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思考(3篇)

中学语文教学思考(3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实践性是其根本属性。然而,传统语文课程教学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局限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交际性、生活性、文学性和文化性,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为干瘪的训练道具,我国语文界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匆匆。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可见,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渠道和方式,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化、社会化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主要有:

1语文阅读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是随时展不断扩大的。因此,必须让学生转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转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

2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单一,渠道单一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多形式、多渠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事实上,我们当代也涌现出多少语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像魏书生,钱梦龙,余漪、刘国正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树的名家。我们要避开固步自封,虚心的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3阅读教学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文本阅读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力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尤其多媒体的应用,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信息手段绝对化、形式化,甚至让它取代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将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负效应。现代信息技术有容量大、更新快、使用便捷的特点,也有思维短暂、形象思维多余抽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应该将文本阅读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既提升阅读的“质”,又增加阅读的“量”。刘国正告诫:“阅读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就是具有文化素养的一个标志。历代大家留下的名篇,是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学生对此毫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不能不算是很大的缺憾。”“阅读量要多一些,但受到课时的限制,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要开展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课外阅读的内容要杂一些,可以读选本也可以读整部头的书,可以读文史,也可以读科技。课外阅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指定、跟课内阅读相配合的;另一类是由学生自由选读、不要求跟课内配合的。”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将语文阅读课教学定位“四式”: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教读,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推动知识的迁移;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语文是重视发现与创新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发现与创新不同与理科的发现与创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与创新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的心理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发现与创新,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是其首要方式。学生独特的个性潜能。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是语文教学中“发现和创新”的重要方面,寻求展现学生独特个性潜能的方式和实践成为语文教学中“发现和创新”的重中之重。.正因为语文是需要积累、品读、发现与创新的,而大一统的教材很难顾及到某一区域的学生的认知局限,所以语文要回归生活,通过编辑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校本课程弥补这一不足。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重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宗心。通过校本课程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塑造自己,陶冶情操,积淀情感,滋养心田。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

作者:吴江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达斡尔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管理动态生成思考

一、有效预防比善于解决更为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管理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与解决,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预在事先,有效预防,英国著名的教育家麦克•马兰在其名著《中学课堂管理》的要点中,特别强调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他一针见血地提出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管理课堂。就管理而言,自身又带有一定的“控制”色彩,而“控制”对于追求自由的生命本身而言,又不是贬义的联想。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成功驾驭课堂的语文教师,“控制”是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其中包括教师的自我控制)。为此,我们必须消解教师对学生权利结构的“控制”。培养并发展基于责任与关怀、平等与对活而非对抗性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自觉自律,促进课堂思维对话的控制,并由此走向自然,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从而建立起安全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

二、巧借时机,借“古”用“今”

课堂管理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课堂偶发事件的出现会令人始料未及,手忙脚乱,对此类事件的解决需要我们巧用时机,既不能草率而行,又不能粗暴相加。曾记得那是新学期初三的一节语文课,一位坐在后排的男生一上课就把一本《三国演义》摊在课桌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见此,笔者不动身色地来到他的身边,将这本《三国演义》拿到讲台上,并笑咪咪地面向全班同学说:“诸葛亮七擒七纵,让孟获心服口服,归顺蜀汉政权,今天我要十擒十纵,请同学们作证。”这之后那个男生上课时仍不时拿出《三国演义》偷看,但每次都被笔者发现,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经过十擒十纵,那个男生上课时再也不在课堂上偷看课外书了。事隔多年,这段经历笔者仍记忆犹新。笔者时时在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彰显生命策略的课堂管理?笔者也时刻在拷问自己的灵魂,自己在课堂管理中是否平等看待每个学生?是否做到了课堂管理的优质、安全、合谐和高效?穷则变,变则通。我们应在不停的反思中提升课堂管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课堂教学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而要更好、更有效地实现课堂高效管理,需要我们平时更多、更广地储备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面对学生的“发难”,要能够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教学引到正确的轨道上。记得那是初一的一节语文晚自习课,本打算辅导作业的笔者被学生兴致盎然的情趣搞得有点惊魂未定,原来是早上上完课后让学生预习积累运用对联知识下去收集一些对联,现在,他们开始向笔者“发难”了。首先是语文课代表不知从何处觅得“上海自来水自上海”的上联,让笔者对下联。笔者不假思索对出:“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接着学习委员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张属楚”,还没等他说完,笔者接口道:“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平时,语文课上,一言不发的张亮这次也竟然开口说出“母鸡孵蛋蛋生鸡蛋破鸡出”。很明显,这个上联,带有挑畔和试探性。笔者一时犯难了,在教室来回踱了三四圈,目光无意停留在教室中的盆景“槐抱小槐”上,稍加斟酌后便对出“老树生根根怀芽芽生根”。虽说不够工整,可也解了困窘,也镇住了全班学生。看到全班同学惊叹不已的表情,笔者不失时机讲解了对联的相关知识及其特点,然后让同学们作对联练习。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实践证明,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也能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对联。

