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6篇)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6篇)

第一篇: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的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和注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时放在心上,关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以及面对的思想困惑,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做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工作的同时,把对大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关心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实处,要对大学生真诚相待,跟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学、就业、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消除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压力,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培养出思想健康全面的优秀人才。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疏导正是“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在高校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从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适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从传统教育中的说教方法来看,心理疏导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有效的的疏通和引导,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真正关注和深度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必须要遵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定规律,关心与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需求,加倍关心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和内心感受,根据大学生活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好各方面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大学时期所遇到的各种疑惑,同时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创建主体是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心理疏导,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和谐校园得以成功构建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广大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应该要积极的构建和谐校园,努力把解决思想上问题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把心理疏导这一教学理念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当中,并且要善于站到大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对他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使大学生可以长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做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工作,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步伐。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制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社会经济的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得到了进步,在进步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诸多足以引发思想动荡的因素,这便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不得不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到被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问题上,要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有效前提是对大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心理疏导。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自主平等的意识得以日渐强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你听我讲,而是逐渐的发展成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双向型行为。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是,必须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心理上达成一定的默契,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只有这样,心理疏导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特有的教育性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要依据具体的相关情况,给出积极的、中肯的分析和建议,始终坚持和重视对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和精神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性原则由心理教育的本质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要把对大学生的品质道德教育、健康心理教育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统一发展,并注意正面的启发和引导,才能贯彻好和落实好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性原则。

(二)情理交融,耐心互动原则。

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是持续不断的、反复进行的,它的持续性以及反复性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爱心,还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耐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要通过加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耐心互动的方式,以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对大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时候,要清楚地了解说理教育并不等于强行灌输,要注意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进行互相融合,让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表露自己的真实内心,敢于自我表达,积极参与讨论,在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适当的灌输一定的道理,做到融情入理,情理相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获取意想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利益优先,平等包容原则。

对于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的心理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所引发出来的对人对事的不满言行、错误观点甚至是敌对的情绪和态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大学生充分的包容和理解,对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都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考虑和体会,真切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杜绝歧视和嫌弃,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共同去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坚持平等包容的原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尽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大多是以国家、集体等民族大义为主要的教育方向,与此同时对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加以协调,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个人利益作为关注的重点,切忌产生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要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关系。

三、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

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想要创设出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较好的心理疏导方法。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成功营造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优点,它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心理上的互相信赖、认识上的宽容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疏导,会让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且接受。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对校园的人际环境的优化加以取得。通过教育工作者以同学生相平等的身份进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教会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形成一个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关心的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把握住最好的心理疏导时机,采用最佳的心理疏导方法。

要想使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只有教育工作者做到审时度势,准确的把握住最好的心理疏导时机,准确的找出心理疏导的切入点,增强心理疏导的吸引力。提高心理疏导的实际效果。比如,当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或是遭遇不幸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住这些特殊时机,及时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导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并欣然接受;在很多时候,人的生理反应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和情绪,通常情况下,人处于心情比较愉悦的时期时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批评和指责,不会产生厌恶心理,而当人的心情比较烦躁的时候就会对外来的批评及指责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抓住人的这一生理规律,在大学生的心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时候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从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入手,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任何的一种教育,都必须从一定程度的了解开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对象是具有不同思想个性和心理特征的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想和心理,是源于他们以往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由此所养成的特殊个性。因此,只有对大学生的过往生活经历、特殊心理个性和思想认识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与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不单单只是对思想问题以及心理问题进行疏通与引导那么简单,还应该要加以进一步的深化,争取做到同大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心理的塑造结合起来,如此这般,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以巩固和提升。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办法有:①根据每位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因人施教;②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要耐心、细致;③个性了解是心理疏导的核心内容,要抓住心理疏导的根本。教育工作者只有选用相对于每位学生来说的最好的心理疏导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效的发挥出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起到许多有效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大学生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和谐大学校园的成功构建等。基于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遵循一般心理疏导的原则,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原则,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崔海峰 张晓萌 单位:滨州医学院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科学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使学生在积极正面的环境氛围驱动下,不断地整合和拓展思想内涵,激发学习斗志,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先进革命事迹的活动,并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深化思想觉悟;也可以在特殊节日,如“九•一八”等历史纪念日,通过悬挂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警醒学生,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以优化外部环境为前提,感染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它能有效地辅助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校园宣传标语、标志性建筑、历史遗像、特殊纪念日等进行历史根源的讲解、剖析和讨论,科学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积极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无形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有效地深化、科学地落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理论为主要内容,采取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只会滋生学生的厌烦情绪,淡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有效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另外,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也决定了其行为高度,在逐渐社会化的高等院校中,很多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放纵,不受约束,甚至触及到道德和法律底线,在个人目标理想和职业道路上缺乏长远的打算和系统的规划,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的思想根源上着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和矫正学生的行为实践。实践证明,一味地进行思想课堂讲解教育,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只有将思想理论科学地融合到社会实践中,积极构建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和行为高度。社会实践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社区等之间的联动教育,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特殊纪念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古迹、革命先烈遗像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慰问革命先烈家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其更加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到企业、社区中去检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组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进行纪念日爱国宣传活动等。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行为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目的是统一和明确的,都是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收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学指导个人实践行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保障大学生的思想健康

