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教学

一、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展开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小说的思路: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初步感悟了小说的主旨。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间出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进入忘我的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到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心声》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李京京,在上完示范课后想对老师说什么?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李京京?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山”和“海”指什么?为什么山铁青着脸?怎样理解“信念凝成的海”?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明确了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关键句的含义,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我们还可以赋予那些事物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奉献的人生;月光象征光明;手绢象征友谊……”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阅读的创新。

四、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五、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六、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在课堂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应指定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方法,获得了那些启示,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说说今后读类似文段应该怎么读。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感悟能力。期间,无论学生总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教师在巧妙纠错的同时鼓励他敢于总结的勇气。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课堂阅读教学应在阅读目标指引下,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阅读习惯,达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作者:杜玲单位:陕西省米脂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