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6篇)

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6篇)

第一篇: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路径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后,社会与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要基地,肩负着打造高端人才,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因社会结构的调整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发展特点及社会功能促使越来越多的考生获得进入象牙塔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艺术学作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虽然招生人数较多,培养方式日趋多元化、国际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受社会需求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形势颇为严峻“艺考热”与“就业难”成为了当下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就业难”问题,以转变思维、寻找优势、发现问题为出发点,探索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方式方法,对实现高质量地就业路径、创业渠道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职业规划;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

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对艺术类专业人才供需关系不均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且本身专业性较强,应用领域较为单一;加之毕业生在毕业后对职位、薪资、待遇等要素期望值较高等使得目前就业前景不甚理想。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对专业现状与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方向,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从而实现就业目的。

一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艺考热”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增加。以江苏省为例据统计,2015年江苏省报考美术统考人数为57615人,比前一年增加了近2900人,全省音乐统考人数为7460人,也创下了15年来音乐类考生人数之最。因此,就业岗位的总供给己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总需求,人才供需不平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5年6月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5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一届。报告显示,从2014年9月29日至2015年4月9日,被调查的2015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0%,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而近几年本科就业率最低的十个专业中,绘画专业位居榜首。十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中,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各占三个,超过一半。音乐表演、表演、舞蹈表演、播音主持与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由于社会需求的供过于求,以及产业结构与市场衔接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以上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

二促进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发掘、引导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采取创新、创意、创造的“三创精神”,并不断加强以课堂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决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所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这个问题,需要从就业制度、社会体制的改革、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创新的角度,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导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校企合作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环节,通过国家政策与社会企业积极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创业。如何提高社会的就业状况,尽快适应社会,成为被社会做需要的人才呢?首先要树立科学健康职业观并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也需要高校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推进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一)学生自身要提高素质,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清楚的是,在学校完成学业是不够的。全面素质对于个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是用学术绩效指标来考察工作,更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求职者是否具备综合能力往往成为当前工作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设计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可以发现,学生都能体会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你有一个职业计划吗?”这个问题只有25%的毕业生有思想和具体的设计。通过对价值观、职业兴趣、人格特征、技能考核、就业评估、职业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自我探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和价值追求,同时也可以寻找职业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职业世界,记录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艺术类专业应立足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调整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毕业生就业难是一般意义上的,具体到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这个“困难”的表现,是不一致的。“滞销”的是一些传统的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而一些艺术毕业生的随着新兴产业的应用,就业形势却是一片大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科分类较为广泛,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为了应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对人才复合性、应用性的需求,传统艺术、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史论等学科,进行了课程模块的相互交叉,衍生出一些新的、实用的艺术门类。因此,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划分、专业设置是实现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应不断改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模式,同时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加强校企联动培养,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招生环节可以采取控制招生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积极改善生源结构问题,在考试内容上注重对考生创新思维、创意构思、创造能力的考察。根据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教学体系建设,设置保障与评价机制对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应加强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环节,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艺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及重要的组成结构。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是检验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实践为主体的活动突显了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当然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应有所区别,其最终目的和产生的结果必然一致,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所构成的生产力要素,为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贡献与影响。从实际出发大部分的企业对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更为偏爱,许多公司的对应聘者明确提出了实践经验这一具体要求。这为雇主节省员工培训费用,一到岗就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创新型人才,效益高更受欢迎。只具备理论知识,不会将知识熟练运用的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将受到“滞销”。

应用艺术类人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一种企业说法,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同时素质与能力体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结合现有条件,根据项目要求完成创意、设计、实施等具体工作环节。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得到企业与消费者的认可和赞扬,才是当今社会最紧缺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加大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学时,鼓励他们进行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项目化,高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项目的整体运作与实施中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专业学生围绕具体问题以团队奋斗模式,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应参与到整个项目实施中,不断为专业学生提供危机处理方面的相关思路与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能力。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竖立自主创业精神

(一)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的传授创业课程的过程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创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相结合,除了提供创业课程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的核心价值外,还应该有一些专业课程,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自觉融入自主创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力。

