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范文精选

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范文第1篇

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青海省的必然趋势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青海省近年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尚在探索阶段,大多数以示范园区和合作社的形式出现。例如海东市互助农业示范园区、乐都区农业示范园、西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青海湟中、湟水源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都是有益的初步探索。2012年以来,互助县把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建立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成功探索出“猪-沼-菜”农牧业生态循环模式。青海省的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原生态利用上,其发展规模和发展形式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粗放性经营的方式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自然资源的利用、转化率较低。特别是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项目,盲目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利于持续发展。这造成了青海省资源急剧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物种濒危灭绝、环境污染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青海省发展循环农业的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政府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保障。先进的法律制度可全面推进多功能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构建战略机制。

二、青海省有关循环农业立法现状

中国农业法制建设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农业方面和农村经济的立法有了长足的进展。仅从立法来看,已有重大进展,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20多部主要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法律和4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以及农业部制定的340多部部门规章。我国现有的被认为与循环农业有关的法律主要有五部,即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3年1月1曰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8月29日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宏观上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为规范。这五部法律除了《节约能源法》没有专门针对循环农业的规定外,其它四部都专门涉及了了循环农业的某些内容。国家农业法律为青海省农业法律保障机制奠定了基础。。青海省关于农业立法地方法规主要有120多部,其中,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有50余部。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规有十余部,但专门针对循环农业的法规则相对缺乏,健全的循环农业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依据和保障。青海省循环农业的法律制度保证,现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法规为依托。但发展循环农业的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时应结合具体情况,体现预防污染优先、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合理处置、适当分责等原则。保证循环农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保障青海省循环农业的发展。

三、青海省发展循环农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循环农业立法相对空白,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全国而言与循环农业有关的法律有五部,其内容上具有相关性,没有专门的立法。,青海省关于农业的法规很多,但涉及循环农业的也是寥寥无几。在发展循环农业上法制支撑还不健全,,在农业执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农民意识浅薄,重视度不高,循环农业很难得到大范围落实。另一方面在生产力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循环农业的配套技术尚不全面,很难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虽然青海省涉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有120多部,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也有十多部,而循环农业的专门法规却没有,相对还是空白,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现阶段,青海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缺乏适合青海省农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难以在情况各异的地县全面推进,因此青海省在循环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积极完善。

(二)循环农业执法困难,可操作性弱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青海省农牧民居住分散,造成了管理上难度,出现执法懈怠,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青海省政府农业执法管理主体主要有五个,分别是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草原监理站、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青海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青海省农牧机械监理站。青海省这些农业执法部门相对单一,机构组织还不够完善。设置上存在重复,执法体制分散,职能相互交叉,权责不明。各执法机构协调能力薄弱,造成了青海省农业执法不及时。而对行政相对人农民的农业违法成本低,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执行法律的规定,这也造成了执法困难,执法权利不能有效行使等问题,执法的可操纵性便很难掌握。

(三)循环农业司法程序单一,权利难显循环农业的发展依附于农业的发展,全国来看,农业执法及司法保障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农业司法保障程序单一,执法部门缺少执行权。青海省农业执法部门较少,在权利赋予方面不够彻底,缺少强制执行权。例如《青海省农业环境保护办法》第1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用地、养殖水域、灌溉水渠、农产品受到污染和农业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37条“非法捕捞青海湖裸鲤等水生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捕捞工具、捕捞物和违法所得,处以捕捞物价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类似的规定中,执法主体不明确,极容易造成执法混乱以及受管辖主体不明等问题。

四、推进青海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

1.修改农业法,完善循环农业立法体系

(1)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虽然经过修订并完善,但新修订的农业法涉及发展循环型农业内容只有在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中有所体现,对循环农业的重视度不够。介于此,建议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对循环农业的概念予以明确,针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保护,激励,责任,义务,推广,等应该做出详细的规定,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针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促进青海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保护草地资源,确保三江源的生态安全;重视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治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农业循环种群结构合理,农业清洁生产等薄弱环节的立法。加快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健全对土壤污染、流域污染的防治、环境安全事件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立法.并严格执法,积极守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落实循环经济的立法,巩固农业循环经济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于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共七章五十八条,随着循环经济法的颁布,循环农业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难以实施,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应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调整,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实践,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落实循环经济立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巩固农业循环经济思想,明确权利义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尽快制定我国的《循环农业促进法》循环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为了科学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积极鼓励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使用,禁止浪费和低效使用农业资源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支持循环农业理论和技术的研发;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制定建议包含一下内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清洁生产的操作规范、循环农业的标准认证与科技研发、资源配置与能源利用技术、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循环农业发展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等,在立法程序上,可先在某一地方探索循环农业地方立法.及时总结地方立法经验教训。

