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间文学教学中本土文化意识探析

民间文学教学中本土文化意识探析

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当前,民间文学也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以民间文学教学为媒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断对民族文化和思想进行侵蚀和同化,这对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都是不利的。因此,在这样的形势和局面下,必须要加强民间文学教学的本土文化意识,更好地挖掘民间文学的人文和思政功能,凸显民间文学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不断加强民间文学教学改革,提升民间文学教学质量,这也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之一。就如何加强民间文学教学中的本体文化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是以民间文学作品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国传统民间文学是零散的、原生态的,传承和发展的形式也比较传统和古老,在传播过程中,更多地借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等文学方式来进行传播。这些传播方式,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容易流传和保留,但是将民间文学引入高校教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难度。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学的理论不系统,作品不完整、地域性太强等特点,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民间文学教学。就目前的民间文学教学体系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理论体系、传承史、研究动态、作品鉴赏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这种教学体系总体来讲是研究性和理论性很强,但是对于高校在校生来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就湘西南文化来讲,可能对本地域的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可是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在当前,人们普遍热衷于快餐文化和新媒体文化,民间文学这种原始状态和传播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民间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加强本土文化意识,必须要以民间文学作品为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选取民间文学中那种趣味性强、易于接受的,类似神话传说、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等作品,比如:湘西南比较有名的“武陵井”的传说,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武陵井的传说,在湘西南民间流传很广,据说武陵井位于湘西南武冈古城,原本只是一口长方形的水井,但是井水十分清冽可口,清澈见底,水量丰沛,四季不竭。相传,忽然有一天,一名当地的农民晨起挑水时忽然发现,井里面流出许多漂亮的桃花,这让农民大为惊奇。因为,井的周围并没有一棵桃树,于是他联想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就坚信这口井与桃花源是相通的。后来,人们又在井的四周种植桃树,如画的景色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观赏,武陵井的传说也就这样流传开来。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游览武冈时,特意到武陵井实地查看,并亲自赋诗一首:“红绽天桃缀小春,清深甘井艳浮新:东风阅尽娇花面,不见渔人更问津。”这也使武陵井的传说更加神乎其神,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民间文学教学不可多得的素材,必须要不断加强收集整理力度,并通过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间文学中的本土文化意识,提高民间文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要立足当地民风风俗,促进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知识相结合

当前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于湘西南文化的研究和回顾,割裂了文化产生的根源、土壤和社会民族因素,使教学总是在理论层面徘徊,无法深入系统的解析民间文学。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加强民间文学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意识,必须将民间文学教学与当地的人文风情、民族特点、自然资源等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与当地的民族特点紧密结合,尤其湘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充满神秘色彩,通过当地的民族风俗解析,来进一步分析民间文学产生的根源和文化基因,更有助于学生们深刻领会民间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民间文学背后精神元素和文化含义。比如,湘西南文化中的踩门风俗,就很有地域性特征。湘西南的当地农民在修建房屋之后,要在大门安装开始之即,举行踩门仪式。踩门仪式开始之初,先将大门关闭,主人呆在屋内不动,屋外选一名长者来踩门。长者手执红枣等物品。听到屋外踩门人的声音后,主人主动将门打开,恭敬地将其迎进屋内。长者进屋后,口中念诵一些吉利的话语,然后将红枣等洒向屋里的各个角落,祝福新居完事平安,财源滚滚,至此,踩门仪式也才宣告结束。除此之外,比如湘西南苗族的赶尸、蛊毒、落花洞女等民俗,也极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湘西南“赶尸”活动主要局限于山区,以沅陵,泸溪,辰溪及溆浦等地最为盛行,清朝时期尤其广为流传。赶尸人利用独特的巫术,将那些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运回家乡,入土为安,在赶尸的过程中,赶尸人利用独特的巫术,让这些死去的人可以随着赶尸人一起行走,赶尸路途上还建有专门供这些赶尸人休息落脚的地方,赶尸人在赶尸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避开村庄和行人,据称尤其不能听见狗叫等等,这一奇特民俗的奇幻色彩也让他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重要素材,让更多人的知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证实赶尸活动的存在,但作为湘西南民俗的重要样本,赶尸风俗还是在民间广为流传。邵阳绥宁的苗族四八姑娘节也十分有名。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杨八妹,此后逐渐成了苗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苗族人要吃黑米饭、喝烧米酒、唱大歌。同时,姑娘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他们在茶棚内互对情歌,互诉衷情。此外,还有隆回花瑶的“打泥巴”,花瑶姑娘们在媒人到来之前,先准备很多湿泥巴,当媒人们喝到第四轮酒时,就开始往媒人们扔泥巴,媒人身上泥巴越多,证明女方家里对这门婚事越满意。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民间文学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当前,在民俗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主动灌输为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方式平面化,这是不利于民间文学教学的。作为湘西南民间文学来讲,很多传说通过抽象的语言是无法描述的,只有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俗文学教学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方式,将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直观化、视觉化,给学生们理解接受民间文学创造物质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民间文学的重要脉络和发展走向汇成图表,利于学生们直观地学习和了解民间文学的发展途径。同时,可以通过播发与湘西南民间文学紧密相关的纪录片,利用这些影像作品,更好地为教学提供素材。也可以通过播放林正英等以湘西南民间风俗为题材的影视剧,以此为媒介,激发学生对湘西南文化和民间文学的热情,鼓励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湘西南民间文学。综上所述,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文学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素材和资源,如果更好地发挥民间文学在塑造学生精神世界和道德操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们学习民间文学、钻研民间文学、投身民间文学的热情,促进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与时俱进,这是广大高校文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作为民间文学教学来讲,必须要加强本土文化意识,让民间文学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学方式,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促进民间文学教学不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姣玲 单位:邵阳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