(二)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创业教育离不开教师。一个高培训质量的专业培训队伍,需要老师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融合起来,构建一个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创业教育的发展在一所高校艺术创业教育和教师培训中,主要是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管理的教师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队伍的结构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没有专业知识是不完整和全面的。对同一所学校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从现有理论和实践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经验。”“双师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要实现目标的因素必须是专家,主要需要经济领域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政府、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创业投资和孵化管理专家、六大类。

(三)引进国际国内创业教育培训项目

许多艺术院校对创业教育刚刚开始了解,创业教育的概念及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组织通过SYB的介绍KAB创业培训的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事业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有明显的经营思维创业项目。实行学生教育事业创业培训、创业经验学习。通过引入更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方案的作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形成模拟公司确定为公司的结构分析企业环境工作和任务。经营能力、创业团队的领导能力的提高,完善的商业计划,加强学生的参与和控制未来市场竞争的市场应变能力,他们的工作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意识,这为他们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业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数。根据四年所学习的知识一部分学生选择创办文化传媒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培训学校、个人工作室等企业,开展社会化经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业务包含了艺术培训、媒体运营、景观设计、签约艺人、签约画家等不同种类的业务渠道。据调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专业毕业生选择创业。如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部分毕业生从2003年初开始,经营的市场,公司,做个人工作室,甚至已经找到了工作的学生,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参加集体创业。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在大学期间就应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以促进他们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集体创业,教会毕业生的如何将艺术和业务相结合巧妙,必要时,还可以学校通过一定资源,为大学身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翁炬.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8,09:99-102.

[2]林秀元,王春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教育(高校版),2006,10:16

作者:吕博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自我包装营销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摘要:高校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如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乃至一个地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各大高校也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上使出浑身解数,希望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工作,提前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引导教育要提前分层次的开展,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教育,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来说自我管理和自我推销的就业营销模式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非常重要。

关键词:自我营销;包装;积极能动

一、自我营销的概述与作用

营销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式,营销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市场营销的推广作用,往往市场的经济效应会有成倍的功效,所以经济体制的市场离不开营销,营销在经济市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和功能性,使得营销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扩充到很多领域,政治公关、经济谈判、文化传播等多领域都在享受着营销带来的便捷和推广。营销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是自我营销、自我推广,即通过对自我的包装,找到适合自我特色,凸显自我特点与长处的推销手段,这种自我营销具有针对性强,自我特点放大,凸显自我功效的作用,自我营销也成为当今人们进行自我宣传、自我包装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应用“自我包装”营销方式的体现与作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使得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在与日俱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成为了高校急于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能顺利的将培养的大学生送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如何能解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困难,如何能缓解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的矛盾,这都需要高校提前做好调查与规划,提前部署大学生就业前的自我管理教育与就业引导性教育,在就业引导性教育中应提早纳入对大学生“自我包装”的营销教育,因为任何教育都是被动的灌输与宣传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对于学习者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包装与自我管理就是让高校学生提前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积极主观能动的做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学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就业市场。

1.语言的自我包装营销在就业中的作用

高校在加大对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包装营销时,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语言的包装营销,因为语言是我们与人沟通与交流最基础和关键的工具,也是我们工作中使用最多最快捷的沟通方式,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在很大成程度上展现了一个个体的文化、涵养与素养,语言更可以展现一个个体的气质与性格。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语言应用的自我包装,大学生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正式场合应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有力,说话语速应场合和情景的不同掌握,语言表达清楚,发音清晰,语言表达内容文明,注重礼貌用语,特殊场合和工作环境专业用语,学会职场用语的规则与技巧。只有掌握了适度和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在职场中有利的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大学生要在就职前学会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述,学会用语言包装自己,正确营销自己。

2.注重形象的自我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作用

自我形象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首要印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不能忽略对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引导与教育。个人形象的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平时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仪容进行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应穿着简单有活力凸显大学生身份的服装,将来在工作岗位应穿着适合本岗位要求的着装,着装大方得体,大学生要学会基础的穿衣规则与搭配技巧,这样才能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

