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治安论文

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治安论文

1东营市城镇化建设中社会治安防范建设的初步实践

1.1做好“重点性”防范,布建科学合理的区域防控卡点,形成稳固的专项预防系统针对城镇化建设地域广、警力少等特点,东营市建立了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快速赶赴现场处置”、“快速封堵违法犯罪嫌疑人逃逸路线”为基准的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合理地布建县(区)、镇、村三级网格点,完善卡点布局,推行以静制动的专业重点防控模式。一是,东营市公安机关探索建立起了以“110报警服务台”为龙头,以特警、交警、派出所、武警为主体,各警种部门密切配合的巡逻出警一体化警务机制。在经济区和农村,每个派出所安排2部警车开展巡逻,出警半径2.5公里内的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每增加1公里宽限1分钟,并作为“刚性规定”严格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城郊和农村地区110出警速度,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得到了明显提高①。二是,重点加强对侵财犯罪目标的防护。侵财犯罪目标多涉及金融、证券等要害单位,防范工作也要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安装各种技防设施,适时组织开展安全检查,查找漏洞,严格落实人防、技防、物防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东营市内部单位保卫工作中贯彻“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新策略,指导重点内部单位构建内保虚拟网和内保实体网,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很好地发挥了内保防控网的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对多发性案件的预防。这些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重较大,预防多发性案件可以大幅降低发案率,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因此,要加强对当前多发性案件的剖析,找出其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

1.2做好“系统性”防范,强化群防,构筑运行有序高效的群防群治机制所谓“系统性”防范,是指建立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意识防结合,社会、居民区和单位结合的防范工作模式②。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工作,是城镇一体化建设中防控发案的必然选择。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和治安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以村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巡防、巡控、邻里守望的群防群治网络作用。通过几年努力,全市大力推动完善路面、社区、农村、公共复杂场所、单位等各个层面的防控网络建设,各交通要道、重点要害部位的技防覆盖率均达100%。着力健全完善以“110”动态巡逻为基础的多警联动巡逻防控机制和以警务室为依托、保安联防队员为骨干、群治群防力量为补充的基层治安防控机制,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1.3做好“科技型”防范,加大投入,建设科技型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当前犯罪手段越来越体现代化、智能化特点,完备的治安防范体系,应该是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东营市政法机关积极谋划,在加强推进人防措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防范手段,大力加强科技型防控网络系统建设。科技型防控网络建设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大力推广建设110区域自动报警系统。推进在重点单位、重点部门安装与110联网的区域自动报警系统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三台合一”建设,将110、122、119接警资源有效整合,一律由110报警服务台集中首接,提高了指挥效能。在警车、运钞车等特种车辆上安装GPS卫星定位报警系统,并正在向出租车等特殊行业拓展。三是,分层级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第一,加强市级社会层面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着重在繁华街道、重要路口、重点部位安装路面治安监控探头,启动环闭全区主要道路的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初步建立“闭合型”网络,并在实战中发挥出较好的作用与效益。第二,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商业、娱乐场所等地方安装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并将此作为全市治安动态监控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按区域、按时间不断推进在居民小区、娱乐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并辅之以自动报警、声控防盗等一些技防设施。

1.4夯实基础,强化管控,构建严密的基础工作防控网络对于城镇一体化发展地区,构建基础管控网络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动态化特点,开展流动人口专项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性的管理制度。二是,以中小旅馆业、公共娱乐场所、二手商品交易业、废旧金属收购业、典当(寄卖)业、机动车修理业等六大阵地为主要控制点,坚持公开管理与秘密控制相结合,建立每月检查、每季实效评估并通报制度,以此推动和落实场所特业的管控工作。三是,依托强大的警务信息平台,实行基础工作信息化管理,通过将基础工作掌握的情况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使大量个别民警手中的“口袋信息”“脑袋信息”转化为全警共享、共用的警务情报信息,为分析、研判、预警、比对、应用提供支撑。

2城镇化建设中东营治安防范工作面临的困境

2.1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案发率增快的困境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东营的治安防范工作面临种种困境和压力:一方面,在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大量流动的背景下,城镇化地区的建设与扩张为基础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科技园区的迅猛发展提供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外来人口的流入,给普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车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聚集,加上大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呈大开放格局,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犯罪分子进入作案及实施犯罪后快速逃遁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东营作为石油之城,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发展特点,多点发展、密集发展、高速发展使城镇建设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防范难的特点,有限的警力更加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案件高发与防范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城镇化建设区成为犯罪分子特别是输入性犯罪、流窜犯罪的“首选之地”。

2.2城镇化建设中邻里关系疏远与犯罪发现率低的困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打破了以往村落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更具有独立性与特殊性的居住结构。农村的各种乡缘关系、族群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淡化,由此导致邻里关系相处困难;在新建小城镇中,邻里关系并不密切,遇到特殊困难,城镇居民大多还是通过自己的亲友解决,而非考虑邻里相助。久而久之,邻里关系将越来越陌生、孤立,对于目睹的犯罪行为也不会采取有效的制止手段,不能形成有效的邻里互助,这直接影响着城镇建设中的治安防控。邻里关系的疏远往往使犯罪分子有恃无恐,也使得犯罪行为不易被揭发,更无法为公安机关提供有效的线索。