(4)完善循环农业立法体系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更是多部法律的立法基础,以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政策体系,为推动青海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执法机构,保障执法权利

(1)完善农业执法机构建设完善青海省农业执法机构的建设,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执法机构,由上而下各负其责,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办案水准。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设,转变执法职能,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主动守法。相应的提高违法成本,文明执法有效执法,为发展青海省循环农业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应该制定综合性循环农业管理体制法,科学划分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权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构和咨询机构,设置区域性和流域性执法机构并实行垂直监管。青海省政府应对循环农业进行整体规划,同时健全司法保障。立足于青海省基本农业情形,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保障体系,依法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青海省政府应一方面建立健全循环农业的管理机构,形成自上而下地指导和监管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信息咨询,培训和检验、认证等机构,形成有效的服务、监控体系。青海省政府应该把发展循环农业的内容列入长期发展规划,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西宁市将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带动农牧户增收”三大产业体系,构建了“绿色种植—规模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有机肥料综合利用”为内容的“四级循环”产业链,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出台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为确保青海省循环农业的有效发展,应该结合国家相关农业优惠政策,根据青海省省情制定有利于本省发展的地方性财政政策,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注重推广,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在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上,还应该提供财政政策等方面支持。让农民在生产中有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掌握,在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补偿政策,激励生产者积极作业。在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形成规模化生产,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予以奖励。

3.进行整体规划,健全司法救济途径

循环农业范文第2篇

1.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农民的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

2.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少,发展规模小,在农业中的比重不大,未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3.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有足够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二、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达成共识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农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深入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2.科技先行,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沼气利用、秸秆气化及发电、稻草还田机具、测土配方施肥等都需要有科技的投入,需要动员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研究循环农业应用技术,技术上的可行性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以促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3.加强土壤、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耕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求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取得平衡,勿使土地负担过重,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又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块土地,使其发挥较大的效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耕地的浪费。

4.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设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逐步掌握对农产品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开展循环农业技术交流、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循环农业范文第3篇

“粮—畜—沼—果”模式的原理

延安地区的农民通过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将玉米及其茎秆用于养殖生猪,猪粪尿经过处理可作为沼气池填料,而沼气池可提供沼气、沼渣和沼液。其中,沼气用于延安农村居民生活做饭、供暖的能源,沼渣可作为种植玉米、苹果所需的有机肥,沼液则既可用于培植农作物,又可用作猪饲料添加剂[5]。通过有机食料不仅可以使猪提前出栏,而且养殖的猪肉质质量高。这样以来,农民把沼渣、沼液用于玉米种植和苹果种植,既节约了化肥、农药,减少了种植的成本,而且种植出的苹果绿色无公害,对环境无污染,从而达到循环利用延安农业资源的目的[5]。

“粮—畜—沼—果”模式的意义

该模式将粮食等农作物种植、养猪等养殖业以及苹果等水果种植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沼气发展这一纽带,充分发挥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循环作用,既节省了延安地区的农业资源,减少了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的成本,又保护了延安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安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禽—沼—菜—林”模式

“禽—沼—菜—林”模式的原理

延安的农民饲养家禽的主要是蛋鸡,牲畜主要是羊,它们的粪便经过处理,可作为沼气池填料,沼气池又提供沼渣、沼液,而沼渣、沼液可为延安地区大棚菜种植、林业提供肥料,而落下来的废弃的蔬菜、落叶等又将作为饲料提供给家禽、牲畜,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循环链。

“禽—沼—菜—林”模式的意义

该模式有效利用沼渣、沼液为大棚菜、林业提供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这不但使种植的蔬菜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而且减少了农业污染,降低了大棚菜种植的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样沼渣沼液成为肥料,废弃蔬菜、落叶为家禽饲料,将畜牧业、蔬菜种植业和生态林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延安地区资源的合理和循环利用,为延安的大棚菜、林业的增产和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原理