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还应掌握适合自己的发型与妆容,个人应保持干净卫生的形象。除了要学习仪容的包装营销外,大学生还应注重仪表的包装营销,因为一个个体的魅力的展现除了长相衣着等外貌表现外,仪容仪态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学会加强自我仪表仪态的包装营销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有素养的大学生,平时注重自己的走路和坐姿的方式与形象,注意自己进餐与公共场所的说话与吸烟等细节的要求,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仪态,只有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将来在职场中,大学生才能做一个积极健康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职业者,所以大学生应注重对自己仪容仪表的包装,在对自己推荐和营销中才能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别人,才能在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3.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包装在自我营销中的体现

大学生对自我的包装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是对自我专业素质的学习与培养,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对自我很好的展现,虽然专业不是绝对和必须的,但是良好的专业素质可以体现个体的好学的精神,也能体现个体懂得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个体的自制力,拥有良好专业素质的个体在自我包装营销中也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能否有胜任专业岗位的基础和能力。4.个体良好的工作素养包装的重要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应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素养的培养与教育,良好的工作素养是大学生将来走向职场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应在校期间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习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总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包装营销时,一定要将自己培养和锻炼成拥有良好心态,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方法,讲方式的综合能力就业者。

三、小结

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在校的就业引导性教育,不断从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大学生的自我包装营销做到有特点有针对,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星光.产品包装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J].江西食品工业,2004,(3):49-50.

[2]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5-118.

[3]冯丽云,王利.现代营销实务[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

[4]何巧红.产品包装与营销策略[J].包装工程,2000(6).

[5]曹盛盛.可口可乐视觉艺术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2(4)

作者:罗黎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转变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观念

摘要:目前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造成的,为了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以及提高其就业率,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转变进行指导。本文将从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来探讨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就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转变观念;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

一、观念不同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的发展,高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到2002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600万,这也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学生毕业以后所面临的就业困难也逐渐增加,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对于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更是一呼百应,有人认为造成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校扩招,还有的人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其实这些都不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原因是就业观念。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发展。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方向发展。在精英教育阶段,各个高校为社会输出的都是一些高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社会上这些大学生很受欢迎,而且国家还给学生分配工作,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根本不愁工作。但是如今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受教育者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国家也不再包分配工作,学生毕业以后自主就业和择业,相伴随而来的是就业困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下面将探讨观念不同对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一)观念以及参照体系不同,分析结果不同

人们对于当前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持精英教育观念的人和持大众教育观念的人。首先对于持精英教育观念的人,对于就业问题的思考是以精英教育条件为参考体系,认为高等教育是用来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没有考虑到素质教育,这些人认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就应该到大单位和高薪企业去工作,甚至有的人还将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归因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其次是持大众化阶段就业观念的人,这些人认为大学教育就是素质教育,高校教育使得学生成为了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生和其他人就业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眼光不要太高,降低自己期望值,在学历竞争的时候,高等教育学历还为这些大学生提供了竞争力,从这些可以看出,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大众化,而是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

(二)观念以及质量不同,归因不同

持精英教育阶段观念的人认为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校扩招造成的,使得毕业生的人数增加,给社会输出的人才数量,超过社会的需求量,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持大众化教育阶段观念的人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高校扩招,而是因为质的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结构性问题。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失调的时候,就会对这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产生影响,出现就业不足的情况,失业问题明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这些变化使得一些企业出现亏损的情况,比如规模不经济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将会调整,这也是使得该行业就业受到影响,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虽然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但是与此同时也会使得一些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比如邮电通讯和金融保险这些行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就业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教育机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使得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某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却能够受到多家单位的接收函。此外国内的高校大多都是注重理论的学习,对于实践操作不是特别重视,使得刚毕业的学生不能够马上上岗工作,而各个用人单位正是需要这些毕业就能够直接上岗的学生,这使得高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观念以及期望值不同,就业难度不同

不同观念的人对于工作的期望值不同,对于那些持有精英教育阶段观念的人,认为自己是高等人才,要享受高等级别的待遇,比如部级干部待遇和高级专门型部门,期望值很高,对于其他工作看不上,目前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是重的工作吃不了苦,高技术工作干不了,简单的工作又看不上,贫困地区不愿去,所有大学生都往城市看,希望在城市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然而现实并非想象的那样,城市竞争力大,没有一定的能力是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毕业也面临着失业,城市出现大学生相对过剩的情况。对于持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就比较实际,这些人认为大学学历知识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为自己就业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也为自己在就业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竞争力,这些人始终保持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万一找不到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不仅仅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保障,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二、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就业观念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转变观念,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从适应精英教育观念向大众化教育观念转变