2.3城镇化建设防控薄弱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困境城镇化建设地区因其范围广、速度快,正处于超常规大发展阶段,格局尚未定型,整个社会状况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而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无论在政策取向、物质投入、警力配置上都劣于中心城区。公安机关在管理和防控方式上既不能按照传统的农村模式,也不能完全实行城市化管理,内外各部门间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在很多地方和工作规范方面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不正常现象,工作“盲点”和“盲区”比较多,这直接影响城镇化建设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其效能的发挥。尤其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处于东营行政辖区内的胜利油田、济军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维护稳定工作并没有移交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的要求很难落到实处;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3东营市做好城镇化发展中治安防范工作的对策建议

3.1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进治安防范工作开展一是,重心下移,重点抓好城镇化地区的治安防范与社会稳定。按照“责、权、利相一致”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费随事转”的原则,把目前由东营市承担的有关社区治安稳定工作的具体管理、考核职能,下放到所在区县和街道、镇,纳入属地统一管理。各级公安机关要参照城市社区警务建设要求,促进经济区警力进一步下沉,大力推行“警治联勤”勤务模式,加强经济区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建立经济区治安工作需要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同时,充分履行公安机关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及时铲除横行乡里的流氓恶势力,切实维护经济区的治安秩序。二是,按照城区标准调整警力布置和社区警务建设。针对城镇化地区发展进程速度较快的治安现状,在新拓展城区适时组建公安派出所或治安执勤点,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派出所警力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迅速将社区警务战略向城镇发展区域延伸,形成规模,实现社区警务建设的一体化,以小区域的治安稳定促进和带动社会治安大局的长期稳定。三是,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适当放宽“农转居”条件,制定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废除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制度,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度,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理清出租房屋与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以职责促实效,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通过“管房”实现“管人”,从源头上消除流动人口犯罪的安全隐患。

3.2着力推进治安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大格局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合社会治安资源,加强科技防范,改革警务机制,形成以公安为骨干,以群防群治为依托,以基层单位内部防范为基础,以案件多发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大格局。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治安管理机制改革。东营市要解决好油地军校分工与合作的问题,沟通协调好地方与油田的关系,从机制上理清。因此,原由油田滨海公安机关管辖的油田职工生活区、因改制脱离油田走向社会的油田改制企业、原油田所属现已移交地方所管辖的医院和学校的治安管理任务,由油田滨海公安机关移交地方公安机关承担,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和滨海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把东营区域的社会治安管理好。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按照城区每3000人、农村每5000人配置一名公安民警的标准,增大基层警员的数量,推行“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模式,增强社区(农村)警力,专人负责所辖区域治安。按照每社区3名以上、每行政村1名以上的配备标准,政府出资招聘保安人员,辅助社区(农村)民警开展社会治安基层防范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经济区治安防控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退伍军人安置等多种形式,发展各种形式的治安力量,构筑以治安联防大队和社区治安巡防队及专业保安服务队伍为主体的新型群防群治队伍。坚持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治安巡防网络。四是,建立治安防范保障机制。加大对治安防范工作的投入,多方筹措经费确保工作的开展,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制度。设立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见义勇为的表彰奖励。

3.3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防控作用,筑牢社会治安的基层防范体系在城镇化地区,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警务为载体的社区治安基层防范体系,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来推进。同时,将社区警务的经费支出纳入镇、办事处、居委会的经费预算,并给予全额保障。合理有效整合社区民警、社区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居委会等各方力量,建立科学运行、保障有力的社区治安基层防范体系。

一是,把城区作为重点防控部位,社区民警要对常住人口进行登记核对入册,加强对重点防控人口、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等社区警务管理。社区民警要熟悉掌握所辖地段的居民楼、出租房和单位宿舍等居住地;并对所管辖区域的房屋不定时地查询,对于重点防控人口居住的房屋要特殊标识,以便防范;社区民警要通过常住人口管理系统,建立重点防控对象信息库,对重点防控区域、房屋、人员都要有标识。

二是,社区民警联合社区保安人员、公众志愿者开展社区警务巡逻、提供警务服务活动,增强居民安全感;推行邻里守望、商业区守望、校园守望、旅馆守望等社区联防活动,构筑社会治安基层防范网络。社区警察负责划分社区、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同时,在社区入口、街道、居民楼墙上或电子显示屏上显示邻里联防的示意图,起到威慑罪犯的作用。

三是,借鉴国外警务的成功做法,由社区警察牵头,联合社区志愿者组建被害人救援中心、老人帮助中心、社区警察服务电话等公益自助组织,开展群众自助自治,切实做好社区基层治安的防范。

作者:刘同峰单位:中共东营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