业链中所处的优势。“如果台湾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追上全球化的浪潮,并且在其中发展自己的优势。”[12]此外,是将赴大陆工作作为一个短期工作的过程,或者是将这样的漂移视为全球化必要的挑战;是将自己视为高于大陆人的工作群体,或是将大陆人纳入全面的竞争体系?都是他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产生不同的行动和适应策略。对台商企业主来说,陆资企业的成长速度同样让他们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大陆人员现在很敢拼,老实讲,我们台湾人比较保守一点,所以你看现在福清地区有钱人非常多的,以前都是默默无闻,现在都是几百万几千万资产。跟着我们一起的,现在都发迹起来了,我们还是这样。我真的感到很惊讶。大家都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做实业还是商业,而我们都没有什么进步。(QDL-20090428)像我们这种鞋材的东西,晋江莆田那边很多,除了你要把自己的品质做好外,以长期的发展来看,当政府政策转变的时候,你要跟着转变,不然就跟你刚才比较的,就跟当初从台湾来这边一样了。因为现在当地技术也好啊,他品质也好啊,到时候你跟人家价格恶性竞争啦,那他们认定说台资的管理成本比较高嘛,那你各方面没有去寻求解决的话,你要怎么跟人家争客户?而且你要提升自己就是你要从他们这一个等级跳出来呀。(ZJP-20090406)

第三,潜意识的优越感是台商中普遍存在的又一特殊心态。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提升,台商在经济地位上的优越感开始减弱,但他们普遍认同台湾的社会制度与人文环境,比如台湾的民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台商更是普遍观察到大陆社会硬件和软件环境与台湾的差距。台商轻言细语的语言方式、文明守纪、讲究卫生的行为习惯,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将台商与当地居民区别开来,更使台商产生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与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不同,农民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台商的迁移某种程度上是占据优势地位的文化地区向处于相对弱势的本地文化地区的迁移。但是这种优势地位并不平衡,台商在政治上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再加上本地居民对外来移民的天然心理优势,台商这种隐性的文化优越感发挥了某种心理保护机制的作用,使他们在陌生环境里取得自我认同和自我心理平衡。你说去台湾看山山水水没什么好看的,都不如大陆,可是他们人文就跟这里不一样。(ZLQ-20090309)我刚来的时候,当地的很多朋友跟我聊天,请问一下,台湾跟大陆的差别有多少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说有30年。5年之后,这边有人过去,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讲去过了之后,不是讲硬体的问题,要从文化观念素养很多东西,内在的素养输得很惨啦。(田野调查日记20090223参观PXJ的公司)

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差异性

1.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阶段性差异

大陆台商的社会适应状况随在大陆生活时间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社会适应在某种程度上首先是个时间问题。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3、表4):来闽时间越长,在福建的适应程度越高,来闽年数与适应程度的差别具有统计意义。交互分类还显示,来闽时间越长,在大陆发展不错的比例越高;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本土化(如在福建过春节、接家人接来福建、在大陆购房、本地朋友中大陆朋友的数量、不工作后留大陆等)的比重越高;形成两岸认同(如两边都像家,两边都习惯,台湾和大陆的信息都关注,以福州、厦门为理想工作和生活地点等)的比例也越高。因此,适应是一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问题不存在了,又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适应程度由浅到深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到大陆的台商最初几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上与新环境的磨合、调整,生活上的单调、孤寂。随着家人团聚、朋友圈子的建立,生活渐渐丰富,发展机会也多起来。这个时候就会面临机会的取舍问题和人生意义系统的调适,甚至重建。

2.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层面差异

大陆台商的社会适应状况在不同层面适应程度也不同。经济层面的适应是台商各个层面的适应中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经济层面的适应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台商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从工作关系拓展开去的,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也主要是从工作关系展开的,台商与当地社会从工具性联系发展到情感性联系有助于社会融入。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表明:四分之一的受访台商在福建事业发展不错,六成以上台商表示闽台两地生活都比较适应;但是,台商的情感仍倾向台湾一方,近七成台商时常关注台湾方面的信息,把大陆当成理想的工作地点,而非生活地点,与大陆人的观点差异更是明显。可见,大陆台商在各个层面的适应程度呈不均衡发展特征。

3.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的群体内差异

大陆台商并非铁板一块,本文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大陆台商可以划分为台商企业主、台商个体户、台籍干部(台干)及台商配偶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台商基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社会交往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适应经验。