在精英教育条件下,评价毕业生就业的标准是看有没有单位接收,报到证的派遣取向所处的单位,是否与大学生的专业对口,是否与学生的学历相匹配,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对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评价标准是看该大学生为社会是否做出了贡献,能否通过自己的劳动,使得自己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当从原先的到大单位和高薪企业的思想向自主创业和以及私营企业工作等方向转变,从原先的注重签约率向学生的就业率方向转变。

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也从原先的只关注就业指导向就业和自主创业指导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除此之外各个用人单位必须要与相对应的学历相匹配的观念发展转变,在对人才的选拔的时候,要注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如果学生的工作能力达到招聘的要求,也可以进行人才选拔。此外目前高学历人才替代低层次人才的情况比较普遍,村委会主任和书记以及乡镇公务员都应当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随着民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和大学生的人数的不断增加,许多原先由中专生和高中生做的工作,如今也逐渐由大学生替代,这是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二)高校教育观念应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

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都是市场上需要的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而不是毕业以后需要培训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上岗工作的人才。在精英教育阶段,我国各个高校基本都是进行学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培养,那时候的高职高专教育可以说是本科教育的一个压缩,也是进行学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近几年就业教育观念的改变,高职高专教育开始改革,向适应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在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既具备职业道德也具备专业技能,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上岗,大大提高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学生应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公民转变

除了教育的就业观念要发生改变以外,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我国高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发展,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学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高校学生可以享受很多权利,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不断的增加,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也从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目前高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想观念转变的教导,告诉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先就业然后再择业,实现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公民的转变。

三、转变观念要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同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就业困难的关键,除此之外相关的政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还要加大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制度可以向用人单位制度方向发展,给学生营造一个两个良好的事业环境,使得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被用人单位录用。

四、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思想观念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使得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使得很多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在今后的高职高专就业教育指导课中,要加强就业思想转变的教育,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校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3-7.

[2]池忠军.简说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2,(5).

[3]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中国高等教育,2003,(5)

[4]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邱向英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所必备的竞争资本及素质探讨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了解大学生普遍素质、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象与当前大学生就业资本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应该具备哪些过硬的竞争资本。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资本

1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变,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以前的双包就业模式相比,现在实行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机会更多。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来选择自己向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也可以更换不同的工作,改变了过去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更愿意选择去发达的、人才密集度大的一线城市。而且受前几年的经济危机影响,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获取一项稳定的、较完善的保障体制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就业安全感,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去向,这一点从近年来的公务员报考热不难窥见,这种扎堆应聘现状使得这些部门的入职门槛不断提升。

另外,根据《光明日报》2015年7月20日发表的《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专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结合上述,大学生就业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个人专业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其就业形势整体表现出竞争大、多元化、易扎堆的特点。

2大学生当前就业素质分析及建议

随着当今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相应地,高校毕业生的数目也极为庞大,并逐年持续明显增长,这就说明了欲要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就业素质。除去必需的专业技能外,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还有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寻根本而治源头,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从他们的大学生活入手,进行了解分析。众所周知,现今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宽松式管理模式,平时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细致详尽,每学期的测验也往往只是期末考。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平时上课玩手机,期末突击总复习”的“只求及格”的现象并不少见。

高校持续大幅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高校教育体制不完善。一边是扩招,一边是师资力量的不充分,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没有了“领进门”的老师,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其自身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素质提升产生了障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很大不足,很多高校重视理论知识教育而欠缺实践教学,忽视对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够充分全面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上述情况,现提出几点个人想法和建议。

2.1高校加强管理,学生自我管制

宽松式的大学管理有利有弊,而在现在高校教育制度仍然不甚完善的情况下,显然是弊大于利的。欲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高校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要对学生的课业做出相应的严格要求,以提升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

2.2调整课程设置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结合时代需要,本科生的教育应注重多层次、广范围,高职高专应注重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塑造。因此,对高校的课程进行更加合理地调整,尽量使开设的课程综合化、国际化、实践化,开放更多的公共平台以使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加强学生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实用性,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必要措施。

