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政府作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27-03

[作者简介] 熊晓娥,南昌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谢丽华,南昌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董瑞斌,南昌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31)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它对政府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控制等职能,而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推进器,政府必须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体地位

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无一例外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利益的无限追求,普遍存在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问题。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由于“外部不经济”而引发“市场失灵”的现象,是对循环经济的严峻考验。政府是公共理性的代表,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也是解决市场运行机制缺陷的主体,所以政府理所应当地要担当起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责任。

(一)政府是循环经济的主导者。政府不仅是经济活动环境的管理者,而且是循环经济的倡导者和引导者。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引导者的责任。第一,作为自然资源的产权所有人,应调整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将资源的生态成本、使用者成本包含在资源价格中,通过资源价格的调整引导经济主体用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使用;第二,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第三,通过绿色采购,绿色消费行为,把企业、个人的生产生活引导到循环经济的轨道上来。政府发展经济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追求经济增长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原有的市场体系、市场关系、市场要素都会有所变化,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倡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政府是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主体。首先,政府是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因为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而且,政府供给也是最有效的。其次,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具有制度创新的组织者、推广者和维护者三重角色,而这些都与个人和集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政府的行为是个人和集团选择的重要参数和条件。再者,从循环经济本身的涵义和特征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创新过程,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除了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蒙受损失之外,整个社会的短期利益也可能受影响,这必然需要由政府强制执行。最后,作为循环经济核心内涵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其效益和成本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跨区域流动性和外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泡沫,消除新的结构危机,不是市场和企业能够做到的,而必须是政府作为。

(三)政府是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主体。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应当由政府与企业共同驱动,并且企业应当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主体仍是政府,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从科技投入来看,我国科技投入仍以政府为主,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占总产值的比重过低,投资多元化的体制还没形成。其次,从科技资源配置上看,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所属科研机构,企业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主体。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大学中的比率分别为 25%、45%、27%。最后,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作为我国企业中坚力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风险承担能力小,技术人才缺乏,这就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实施科技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二、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由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社会成员都能够理解并主动付诸实践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自然形成,发达国家实行循环经济无一不是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实施的,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直接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间接的习惯与意识约束,以及完备的监督、实施机制的保障。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在宣传、立法、制度、政策法规及自我行为等方面发挥关键性、导向性的重要作用。

(一)宣传教育作用。循环经济离不开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宣传教育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极为重要的手段。把循环经济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进行绿色教育。政府首先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日、节水节能周、循环社会月等活动,加强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鼓励使用绿色产品和资源节约型产品,摒弃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倡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积极开展绿色教育,把资源循环利用、节约型社会等知识编入各级普通教育教材,加大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总之,政府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源循环、节约利用活动,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全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支持,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立法保障作用。循环经济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借助于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与社会成员的行为,杜绝过度浪费而耗竭资源的短期行为,以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的急功近利行为。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要求,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缺乏基本法、综合法与专项法三个层面的整体联动,立法体系不够完备;另一方面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比较原则笼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效果评估机制。此外,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仍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源头防污控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政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当致力于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构建,要抓紧研究制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与现有的诸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综合性法律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如加紧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位一体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

(三)制度强化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制度。首先,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具有指导性和长远性,因此,把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各阶段分步实施计划,提出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编制节水、节能、节电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专项规划,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次,要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不可否认,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这个指标最大的缺陷在于,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的资源环境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不到反映,资源环境债务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也得不到反映。正是这种缺陷的存在,使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忽视了资源环境代价,造成资源极大丰富、环境容量无限的错觉,而盲目追求GDP增长,最终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资源过度使用,对环境大肆破坏,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建立、实施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充分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摒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次,要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仍过于强调GDP增长率、财政收入等硬经济指标。政绩衡量导向的偏差,导致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为达到短期内的政绩效果,大上项目、大搞开发,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比拼GDP增长率,在客观上加剧了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恶性循环,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能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新的政绩考核导向机制,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引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要通过有关经济政策、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方式进行间接地宏观指导与调控,以达到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就目前而言,政府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政策激励。有专家指出,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推出一些激励政策或补偿手段更有效。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外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都无一例外地在税收、收费、贷款以及资金补贴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予以激励。从目前来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必须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抑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行为。如运用有效的价格、收费、许可证等多种经济手段,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等激励制度。

二是产业引导。主要是要求用“3R”原则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健康生活的目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产业引导。首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其次,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变工业废料为原料的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型工业系统,是循环经济发展和实践的支柱和主体。第三,发展生态服务业。生态服务业是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清洁交通运输系统、绿色科技教育服务、绿色商业服务和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生态服务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

三是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就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必须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搭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环境,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如国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奖励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和个人,激励社会各界投入到发展循环经济中来;以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主要方向,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政策。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共享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知识与技术的交流,确保不同企业、产业间信息交流的灵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带头示范作用。适当的政府行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政府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把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地方政府的年度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将资源回收利用率纳入政府负责人的任期考核目标中,以提高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如果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势必会强有力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表率作用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来实现,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办公用品,通过采购行为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引导公众绿色消费,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政府在日常事务中要做到节水、节电、节能,用品反复使用和主动回收,始终做到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府通过示范表率作用,能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雅新.循环经济中的政府作用[J].甘肃农业,2005,(11).

