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关于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探讨

关于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探讨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正在经历由粗放式、草莽式建设转变到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的转型期,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理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开来。而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迅速发展更是加快了绿色建筑理念的传播,从而加强了建设单位对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视程度。然而,我国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只是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探究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如何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我们所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节能减排。

关键词: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策略

引言

建筑节能监测系统不仅是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而且也是出于应对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全球性危机的考虑。我国建筑行业一直欣欣向荣,然而由于粗放式发展,导致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面比较欠缺。如今,伴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盛行,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萌芽发展,进而推动了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与取得的成效。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在生活中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因素比较大,导致节能监测结果误差比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完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功能和实际应用。

1建立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所面临的能源压力和环保压力前所未有。而且我国建筑能耗问题较为严重,而且建筑能耗量也逐年激增,这使得我国能源资源进一步短缺。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地位尤为关键,它全方位地监测建筑物在水电、燃气等各种类型的能源资源消耗量,为建筑节能提供一份全面的数据分析报告。因此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完善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这可以使国家对建筑能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评价,从而更好地对建筑能耗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科学管控。此外,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还可以使建筑长期节能化、绿色化运转,减少耗能费用,提高经济效益[1]。而且,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还可以使业主清楚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耗量及占比,从而人为地对建筑能源的利用进行调控及优化。

2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应用时面临的问题

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海量的建筑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其基本的工作流程包括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运算数据、上报数据、web服务等。然而,由于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生事物,尚未成熟,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的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参差不齐。差的施工单位在建设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时,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操作不规范的不良现象,建设出来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质量差,出现问题频繁,经常需要维修。更为关键的是,建筑行业内的技术规范及相关条款,未能与时俱进,缺乏有关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规范和规定条款,导致不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安装并不规范。其次,在安装结束后,业主单位缺乏对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定期维护。很大一部分的业主单位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维护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日常运转,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差,不能很好地监测数据。此外,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权限开放性比较强,数据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存在着瞒报、漏报、故意篡改、故意泄露能耗数据等诸多风险。最后,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目前只是在一小部分范围内试行,其应用范围就现状而言比较狭小,尚未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大部分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都并没有安装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3完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策略

3.1完善建筑节能监测体系

严重的能耗问题带来了持续性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必须要建立专人监管、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并且成立负责管控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数据的政府单位。比如说以市级为单位,在有关城市建设的市直级别政府机关中专门成立建筑节能信息中心部门,该部门专职从事全市范围内的建筑节能监测体系的管控。再以市级建筑节能信息中心为核心,辐射到其下管辖的各个城区以及县城、乡镇。然后建筑节能信心中心对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所上报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剔除异常数据以及误差较大的数据,然后对剩下的数据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提炼分析,在此基础上每月出具简单分析报告,每年出具全面的年度分析报告,从而既可以为企业及公民提供建筑能耗报告,又可以为市直、县级的住建局、环保局以及能源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而且,还可以将建筑节能系统监测的维护列入建筑节能信息中心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对建筑节能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根据市场正常价格来确定建筑节能系统定期维护的费用。而这个维护费用,应该由业主单位以及使用该建筑物的企业及公民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且规定其每月必须缴纳维护费用,避免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无人维护的情况。

3.2出台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规范及法规,实施标准化管理

(1)政府机关应该统一核定施工单位在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建设方面的施工资质,对资质达标的施工单位登记备案,对资质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列入黑名单,禁止其从事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方面的施工。并且若存在违法施工的现象,也要对接城管部门,及时对其处罚、拆除,形成威慑力。而且,政府还应该出台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技术规范及条款,避免施工单位乱建、违建,从而提高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质量。

(2)政府机关还应出台完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方面的技术

规范及法律细则,以法律来规范有关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领域。比如说,将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列入建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标准之一,要求每一个中型以上的建筑工程,必须配备相应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设施,而且其监测系统必须满足新出台的技术规范及法规,体现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再比如说,政府机关设立建筑能耗分级标准,规定建筑能耗的不同等级所对应的惩罚措施,当建筑能耗超过不同的等级时,相关的企业、组织及公民需要缴纳不同比例的能源消耗费,从而强制企业、组织及公民必须遵循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此外,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能耗数据只允许企业、组织及公民实时察看,禁止其修改。避免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能耗数据被人篡改、编造。而且,政府机关应该在每年年底对建筑能耗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对整个市内的能耗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负担是否较之上年加重,并且罗列出能耗占比高的建筑业主名单。政府应向能耗占比全市前一百的建筑业主逐一发送能耗报告,向其提供具体节能减排的措施,提醒其减少能源消耗[3]。

(3)执行节能水平较高的建筑设计标准,建设低能耗建筑

我国建筑能耗水平占据了全社会能耗的1/3,然而我国的建筑设计标准仍然采用二十年前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节能水平比较低的规范。无论是从建筑物所采用的水暖电结构,还是从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都很少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考虑到建筑的节能水平,不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设计建筑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国建筑中,绝大多数都是高能耗建筑,考虑到节能减排的建筑工程少之又少。对此,必须要出台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减排水平,确保建设低能耗建筑。为了使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建筑工程中落实到位,除了要加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违规成本,加大罚款力度。

3.3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推广建筑节能监测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及县级、乡镇的地区,建筑能耗问题也相当严重,理应引起重视,引入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然而这些地区,因为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不够先进,同一二线城市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可以采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的顺序,由一二线城市试点成功后,再将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到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及县级、乡镇地区。比如说,推广建筑节能监测系统首先要以省级为单位,先在省会城市进行全市范围内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的试点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对接各个企业、高校、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进行全市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安装与运行工程[4]。而在省会城市试运行两三年过程中,组织技术专家来对建筑节能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更新、维护,从而完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在省会城市成功大面积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监测系统以后,再由省会城市推广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市,由地级市选派人员去省会城市学习先进的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经验,从而带动地级市跟进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大面积建设、运行、管理。

3.4提供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增强企业、组织及公民的环保意识

建筑节能信息中心每月根据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数据来出具月度建筑总体能耗分析报告,将报告伴随电费的缴纳单据一起给予企业、组织及公民,让其能掌握本月总体能耗情况,清楚知道能耗占比高的项目,从而使其更有计划地使用能源,避免水、电、燃气、暖气等能源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给环境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结语

能源危机已经是世界性问题,节约能源也为全世界所关注。发达国家早已对绿色节能建筑进行更深程度的建设、发展,在绿色节能监测系统的开发、研发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之相比,我国的房屋建筑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看,都前所未有,然而节能建筑占比却不足既有建筑的5%。绿色节能建筑监测也只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尚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而且技术层面、管理层面都有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将探讨建筑节能监测系统的必要性,其应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更好的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名星.医院建筑节能监管系统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9.

[2]李辉,李硕,陈一全.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项目运行管理技术探讨与实现[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9(04):30-33.

[3]蒋义新.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在建筑节能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8,4(15):16-17.

[4]冯剑梅.基于节能化管理的办公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改造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8):157-160.

作者: 高红兵  单位:云南省节能监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