2.3学生自身的努力与提升

学生作为自我意识的主体,其自身的努力是提升其就业素质的根本途径。所谓“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自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学生自己。把握大学的时光,充分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专业技能,为毕业后就业竞争积累资本。

3大学生当前就业现象分析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追逐高薪的企事业单位,他们的心理预期远远高于社会现实的供应水平。近几年出现的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等都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心理期望较高。”所谓“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正是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在就业和择业时所常有的一种心态。大学毕业生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心理上难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一味追求薪资待遇高、各项福利好的工作,不愿意吃苦、不愿意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因此限制了他们就业时的选择范围。我们不难看出,在大型城市人才过剩、供大于求,公务员报考一年比一年升温的同时,一些中小型企业、西部基层等迫切需要人才的岗位,却鲜少有人问津。这种现象是大学生就业心态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没有对他们进行充分正确的引导的问题。而另一种就业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的职业与其大学专业并不吻合。

排除掉该专业过于冷门的问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不够充足,不了解自己的专业能从事哪些工作、适合从事哪些工作。这就又把问题引导了高校教育上面,高校在学生毕业时加强就业指导,让人才各尽其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看过了就业者问题,我们再来看招聘单位在招聘时的一些现象。名牌高校的学生往往是招聘单位的首选,一句“只要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将众多不在此列的大学生拒之门外。这样的只看学历和毕业院校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很多大学生失去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培训应聘者,而只希望获取“有经验”的熟练型人才,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又设置了一道门槛。以上就业现象的产生,是大学生本人、高校教育和社会选择多方面造成的,欲要改善上述现象,则需要多方携手,共同促进。

4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必备资本

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必备资本,其实就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必需的、能让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各种素质。这种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专业技能、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适应环境、良好的礼仪等各种方面。而竞争资本,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

4.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培训或经济的积累而逐渐获得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体力等,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具体可以包含大学生就读的学校专业、学位、成绩、获奖情况、任职经历、实践活动情况等。”大学生在就业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向招聘单位投递简历环节中就已经得到体现,充足的人力资本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并影响就业者在入职后对职业环境的适应。

4.2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指大学生利用自己和家庭的社会网络所获得和能够利用的资源,指个体人际交往、工作接触的关系网络及相互信任等,也就是个体所认识的资源。”社会资本是学生通过自己和家庭的社交网络所获得的一种人际资本。就业并非是一场客观题的考试,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就意味着在就业时拥有更多被录用的可能性。

4.3心理资本

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素质中,有一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以Luthans为首的专家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所谓的情商和逆商,其实就是个人心理素质的一种体现。我们知道,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往往不能一次面试就可以找到工作,拥有更好心理资本的人,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因而能在每一次面试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从而获取更多的就业可能。另外,心理资本可以帮助就业者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环境,渡过初入职场的“黑暗期”。

5结束语

大学生这些就业资本的获得,并不能完全依靠家庭或学校,而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掌握更多的资本,占据更好的就业优势。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善于把握机遇,以积累更多的竞争资本,是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现在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招聘单位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缓解就业压力,就需要学生、高校、社会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毕业时提高就业素质积累更多的竞争资本,就业后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化,2006(7):9-10.

[2]牟宗娜.2015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7-20.

[3]于俊,冯敏,唐骊王君,等.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1):266-267.

[4]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校学报,2011(1):73-74.

[5]白雪杰.基于大学生就业资本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3(35):316-318.

[6]彭学军,李志祥,李彭城.学校危机管理预警与处置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17.