[2]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J].经济纵横, 2006,(2).

[3]王德平,等.论推进循环经济的政府规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6 ,(2).

[4]白露.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5]董碧英.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 2006, (2).

[6]王华.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谁也不会为之所动。优越的环境会助长惰性;危机的形势才会调动人们的潜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短短的几年日元升值超过40%。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日本企业是巨大的挑战。结果,一批企业倒闭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反而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当然,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政府、社会都要为发展循环经济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完善循环经济中的企业角色

企业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经营目标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目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以产品数量的扩大为目标,不重视经济效益,这种增长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摒弃,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企业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企业来说是理性的选择,但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市场对企业的环保行为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这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要坚决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率,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增长,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树立新的资源利用观。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谓废弃物,从一定意义上说不过是放错了地方或者是未被认识、未被利用的资源。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等逐步变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以工业为例,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中循环,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工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或者扩而大之,某一工业的废物、余能送往其他工业,加以利用;大循环,即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这主要是指工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工业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都是以企业为主的。小循环发生在企业内部,中循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大循环在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见,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做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首要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关键的一步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输入、输出的各种物质,能源的名称、数量、化学成分、物理参数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一步完成以后,就可以研究哪些被抛弃的废物和余能有可能在本企业范围内加以回收利用,哪些本企业无法利用,但可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料重新利用。由此就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企业也能从中获利。

二、完善循环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1、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服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的扶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的促进和倡导以及优惠政策的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站资源等建立健全信息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控潜改造。

2、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在学、研、产的结合中起桥梁作用,建立起立足于市场规则之上的学、研、产相结合的机制,对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激励应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保护和利用在这种结合中取得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的挑战,它提倡清洁,生产实现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小化,节能降耗、废弃物回收、废水重复利用以及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这些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最终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这就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而目前,河南省上述领域的各类技术基本都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急需加快推进。我们应充分发挥省科研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推广资源节约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器具,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3、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必要的综合性资源管理法规和一些“循环经济法规”,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要强化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职能,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不遵守法律法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要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曝光;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对垃圾的排放进行收费,如征收污染税等,使传统的外部不经济生产方式变成内部不经济,迫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程度,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依法加强对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制度,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行为。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节能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交易制度,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

三、完善循环经济中的市场角色

1、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因为如果存在市场障碍和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封锁市场法规、政策不一致,那么,循环经济系统内各经济单元或子循环系统就不能有效沟通、交流,从而使得它们自主运动的相干性不强,同系统整体运动不和谐。因此,为保证循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形成全国通畅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尤其要形成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机制,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世界循环经济链的前提。“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行燃油税”等。《纲要》还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可见政府推进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决心。推动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什么是循环经济,认清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理念使公众全面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实施的成果、经验和意义。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营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吸引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另外,在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明确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为了应对严峻的资源约束环境,更是为了赢得发展机遇,通过典型引路,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建立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2、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能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众所周知,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企业和政府随时随地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这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政府主要通过法制和政策两种手段实施其对循环经济的调控,通过建立完备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禁止不公平的交易和法律禁止的其他市场活动。

3、市场竞争可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使企业力图用功能齐全、质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产品在竞争中确定、扩大它的市场份额,使循环经济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另外,各生产者竞争中的创新活动形成了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产品结构,使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促进社会消费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妥善处理如下三大关系:

一、增量扩张与存量调整之间的关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省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大省,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进行增量扩张,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为了逐步化解资源和环境制约,我们又必须更加注重存量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首先,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量大面广的传统工业,应利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对其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农业的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水平和质量。

其次。要推进产业组织优化。我们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老路.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组织,推进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规模经济,而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后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内在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企业、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问的废物、能量交换和循环重复利用,清洁生产,减少和杜绝废弃物的排放。

二、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责任和义务.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进,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又必须立足于市场机制才有生命力。应对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其交易的价格体系。循环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关键要看企业能否从循环经济发展中得到效益。必须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使得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生产经营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保证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价格优势。

首先,就政府来说,应通过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推进循环经济进程。

加快有关立法进程。我国和我省的循环经济立法已经起步,但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框架。为了有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综合性和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同时,充实配套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要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加重对资源和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提高排污费收取标准和违规排污处罚标准,促使企业在高昂的污染代价和清洁生产、循环再生利用增值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自觉走循环经济之路,从而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现阶段,这些政策相当缺乏,远远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1)投融资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特别是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投入体系。(2)价格政策。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变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不断拓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范围,调整环境资源收费价格.使价格正确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3)财税政策。完善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4)对循环经济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并尽量给予优惠。

此外,还要通过政府采购、出口退税等方式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其次,就企业来说,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这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在生产服务的过程中要自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变外部性为内部消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应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进行清洁生产.在企业内部进行污染物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全面回收,循环使用,特别是鼓励生产者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等。

再次,就公众来说,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部门应当予以保护和支持。要通过不断扩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实行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尊重公众的资源、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实行资源、环境决策民主化,对专项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应当在审批前,通过评估、论证、听证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资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维权机制和法律援助制度,特别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环境意识。

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

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

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