该模式以延安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延安红色旅游休闲为契机,建立形式多样的农家乐,并利用延安的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红色旅游开发,从而形成集生产农产品、销售农家饭、观赏农业生态、享受自然风光、感受红色文化和接受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的农业生态旅游学习园区,即建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延安生态旅游农家乐。具体来讲,就是延安要借助本地区红色旅游的优势,打造爱国主题,形成全国爱国教育基地,再融合延安地区的当地特产水果、特色小吃以及延安的民间风俗资源于一体,发展延安的生态旅游农业。

“农业生态旅游”模式的意义

循环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环境保护;传统农业

在我国产业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我国农业耕种面积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印度。[1]但是我国人均可耕种面积却在世界第120名以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较多,其次就是我国农业的可循环度不高。可循环农业是指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将农业打造成高效率、低消耗、排放低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并在2014年年末中央在此提及农业要围绕生态循环、节约资源、高效产粮、产品安全等要素发展,更加明确了农业发展的道路要向着生态循环农业的方向前进。循环农业模式的提出在保护我国农业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科学合理化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领域上加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因素,让农业资源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农产品增收的目的。[2]利用农物耕种多样化和循环再生等技术原理,有效利用农业耕地资源,同时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进行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质量、农业环境生态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形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循环农业可以向外界不断地传输技术,形成经济循环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意义

2.1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全球发展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即将失去平衡、资源枯竭危机和粮食出现危机等问题,由此可见,循环农业已经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下文将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为什么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是目前全球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3]我国目前水资源极度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循环农业已经成为根治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的用水量占全国的总水量将近70%,是非常庞大的比重,而对于农业发展用水量的70%中,由于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都需要很多的灌溉水资源,所以农业灌溉用水就占了90%,出现地区性土地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等问题。比如2019年安徽省特大干旱灾害,相关气象数据表明,安徽省当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只有83.9mm,常年处于干旱状态。[4]主要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是人工降雨,可人工降雨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和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江南、华南地区的洪涝灾害,从6月6日至13日16时,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广东等多个地区出现强降雨现象,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和房屋的损坏,导致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导致农业产量损失达700亿千克左右。在我国缺水严重的部分地区,地方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一点也不高,甚至出现了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浪费量高达80%左右。并且我国各地的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专业水资源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普遍,有50%左右的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水污染,[5]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同时大量的耕地也被污染,导致农业经济的损失十分惨重,农业的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农业中滥用多种消灭病虫的有害药物,在这些药物中高毒性化学成分占据70%左右,[6]使得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农作物化肥的使用不合理,让农产品的营养流失或者过剩,使得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再加上人工操作的不合理,就导致了农业环境被破坏,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必经途径。由此可见循环农业的有效实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资源再利用,用其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等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成本。[7]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将循环农业充分运用到农业产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在我国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最核心的重点就是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农药、水、化肥等都要节约使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施肥技术的宣传,传播农药安全的使用方法。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是不可分离的,但是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差异都十分明显,所以在实施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优化循环农业。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避免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影响;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来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充分地利用耕地资源,确认农作物的种植原理,使得土地和农作物共同生存;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设立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发展道路更加平稳;充分顾及当地产业特点和定位,进行多角度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

3.1提高宣传力度

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应该先在当地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通过优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耕种技术进行有效指导,向人们宣传循环农业的再利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让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群众心中。以后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鼓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改革发展,也鼓励基层农业生产者使用循环农业技术,让农业生产者的种植更加科学化。针对宣传方面,对废弃农作物再利用、清洁生产产业、消除污染物等内容进行着重宣传,以此为亮点可以和农业产业互相合作,开展对循环农业的大力宣传和测试,扩大循环农业的宣传效应。3.2建立完善全面的技术体系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业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保护耕地土壤的保护性耕耘技术;通过可控制管道进行供水的滴灌技术等。[8]为了确保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水分需求,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研发和创新,并将研发成功的技术大范围地运用到循环农业中去,将技术指导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质量。

3.3加强绿色生产的建设

绿色生产是循环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环节,农业产业科研部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农业绿色生产研究基地、建设农业清理能源的生产、废弃农作物循环利用、加大循环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的,重点探究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能源消耗等绿色循环生产的问题,让循环农业绿色生产更加科学有效。