作者:刘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策略措施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如初次就业率、工作岗位、工作区域、满意度等的就业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改善;就业质量;对策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力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用人单位要求人才精英化,而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二者间的矛盾影响着学生的毕业就业市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围绕就业数量方面来考虑,也要转变方向从就业质量方面引导大学生怎样“高质量就业”,实现良好职业规划和提高就业质量促进持续发展。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

(一)初次就业的起薪呈隐性下降

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人均工资的水准呈上升趋势,企业的薪资标准也在小幅度的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的薪资依旧没有改变,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物价不断上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大学生的起薪水准实际中是呈下降情形的。比如,从上海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从2009-2012年在这4年间,本科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准是从2710元涨为2978元,与当地的企业年平均8.7%的薪资涨幅相比较,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起薪在实际生活中是呈下滑趋势的。

(二)就业的区域、行业分布不平衡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最向往的工作地区依旧是北上广,主要因其高薪、发展空间大等,愿意在经济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寻求更多的机会,这种观念在无形中造成了大量人才涌向大中城市,小城市偏远城镇则无人问津的场面。城乡比,乡镇是农村的5倍左右。造成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不平衡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三)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

“十三五”期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与低层岗位不匹配等问题突出,大学生毕业量逐年增加,市场就业岗位新增缓慢,进而使得就业空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压缩,尤其是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对口率越来越低,因此更多的学生“骑马找马”。

(四)就业率逐年提高,而就业满意度在下降

就业质量低会出现求职人才频繁跳槽、劳动争议等情况,就业的稳定率也会相对降低。在《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3年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状况表示满意的占据47%,其中本科、高职高专分别为50%和44%。在半年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中高达60%,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民营企业、个体”占43%。

(五)大学生创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创业并没有带动就业

当下自主创业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就业途径。在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早已经开始了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模式,部分高校也相对设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但是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却因市场或政策等原因的限制和约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据教育部每年统计大学生创业人数公布的报告来看,虽然在逐年增多,但其比例与许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望尘莫及的。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学生自身素质

与企业的要求相差很远,学生毕业后对就业有着很高的期望,却不能完全正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学会应该怎样提高学业水准及提升沟通能力。忽视自我提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样必然会脱离工作岗位要求,就业质量低的恶性情形也因此而出。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六成以上,其中大学毕业生占新生劳动力的一半,而且无法与中低端的行业需求相对接,进而造成了企业岗位与就职人才不匹配,最明显的是拿着本专业的高学历,而实际的工作岗位可能是无法施展长处的。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多是工资不高,保障不健全,工作稳定性差,就业质量难以提高。

(三)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求职者高期望值的矛盾

从2012年的形势来看,如今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就业岗位每年公布的非常多。但是差异很大,有很多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承受力有限,企业待遇与大学生的就业薪资期待是不成正比的,这也是是供求不对接的重要原因。再这样的环境下,双方差距日渐扩大,比如用人单位在后期考察中会决定是否会长期高薪聘用,同样毕业生会选择先干着再说,不合适再跳槽,这样的情况在无形中降低了就业质量。

(四)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不足,及随之的教育体制严重制约着就业质量的提高

当前的高校教育的质量的评价,过于重视培养过程的指标,没有建立以结果指标为导向评价的体系,使得整个教育的环节存在欠缺。学校和用工单位之间的沟通体系不完善,加之当前的众多的毕业生即便在实际单位工作同实际在校所学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没有一定的渠道来进行同母校进行沟通,这也就使得学校无法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意见进行教育的改革,教育方式的自我变革也只能是学校进行单一的探索式前进,很难拥有高质量的评估体系,也就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五点措施

(一)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就放在工作首位,疏通不同地区、单位及行业间的职业通道,鼓励自主创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积极鼓励和全方位的引导毕业生不要集中到大中城市就业,多考虑城乡基层、中西部和艰苦偏远等地区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二)强化就业服务,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工作,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就业能力各维度上的发展水平是高度不一的,有的差异还十分显著。基本就业能力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的,但是要学习社会应对能力、完善就业人格则需要通过课外或专业的就业教育来弥补学习。学校应注重能力的分类培养,结合学生在实际中已掌握的就业能力来拟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三)积极调研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明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养输送复合型人才就业,双向调整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四)政府应积极搭建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多方位增添就业岗位,开展并组织安排进行就业方面的培训等相关工作,再有针对中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从国家层面看,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有效提高就业能力的前提和解决就业难的办法。另一方面要规范就业市场,如今仍然存在一些恶意竞争的情况,因此要想提高就业质量,地方政府必须要全力以赴搭建公平的平台保证良性循环。

(五)建立完善的高校就业信息网

建设并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是提升就业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国内的大学毕业生信息收集归类,再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就能够基本掌握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态,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人才流失,例如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等等。

(六)大学生要坚定信心,把握机会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坚定信心把握机会提升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职业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学习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优化就业能力结构,在提升就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要树立竞争就业弹性就业的就业观,敢于推销自己。

四结语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教学系统要面向市场需求不断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地方就业服务部门要与时俱进完善就业教育和服务政策是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最重要的是在校大学生要完善自我,端正就业观,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以来的就业难问题,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及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4-65.

