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践中的语文研究

实践中的语文研究

一、创设实践情境,挖掘教材的语文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课堂最主要的学习资源。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只有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一)立足课本,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我们常说,不能单纯地“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我们有不少老师,时间长了,容易对教材产生审美疲劳,其实,这会影响我们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发掘及利用。阅读是学习语文之母、语文之根,也是写作学习之根。让读与写结合起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读书笔记。我们还要善于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元素,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仿写、改写、扩写、续写,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与同伴对话,诗词意境重现、情景重现等。在寻找确定读写结合点时,我们提倡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同一单元的文章要比较阅读,不同年级的文章也应该比较阅读,常读就常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意、新的教学设计。

(二)联想、想象,挖掘实践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想、想象是很重要的思维训练。借助于联想、想象,可以争辩讨论,可以推理分析,可以重新设计故事的结局,等等。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真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你是否听说过生活中类似的冷血故事?假如于勒回来后,会再次拖累大家吗?如果你到了那条游船上,你会怎样跟于勒交谈呢?你愿意尊敬这个曾经的浪荡子而现在不怕辛劳自食其力的人吗?如此,学生将会从我们的课堂中跳出而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突出综合,把握学科的交叉点

“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有很多人对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起义持批判态度,查阅资料,说说为什么;如果要把金田起义这幅浮雕换掉,这个时生的什么事件值得我们缅怀呢?如果让你来设计,浮雕上会设计怎样的画面?初中教材中有多篇杜甫的作品,每次都讲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干脆去查查从公元712~770年,大唐到底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杜甫的哪些诗,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子?这样的交叉点很多,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完全应该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二、走进生活课堂,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立足课堂教学资源,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每年春天,我们都组织“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观察、欣赏、体味,摄影、绘画、写作、交流。每年秋季开学,我们都组织新生开展“我们自己制订班规班约”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我们组织“救救长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面对着长江边一个又一个化工厂、一个个伸进长江的排污口,痛苦、愤怒、忧伤、深思,他们猛然发现,自己虽然住在长江边,却随时可能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他们认真撰写调查报告,连同自己拍摄的照片、提出的建议寄给了市环保局,掀起了一场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的环保风暴。“羌溪河的水质调查”,我们要求老师组织学生走访了解“羌溪河曾经的美丽”,现场拍摄羌溪河的各种污染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借助实验分析羌溪河的污染物,从而对羌溪河的整治提出建议。我们还设计了“知荣辱,讲公德,拍客在行动”的活动方案。学生带着相机走上街头,拍摄各种讲公德或者违反公德的镜头,学习利用现代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自身的责任。我们还策划了“家乡的银杏树”“亲近古诗词,拥抱大自然”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等活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既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思维的摇篮。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形成他们的语文能力。

作者:王鹏程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