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推进作用

信息技术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推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1.师生缺乏交流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知识对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的“群言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集中讨论。但现实的课堂却是:屏幕上多媒体课件在单调地播放,讲台上教师在津津有味地讲解,讲台下学生在昏昏欲睡地观看,课堂教学还是像传统教学一样呈现呆板、单一的教学、交流模式,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为了保证投影效果,教室的光线很暗,这也阻碍了师生间除言语之外的其他交流。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游戏上,把课堂当做休息室,上课时间呼呼大睡,下课后精神抖搂玩游戏,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亟待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各不相同,各个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整合的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科特点;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而这些无疑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作为后盾。虽然目前高校教师大都学历较高,但大多数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因此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经常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不知道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为我所用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媒体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等等。导致课堂成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展览馆,学生对这些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但最终的课程学习效果却并没有什么变化,为此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1.分级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参加培训”,由此可见培训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实行“千人一面”的信息技术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多还只停留在相关软件的使用上。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软件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之前已经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甚却收获甚小,因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为了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主要是强调操作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基础内容。培训结束进行考试,以检查是否达到最低要求水平,并把取得的考试合格证作为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一个必要条件。中级主要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讲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高级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科,讲授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通过分级培训,一方面每个教师可以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当参加完所有三个级别的培训后,教师不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还是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并能学以致用,教师尝到培训的甜头,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自觉参加培训,高校的教学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2.教师改变指导策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与相互配合。研究性教学既需要教师研究性的教,也需要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讨论学习,也可以与网上有共同学习主题的人及相关的专家取得联系,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帮助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实效性也无法保证,因此学生更希望得到身边的教师的指导。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任教师不用坐班,上完课就走人,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大多数主要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请教,显然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指导策略,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1)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他们并不具备对这些资源的筛选、组织能力,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学生遨游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引航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批判地阅读、评价。

(2)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不拘一格,譬如针对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并讨论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加强个别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研究小组碰到的问题迥异,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平台实现。总之,要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深厚。

3.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相对固定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虽然平时成绩会占到最后成绩的20%~30%的比例,但最后成绩主要还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的总评成绩。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有两个特征: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高校应该允许研究性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学场所可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是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可以是弹性的,不必局限于一节课45分钟;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订购的教材,还可以是网上查阅的电子文献等;教学形式除了教师授课之外,还可以确定一个学习主题,由学生就这个主题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听学术讲座等;期末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而这个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讨论调研表现、完成作业质量等给出,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再是结果。总之,对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应当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乏味的教材、刻板的组织形式、单一的考试方式,而应该给予师生一定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高校研究性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共同受益的过程,最终可达到三方共赢。

作者:何静单位: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