[2] 黎大志,姜新生.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5):77-80.

[3] 刘红艳,赵雪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2,(2):16+19.

作者:冯红英1,吕嘉炜2,高远3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第六篇:创新人才培养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探析

摘要: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深刻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之关联;进而在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考察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关键;最后提出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引导学生从“找到一份工作”到“创立一份事业”,变革就业工作理念;引导学生从“规划职业生涯”到“主导生涯发展”,转变就业指导目标;引导学生“技和术的习得”到“能和道的回归”,重构就业技能培训。

关键词:创新人才;哲学反思;大学生就业;新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凸显,因而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近年来也在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已成共识,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认识创新人才培养:哲学之维的反思

近年来,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学术界热议的主题,也是全国各地高校积极付诸实践的追求,许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案,做出了多种尝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存在口号大于实效、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并未有哪所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效。诚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认识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应上升到用哲学给予解释和回答的高度,而能否运用哲学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质上正确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是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和路径的保证。

1.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所构成的创新教育问题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使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及其带来的社会变迁频率前所未有,这种格局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创新发明和创造性智慧,能够带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其所引导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之所以重要,不是停留在国家政策的响应层面,不能靠昙花一现的活动和临时成立的空壳机构来实现,而是要从当今的社会需求出发,从根本上变革高校人才培养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理念。

2.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我国教育哲学的重要理念与主要研究

教育事实和经验的教育科学相比,教育哲学不仅研究教育事实,更是进一步对教育作历史的、整体的、综合的思辨性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运动发展的价值系统。教育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且要培养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改造未来,推动社会发展。开放性和适应性应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特质。从教育哲学的维度考量,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应注重可持续性和前瞻性,并将之融入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3.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的耦合性

哲学思维的特征是反思、批判和辩证,这种思维方式内在包含着否定性和可能性。但这种否定性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否定中有扬弃,在批判中有继承。哲学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开发人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创新教育所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独立自由、崇尚理性思考、追求高尚人格等哲学素养,也应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精髓。反观目前大多数创新人才培养,更多倾向于重视短期见成效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忽略精神和思维方面的培育,反而使其失去了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取决于其中的人格精神追求。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在教会学生掌握专门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中培养人生智慧,养成一种平和超凡的心境,赋予学生精神贵族气质,以守护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

二、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困境与化解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是人才的输送和人职的匹配,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工作能否有序、有效开展,其中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也是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之一,二者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中有机联系。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破解的关键,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视域下审视和剖析。

1.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对现有的学校制度也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1世纪被认为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争相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大量投入以争夺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相应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成为高等教育的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实践,但取得的成效不明显。多数高校并未真正认识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和创新人才的本质,存在形式上的响应。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并不能很好的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专业领域和层次的劳动力严重过剩,“招聘难”和“就业难”现象并存。就在大学生群体内部,专业、性别以及高校之间的就业情况也存在结构化矛盾的现象。另外,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整体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不高与大学生的就业薪酬期待偏高之间的矛盾也比较明显。

(2)大学生的就业期待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落差。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演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渐下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在看待就业时虽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自己属于天之骄子,但由于缺乏对职场实际情况的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职业期待方面仍然存在误区,加上中小学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以应付考核考试为主,忽略良好思维的培养、可迁移素质的养成、适应能力的锻炼等,很多毕业生到了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都感到很大的落差,缺失职业生涯调适的主导性。

2.厘清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机联系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1)培养创新人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工作困境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破解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化解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通过对人才结构的重塑,使得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在选择一份职业后,其创新性素质能够帮助他们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其次,通过自主创业这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推动就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特质,培养其创新品质。创业对于创新人才而言,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高校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以及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促使部分学生实现创业,进而帮助更多数的学生获得创业经验,在职业中创建自己的事业。