四、谦恭平和,自始而终

课堂教学管理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积累,更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此,需要我们能够谦恭平和,自始至终上好每一节课,切忌喜努无常、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所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假如有一天你忽略了自己不端的行为,而第二天又对一些人所犯的错误却暴跳如雷,甚至用粗野的方式惩罚,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失去我们在学生心中的敬畏,学生不再尊重我们,学生是有权利希望自己的老师的行为在每个学生中保持一致的。喜努无常是不可取的,一旦我们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就很难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很难让他们对我们满意。

五、结语

总之,不论从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定,还是从教学效益的提高来审视我们的课堂管理,都需要我们加强课堂管理,努力创新,从而提升课堂管理的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作者:齐存行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一、阅读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

笔者经常到一线课堂听课,总的体会是教师参照教参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没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从作家、写作背景、注音解释到感情内容、品味语言等一律代劳。即使讲过的知识还不放心,唯恐哪个句式学生不会仿写,哪个名句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哪个成语用法辨析不清楚……讲完课内讲课外,讲完课本讲试卷,讲完试卷讲作业。语文教学理论强调“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解读表现为一种直觉,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应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态度。而这种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的阅读教学方式,若教师讲得生动一点,学生还爱听;若讲得味同嚼蜡,学生就睡大觉。学生疏于思考、懒于思考,根本谈不上解读文本、享受语文课,更谈不上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和社会了。这也是一些学生轻慢语文课甚至厌恶语文课的原因。不少学生在语文考试或练习中,只要碰上语文阅读题就头痛,有学生说宁愿做100个数学题,也不愿做1个语文阅读题,足见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畏难心理。

二、阅读教学脱离了文本

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作为载体的,所以不能脱离文本。文本虽具有开放性,但它又不是无限制、无休止的开放。在多重对话中,文本是一根纽带,它维系着参与对话的其他因素,阅读教学对话的多个维度中,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基础,而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也不能置文本而不顾。然而,有的教师为体现课改精神,将对话设计为一种脱离文本的游戏,不深入阅读文本,为拓展课文而大量补充课外的东西,仅仅为讨论而讨论,不管对教学有无作用;为活跃气氛而偏重学生表演,哗众取宠,如高中语文教科书有曹禺的《雷雨》,教科书上有“请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大部分教师也是按照这个方法教的,也就是说,这是“合法的表演”“必要的表演”。可是课堂效果如何呢?笔者听过多次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演周朴园的学生一开口,全班大乐,而“鲁侍萍”稍稍带点感情,立刻哄堂大笑。经典台词的魅力没能表现出来,“戏味儿”也没有了,热闹一场,最后只剩下“好玩”。多媒体本应只是辅助设备,现在成了表演的装备,这种表演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与文本有多少联系,教学目的是什么,都让人不明所以,课堂俨然成了沙龙和游戏场。

三、阅读教学成了“串问串讲”

有的阅读教学课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倾向。有些教师备课把学生的答案都写在教案上,那不是预设,那是编剧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肯定了提问的重要性。但教师也不能提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不经过思考就可回答的判断性问题,那是“问得笨”。有的课堂上老师居然提了几十个这样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唯一的。老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是按照教参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这些问题把文章“肢解”了,文章的整体美也丧失了。学生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无暇根据自己的情感、个性去倾听文本,更谈不上有理解、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课堂,目标不明,效率必然是低下的。有的课堂上设置的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笔者曾听《树林和草原》一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提这样的问题:“请仔细品味‘太阳就要落下去……’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其实以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10分钟、15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举手,以致这节课气氛近乎沉闷。中学语文教学中,占语文课时最多的是阅读课,所以阅读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了阻碍语文阅读教学高效的桎梏。如何让阅读教学真正摆脱低效费时的状况,有待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

作者:潘道慧 单位:湖南省安乡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