3.4创新发展模式

有很多部分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在实施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和重置。例如立体种植和兼做套种技术的研发和实施就是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究研发过程中,不断改进并最终得到成功的技能产品,这两种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农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问题研究,在农业产业运营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市场和政策方面的信息不断变化,使得生产也在日常农业产品运营中去收集、整理、归纳、汇总、分析、保存这些相关信息,让农业产业运营过程对后期的变化能有所准备,这样能有效强化农业产业运营的预测性,避免因为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4结论

循环农业范文第5篇

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领域上加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因素,让农业资源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农产品增收的目的。[2]利用农物耕种多样化和循环再生等技术原理,有效利用农业耕地资源,同时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进行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质量、农业环境生态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形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循环农业可以向外界不断地传输技术,形成经济循环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意义

2.1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全球发展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即将失去平衡、资源枯竭危机和粮食出现危机等问题,由此可见,循环农业已经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下文将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为什么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是目前全球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3]我国目前水资源极度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循环农业已经成为根治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的用水量占全国的总水量将近70%,是非常庞大的比重,而对于农业发展用水量的70%中,由于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都需要很多的灌溉水资源,所以农业灌溉用水就占了90%,出现地区性土地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等问题。比如2019年安徽省特大干旱灾害,相关气象数据表明,安徽省当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只有83.9mm,常年处于干旱状态。[4]主要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是人工降雨,可人工降雨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和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江南、华南地区的洪涝灾害,从6月6日至13日16时,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广东等多个地区出现强降雨现象,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和房屋的损坏,导致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导致农业产量损失达700亿千克左右。在我国缺水严重的部分地区,地方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一点也不高,甚至出现了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浪费量高达80%左右。并且我国各地的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专业水资源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普遍,有50%左右的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水污染,[5]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同时大量的耕地也被污染,导致农业经济的损失十分惨重,农业的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农业中滥用多种消灭病虫的有害药物,在这些药物中高毒性化学成分占据70%左右,[6]使得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农作物化肥的使用不合理,让农产品的营养流失或者过剩,使得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再加上人工操作的不合理,就导致了农业环境被破坏,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必经途径。由此可见循环农业的有效实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资源再利用,用其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等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成本。[7]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将循环农业充分运用到农业产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在我国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最核心的重点就是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农药、水、化肥等都要节约使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施肥技术的宣传,传播农药安全的使用方法。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是不可分离的,但是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差异都十分明显,所以在实施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优化循环农业。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避免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影响;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来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充分地利用耕地资源,确认农作物的种植原理,使得土地和农作物共同生存;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设立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发展道路更加平稳;充分顾及当地产业特点和定位,进行多角度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

3.1提高宣传力度

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应该先在当地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通过优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耕种技术进行有效指导,向人们宣传循环农业的再利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让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群众心中。以后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鼓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改革发展,也鼓励基层农业生产者使用循环农业技术,让农业生产者的种植更加科学化。针对宣传方面,对废弃农作物再利用、清洁生产产业、消除污染物等内容进行着重宣传,以此为亮点可以和农业产业互相合作,开展对循环农业的大力宣传和测试,扩大循环农业的宣传效应。

3.2建立完善全面的技术体系

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业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保护耕地土壤的保护性耕耘技术;通过可控制管道进行供水的滴灌技术等。[8]为了确保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水分需求,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研发和创新,并将研发成功的技术大范围地运用到循环农业中去,将技术指导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质量。

3.3加强绿色生产的建设

绿色生产是循环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环节,农业产业科研部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农业绿色生产研究基地、建设农业清理能源的生产、废弃农作物循环利用、加大循环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的,重点探究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能源消耗等绿色循环生产的问题,让循环农业绿色生产更加科学有效。

3.4创新发展模式

有很多部分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在实施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和重置。例如立体种植和兼做套种技术的研发和实施就是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究研发过程中,不断改进并最终得到成功的技能产品,这两种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农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问题研究,在农业产业运营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市场和政策方面的信息不断变化,使得生产也在日常农业产品运营中去收集、整理、归纳、汇总、分析、保存这些相关信息,让农业产业运营过程对后期的变化能有所准备,这样能有效强化农业产业运营的预测性,避免因为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