(2)大学生就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大学生有效就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高校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立足于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基于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实背景。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大学生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促进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是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检验指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评测。有效的评测有助于修正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其中来自该模式实践者的直接反馈,更有助于培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过网申、面试、就业等环节,直接形成大学教育的“所学所得”与用人单位“所用所需”的匹配与不匹配的实际体验感受。他们对就业工作双主体(自身与就业单位)的体验(岗位适应、性格要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和高校总结人才培养经验、培养方向、培养质量检验等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变革、转向与重构

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反思,结合当今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就业工作新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哲学以及创新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耦合性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顺应时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从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到目标和内容都要进行变革、转向与重构。

1.就业工作理念的变革:

从引导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到“创立一份事业”目前,在各高校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中,对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这一必然性理解得不够深入,未在根本理念上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到就业工作中去。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考核指标比较单一有关,集中体现在对就业率的数字追求上,这也导致了各高校在就业服务工作方面倾向于引导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即便是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其指向也是毕业时“找到一份工作”。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能仅仅盯着大学生毕业“出口”这一个环节,也不能再将创新人才培养仅是视为教学部门的任务,而要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形势,就要在理念上引导学生实现从“找到一份工作”到“创立一份事业”的转变。“创立一份事业”是广义的“创业”概念,除了狭义上的指导学生“通过市场创建成为企业或新的产业”之外,还包含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发挥创业精神中的开拓性与创新性,从而建立一份自己的事业。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拓展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让其学习和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需的能力素质,不仅塑造未来企业家群体和创造就业岗位,也能培养更多的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生,使其具有有开拓创新的素质,了解企业的创办和运作规律,深刻体验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发展。

2.就业指导目标的转变:

引导学生从“规划职业生涯”到“主导生涯发展”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而全面展开,历经从毕业分配到择业就业指导、从择业就业指导到生涯规划、从仅是管理服务到辅以课程教学的发展历程。目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阶段,以生涯规划辅导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得到了各高校的认同,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系列课程。然而,以“规划”为纲的就业指导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飞速变革中越来越没有说服力,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变化的加速度前所未有,如果不能将创新人才培养视为就业指导的教育哲学,培养可供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养,还只是教给学生生涯规划的公式,以现在的眼界来规划十年、二十年后的生涯,就业指导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主导生涯发展”使学生掌握生涯发展中更为根本的能力和素养,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特质。首先是开放性和适应性,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变化,拥有面对和理解世界多元化的能力,从而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具体到就业指导的目标,就是要从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的人职匹配指导进一步转向管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的主导生涯发展的辅导;从引导学生如何“规划”出自己想要的工作和人生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导职业生涯平衡发展。

3.就业技能培训的重构:

从引导学生“技和术的习得”到“能和道的回归”我国正在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的惯性和保守性影响,当今高等教育仍把传授专业及专业相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而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和‘听众’,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思维是‘演绎法’思维哲学。这样的不足不仅影响专业课教学,也影响着就业指导的模式和内容。

各个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以“技”(技巧)和“术”(方法)的教学为主,如“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容易走入教会学生“如何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误区,忽视学生在能(才干)和道(法则、规律)上的培养。技巧和方法的习得能够使学生应付眼前的考试与考核,长远来看,法则、规律或者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培养更能够使学生具备开拓性和创新性,不仅适应社会变化,还能够创造新事物,推动社会发展变化,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因此,在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式和内容中,不仅要学习简历制作等应聘技巧,更要有思辨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实践训练,要有道德力量和人格精神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在将来的生涯中所需的平衡发展能力,这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有体验幸福的能力,进而悟得人生智慧。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是我国教育哲学的重要理念,应融入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存在内在耦合性,创新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哲学思维的人才。现今,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恰恰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从“找到一份工作”到“创立一份事业”的就业工作理念变革,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到“主导生涯发展”的就业目标转变,引导学生从“技和术的习得”到“能和道的回归”的就业技能培训重构,从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工作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95-696.

[2]贺萍.当代教育哲学的重要理念:创新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4(1):61-62.

[3]刘必清: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审视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J].交通高教研究,2002(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