一是台商企业主比台干要面对和应对更多层面的适应问题。在工作上,台商企业主需要全面统筹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他们与当地社会的接触比台干更全面、深入,需要经常打交道的对象就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单位,包括海关、税务、工商等数十个与台商企业正常运作息息相关的政府机构;第二类是其他企业和消费者,包括供货商、加工厂、商、承销商等;第三类是内部的股东和员工。与这些社会关系的互动几乎是台商企业主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也是他们在经济层面的适应需要处理好的主要问题。台商企业主因此能对大陆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体会,普遍表现出对大陆当前经济发展局势、时事政治以及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有些在大陆长期发展的台商企业主对当地社会还产生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将自己的事业与当地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办企业的人除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还有内部的社会责任,今天我不做我会觉得说有这么多人要吃饭,有这么多人听我讲话发生改变,就感到身上的责任。我感到有义务教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先独善其身,再兼济天下。(WCF-20090428)农场就像我的一个儿子,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个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它也成了我的一个责任。抛不开是因为你自己,不舍的原因有很多啦,比如说,既然开发了这里,再来接手的人会怎么样做呢?对这个农场,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做成一个教育农场。我也有把它卖掉的想法,但是没有真正实施。我觉得我还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必须要卖掉。(LXW-20090408)

二是二代台商是台商群体中的一个新兴群体。他们跟父辈一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来大陆发展,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跟他们的父辈已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更能代表台商在大陆的发展方向。大部分第二代都已经对于自己往后大半的人生要在大陆打拼有了心理准备,他们不觉得这特别好或特别坏,哪里有生意就往哪里去。二代台商面对的社会适应压力相对较小,虽然承担起经营企业的重担,但是更有经验的父辈替他们把关,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视野境界随着经验的增多稳步增长。对二代台商来说,学习提高是他们需要关心的重点问题;安排好工作以外的生活也是他们另一主要适应内容。在社会交往上,二代台商在适应初期普遍倚重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步建立起同辈的人际交往圈子,台协会及下设的台青会是建立这个圈子的重要渠道。二代台商社会交往的内闭性特征比较明显,文化上的隔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我朋友大陆人和台湾人都有,但台湾人居多。有时候可能会讲一句话,他们就理解了。我的朋友有一些是缘分,认识不多,不超过十个人,台协会不是有成立台青会吗,对,然后在台青这个平台上我有认识年纪跟我差不多的人,还蛮多的。基本上我的朋友都是台青认识的,刚好遇到几个大家还蛮谈得来,对。比较单纯一点。(ZJP-20090406)在台青会成立以前,大家都是各玩各的,我就是跟着父亲去夜总会,我就坐在那里,也没事干(笑),在家也没事干。他们现在吃完饭也还是会去夜总会,他们喜欢唱闽南语,唱的都是老年人的歌。还是年轻人在一起好玩,蹦蹦跳跳的,他们(台青会)办一些活动,去上海玩三天,去杭州玩三天啦。(XXL-20090312)

三是台商个体户的经营比台商企业主更灵活,社会交往比台商更草根化。2006年以后福州和厦门正式对台湾同胞开放申办个体户执照,许多台湾同胞利用两岸在商品、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差别和差距,“做大陆人不能做的生意”,获得极大成功。台湾福建“两头跑”是这类小商人的“必修课”,他们比较普遍的生活方式是:台湾住十天半月,福建住十天半月,夫妻俩轮流在两岸穿梭,生意生活两不误。路费在他们眼里也已经不成问题。比如走厦金航线,往返厦门台北,来回票价约1250元;走大三通往返机票一般需2800元左右,急事坐飞机,不急坐船,每月跑上三五趟都能消费得起。由于台湾同胞在大陆申办个体户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陆相关管理政策不完善,再加上两岸在个体户管理政策上的差异,台商个体户在大陆需要适应的问题主要是行政方面的问题和经营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个体户执照申请在大陆有许多具体的规定,行政流程上需要经过环境、卫生、税务、工商和消防等五个部门的批准,令不少想申请大陆个体工商户执照的台湾同胞望而生畏。其次,大陆个体户申办及其管理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不同于台湾,比如环评和税率问题,这些都需要台商个体户认真了解和应对。再次,大陆个体户的生存环境跟台湾也有诸多不同。LYX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个体户在这里经营不下去,为什么?政府没有跟国际接轨。摊贩在台湾很赚钱的,成本小,很快就可以学会。边工作边玩的生活方式最好,个体户就能实现这种效果。但是很多台湾人到福州来做个体户就要面对很多限制,就拿小吃来说,这边的生态就跟台湾不一样。在台湾店面没有福州这样开口就是上万的转让费,店铺就是二手房,直接买卖的。在福州开小吃店的位置也不好找,很多店子没地方停车,或者店门口被车占住,客人没办法进出。人多车多生意才好,但是要车有车道、人有人道,生意才会做起来。再有就是找不到人工,像我要招女服务员照顾店子,就是找不到好的女生。(田野调查日记20081219再访LYX)个体户的社会交往跟台商企业主不一样,他们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陆人,竞争对手也主要是大陆人,因此台商个体户需要深入了解大陆居民的文化心理、消费习惯,对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之道。一开始我就打算把台湾的模式拿过来做,结果发现我的客人蛮可爱,他说小姐,我告诉你哦,你不能只有卖这个(粽子),你卖这个,我们福州人不是这种饮食方式。你像台湾喔,他一个店只有做一样东西,店面可能跟我一样大,然后呢,他每天生意非常的好,可是为什么我带着书回来啊,我是带给我先生看。其实我现在的店,在台湾不可复制。(WHY-20090325)做餐饮业,是没有度的,就说你什么人都有。对不对。那你这样就变得比较复杂,你这些细节没有办法去教她,就变得很容易去得罪客人。所以餐饮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就比较严。当然你要调整(管理)啦,就不能完全照台湾的版本来。(WHY-20090325)

