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循环型农业发展思路

循环型农业发展思路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循环型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特征有: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将其看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5];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废物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循环型农业与现代常规农业的区别。循环型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既具有很多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同时广泛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农业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与现代常规农业的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型农业借鉴工业生主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5]。农业生产还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le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1]。

(2)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型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循环型农业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转基因、细胞融合、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但可以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使用、农产品及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贸易销售、宣传和推广[6],还可培育出优良的植物品种,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削减和优化了外部物质的投入量。

(3)在产业合作方面,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循环型农业在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重点对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与农业相关产业进行产品或者废弃物交换而相互衔接,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到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7]。

(4)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型农业提倡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三农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8,9]日渐凸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力落后,投入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低,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资源掠夺性使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价格不升反跌,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当前,“三农”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亟待解决。

2.2农业资源与生态问题突出

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2,但人均耕地仅为0.11hm2,而且近几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耕地净减少254万hm2,耕地面积减少了2%;土壤养分流失严重;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季节分布不均,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本身用水量很大,而城市化的加快和水污染的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化,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已从80年代初的85%降到目前的70%,而且供水保证率下降,农业灌溉面积发展停滞不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土地已达262万km2,并且每年还在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万k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有15%—20%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区多集中于农村地区,由于生态的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限的农业资源变得更加短缺,既加剧了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化程度,也增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10,11]。

2.3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两个方面。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和技术落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1997年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排放量的16.93%和91.59%,附近的农田和农村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农业面源污染中,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近几年畜禽养殖业开始在我国大规模的发展,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t,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大量废弃物不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影响到人畜健康[12]。另外,大量的秸秆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也会加速农业环境的污染。

2.4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食品的需求

当前国际市场正在进行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为标志的“升级换代”,而我国却长期采取数量优势和低价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2年1—5月,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同比减少了23.3%,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发达国家阻碍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的主要借口,绿色壁垒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随着国内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会更加重视,因此,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13,14]。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实现我国农业国际化的目标并长久的占领国内市场。

3中国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生态农业建设虽然部分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但生态农业只是在低层次上实现了物质能量的循环,废弃物利用率较低,忽视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农产品质量,发展极不彻底,诸多弊端已经显现出来[15,16],而有机农业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在我国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已成为必然。循环型农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融为一体,注重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环型农业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可行性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有机农业的良好基础,历史上农业生产遗留下来许多优良传统和生产经验[17],其中很多思想与循环型农业的特征相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由试点村、乡、农村牧场发展到试点县,既推动了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还形成了我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18,19]。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为循环型农业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农业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20],而农业研究的重点也正转向清洁生产概念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21],这些政策对于推动循环型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极为有利。此外,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得以发挥。

4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4.1完善循环型农业的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

循环型农业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政策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管理保障体系。从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保障体系是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型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广泛,其中应重点做好农业咨询和市场调节两项服务。通过强化农民的终身教育,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广大农民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和劳动力素质得以提高,并能及时掌握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有利于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实施。

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

循环型农业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循环型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的推动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农业”技术、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领域。

4.3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型社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22],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完全可以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例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国际有机食品OCIA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循环型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4.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的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极,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