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护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传统的中职护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临床护理的要求。现代的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护理教育需要改变思路,创立符合护理发展的新理论、新技能,及时更新教育和培养模式,树立以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临床护理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在当今的护理教育中,应当大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界普遍推行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模式。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探讨如何改革中职护理教育,应当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己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知识型、能力型等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护士的“救死扶伤”精神。

一、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护士核心能力的定义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力和个人特质”。我国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于2003年12月联合颁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中国护士核心能力,指出护士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性能力。

二、我国中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中专层次的教育应属最初级的护理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把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摆在突出的地位,课程内容仍然是理论多于实践。我国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由人文和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构成,没有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中职护生理论知识不强、实践技能不熟,缺乏职业竞争力。

2.教学模式及方法落后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还未摆脱“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护理专业理论教学专业特色不强,即使实践教学也是重操作流程和步骤,少护患沟通内容,未注重对护生语言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师资及实训条件不足

近年来,中职院校教师大量流失,导致师资队伍严重不足。部分教师观念滞后,对中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训设备短缺、陈旧,学生实践操作课时少,实践能力弱,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4.考核方式单一

大多中职卫校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不利于护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中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

1.重视护士核心能力教育,发挥护生主观能动性。

首先,学校应重视护生关于核心能力的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使护生明确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具体内容、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其次,在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全面素质和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认识核心能力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发挥自己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使护生对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和分析,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临床护理岗位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认识到护士核心能力对自己以后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构建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应注重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岗位需求,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靠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所能覆盖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应强化人文课程的基础地位。法律及伦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护士核心能力,都是护生人文素养的体现。护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进入医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护生感受人文关怀理念的熏陶。如今,医患纠纷频发,护士必须学习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创设和谐的护患关系和护理工作氛围。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护理教师,要及时和深入了解护理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还要增加有关营养学、职业礼仪等内容,使护生的护理能力向多元化发展。在护理实践课教学中,各种实用型的护理仪器相继增多,护理技术也在随之不断推陈出新,而教材的更新却远远落后于临床,使得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不能及时的被编入教材,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减不再使用的一些护理操作技术,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缩短就业后的临床适应期。优化教学方法。在护生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是培养护生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护生的学习程度,专业护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达到培养目的:一种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不同的病例,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以培养护生根据病情不同,对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练习,让每组同学共同去承担一个护理任务,锻炼护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以上两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开拓了护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护理的实训课,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教师只把操作中的要点和重、难点,以及操作原则点明,具体做法则鼓励学生以病人舒适和安全为前提,根据护理操作规则,按照护生自己设计的护理程序去实施。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得到发挥,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结合临床护理的特点,重新规划布置护理实验室,使教学环境接近临床病房,使学生在实验室内操作,就如同在医院的病房一样,强化了护士的角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学生扮演正常人或病人,使护生体验了“护士”和“病人”两种角色,不仅掌握了护理技能操作,还懂得了护士的责任,学会了尊重病人,培养了爱心、耐心,以及护患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教育咨询等护士核心能力,为以后尽快融入临床打下基础。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实行全天候的开放,增加护生模拟训练的机会,同时配备专业护理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引导护生自己设计护理方案进行操作;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练习的效率,使实验室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建立“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要求,护理教育要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接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实行“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大院校合作的力度,改变以往的“2+1”的教学进程安排,建立“理论-见习-理论-实习”的实践和学习交替的教学安排,使护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可以安排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到临床开始见习,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考查、参观医院,与护士和病人进行接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体会作为一名护士,在医院内所要承担的各种角色。在临床实习时,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床边教学,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再次深入结合起来;使护理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实际的动手能力、临床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早的深入到同学的思想和行动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提倡实施多元化的护理评价: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在笔试中增加口试内容,或使二者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增加理论考核的内容,使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在理论考核中,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考试方式渗透于试卷当中,使护生在参加护士资格考试时,能够适应考题类型,顺利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证的考试。实践考核可以分阶段完成:在校期间,实训考核的方式是让学生抽签,“一对一”的进行考核。将护士核心能力考核分成多个模块,与各门课程相结合,融入实训操作中,实训操作考核中融入多项能力的考核,以便对护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测评,取综合成绩完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欠缺,补缺补差,能够不断在检验中去提高自己的护理核心能力。实习期间,实训考核则由实习医院组织带教老师组成监考小组,通过学生对具体病例实施的整体护理,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体现整体护理观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中职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实践者将理论研究和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确定以提高中职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临床要求的高素质、适用型护理人才。

作者:陈丽君 单位: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护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