四是台干的群体构成与社会生活相对比较单纯。在闽大型台企是台干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东南汽车公司吸引了100多家台企配套企业,冠捷电子带来了华映光电等40多家台资配套企业。一位在大陆工作10年的台干告诉笔者,台企的台派干部一般有三阶,每个台企就会有三个台干,再加上家属,在闽台干的规模非常可观。到福建工作的台干基本上在台湾是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些台干甚至把父母都接过来一起住,因为照顾父母不便,接到这里来了以后,请保姆也很方便,不少人都在福州买了房子,即便现在房价涨得很厉害,台湾人还是可以接受。因为两边学制的原因,他身边的台干把孩子接到这边读书的不多。来这边的台干也以40岁以上的人居多,这些人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孩子大多大学毕业,家庭负担不重。青口的台干女的少,单身的台干也少。大部分都住在青口,住在市区的很少。(田野调查日记2009年12月23日参加PXJ组织的圣诞节员工聚会)台派干部负责台企的日常生产和管理,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基本是大陆人,因此台干在当地社会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就是企业里的大陆员工。完成既定的产值和利润指标是台干工作的主要目标,加上经济和政策环境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台干需要承受不同程度的管理压力。因此,如何做好与各级下属员工的沟通协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工作团队的凝集力和士气就成为台干日常管理的着力点。除了在工作上的沟通,台干也开始重视与大陆员工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交流,比如在节假日组织员工外出烧烤、游玩。压力大是一定的,毕竟是高阶的主管,现在面临经济危机的压力,总经理对高阶干部的要求都很严,不管是品德、德性,还是绩效。特别是绩效,再怎么努力没有绩效也是白费。相对一般的员工,对我们的要求更严格。那技术上我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但在管理上会比较困难一点。在管理方面,以前(在台湾)也有做过,但是没有像在这边要管这么多人。我现场操作也做过,我也是从基层干起的,所以基层的操作我都知道,如果他们有困难,我也会上去帮他们,不会只是用嘴巴说。当然自己以身作则带着做,不会袖手旁观。生活上也要去关心他们,也要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偶尔聚一下餐,下班的时候聊一下,我们也不希望把私人的感情或家里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这样会影响到大家,也不好。所以我通常会观察到有哪一个看上去情绪不稳,我会上去问一下,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不然自己不做好,会影响到别人,出了安全事故更是不好。(田野调查日记20090427福清台干ZXN)

五是台商配偶既存在自身特有的适应问题,更对台商的社会适应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迁移对台商家庭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但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的压力和重担[13]。绝大多数女性从职场回到家务空间,产生很多适应上的问题。最常面对的就是孤单、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和朋友、没有自信,也因此社群成为她们认识朋友、寻找家庭之外生活寄托的地方。福州市台协会很早就成了一个台太的联谊团体———牵手之家,一度成为台太们认识朋友、排遣心理压力的地方。其次,孩子的教育是来大陆的台太们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孩子在台湾还是在大陆上学?在大陆上哪所学校(是上师资力量较好的公立学校,还是上私立中小学,如上公立学校,又上哪所?)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台商家庭都要考虑并作出抉择的问题。再次,对台太本人来说,她们并非只是单方、被动的跟着先生迁移,而是也会纳入自己的生涯规划考虑,即便有些人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家庭的完整性而不得不迁移,但最后的目的是为了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当台太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她们就会留心观察,寻找小型的创业机会,为自己和家庭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台太由此成为本文所指的“台商个体户”。前几年,两个儿子占用了她绝大部分的时间,所以她几乎没有兴趣与外界接触。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的空余时间也逐渐多了起来。她在两地生活和市场的比较中,探索将大陆没有的台湾服务带到大陆来,为自己开创一个新的发展和生活空间,当然这样的探索均已不影响家庭为前提。最近几个月,她偶然发现了福州的新娘秘书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利用回台湾的机会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并计划考取彩妆和形象设计相关方面的从业证书,将来希望能在福州成立一个新娘秘书工作室,将台湾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全部引进到福州来。(田野调查日记20090417创业妈妈LMG)最后,台太为家庭付出的努力,使台商在大陆享受到跟台湾一样的家庭生活,是台商能在大陆安心工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