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保障其思想健康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管理模式的开放化以及社会化,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途径更加广泛,为了保障学生社会行为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教师必须随时、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积极构建心理咨询平台,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加强沟通调节,保证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应该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满腔的理想抱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导向。然而,社会化的高校运行模式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现实打击和利益诱惑时,常常出现心理扭曲、行为极端的现象。比如: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于大学生心理偏执、扭曲所导致的犯罪案件。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否则,知识技能只能成为辅助大学生恶劣行为的催化剂。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沟通调节等形式科学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构建心理咨询平台,给学生提供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的窗口,科学地缓解其心理压力,化解其心理矛盾。

四、有效利用网络教育功能,拓展大学生的思想内涵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育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大学生的思想内涵。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另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媒体的全面普及,学生接触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迅速、便捷,但是,多元化的网络也包含着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辨别、考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要注重和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建设好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联动。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积极配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的关于加强网络安全的条规条例。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捏造虚假信息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危害了社会稳定,这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所致。所以,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积极拓展大学生的思想内涵。

作者:孙大为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措施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方式潜移默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灌输式,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教育者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威势,通过主观、强制的方式来实施教育,并没有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考虑在内。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着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的身份,利用论坛、邮箱、微博等平台开展客观、公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也能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与教育者进行交流,并能够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其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二)教育内容丰富多样。

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综合应用文本、图画、声音等表现形式,为受教育者创造具有冲击性的感官享受,通过直观的动画将生动事例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此外,网络资源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能够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高科技的形势之下,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过程虚拟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需要真正存在的场所和设备,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式教育,转变为交互式,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地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是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延续,也就是给予受教育者足够的个人空间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摸索中获得对于自己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这里所谓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双方保持真实性与直接性的有效保障,有效提升教育活动开展的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标。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打破时空限制,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信息化时代的资源有着无与伦比的共享性与可延续性,能够有效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数字信息化技术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育者能随时随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零距离。随着数字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延伸,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化。

社会化指的是人类的社会进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大学生变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高校可以利用政府网站、主流媒体,有效联合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这个大联合中的一份子。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时代主流旋律,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大学生打造成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利用丰富的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首先,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中,只有教学主导者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其次,数字教学设备在当今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数字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要在不同团体和组织之间变换,这在无形中实现了教育资源和教学价值的平衡和统一。再次,网络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在每一个教学主体之间的相对公平性,增强了师生之间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

(四)采用高科技手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下,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学生、学校和社会通过网络连接成了一体,教师和学生能够更为坦诚地实现交互式的通信,在这种沟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尽早发现不良倾向,并对其进行规劝和引导,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教育者能够与受教育者展开平等、民主、自然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缓解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原本紧张的关系,大大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有的功效,从而使学生更加彻底地认识自我,发挥时代引领作用。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贯彻“以学生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知识传输和技能教授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本”,明确学生之间有差别和不同,利用论坛、邮箱、微博等平台开展客观、公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特点,关心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本质上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通过在情感上与学生之间的渗入,能够培养起亲密的师生情感。教育内容现代化、多样化、真实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规划。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结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其成为一股持续的、完整的和系统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高等院校具备完善的学习系统、精良的硬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高等院校负责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站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和实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志毅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主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出国、创业、谈恋爱、择业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和稳固校园网站上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及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以德育教育为主,法律教育为辅。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网络文化对于思想的侵略,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以德治网”,通过积极引导确保大学生能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通过网络来治理网络,以达到具有时代特点的效果。在网络平台上,高校应为此设置一个德育教育板块,用于一些正能量的内容,学生能够在其下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道德作为人的内在品质,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来约束和保障其影响力和稳定性,高校应在网上开设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通过网络的传播效应,将积极向上的好人好事传播开来,形成一股主流思想。此外,高校还应该深入群众,建立论坛、聊天室,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进行大力宣传,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马春蕾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学生处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简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学内容,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影响其思想方式、政治观点、行为方式等,并且经过教育强化,使这些变化能够长久、深刻地保存在学生思想当中,成为学生思维的一部分,最终在学生步入社会时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正能量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判的主要标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有效性的评判也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符合社会期望,另一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是否符合学生期望。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制约因素

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科学技术以及高校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尤其是邓小平带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更是实现了飞速增长。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逐年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并且在各个层面着力实施,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好的,它还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带来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弱肉强食,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发生扭曲,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追求个人发展,没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操。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明显,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冲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开放,近年来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与国际各国交流越来越多,在文化外传的同时很多国外文化也流入我国,从而形成各种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从外国流入的大量文化不断地冲击中国本土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挑战

进入21世纪,相信大部分人对计算机、手机、互联网、数据库等词语都不再陌生,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事物。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给教学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虽然互联网一直强调以社会主流健康价值观为导向,引导人民向着健康发展,但是在互联网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很多学生迷失了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攻击政府网站、浏览不健康网页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观念创新,制度保证,领导当先

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学校根本抓起,只有创新教育观念,建立完善而又灵活针对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强化领导制度,才能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打下基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以党的政治思想为导向,以全新的“以人为本”理念指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其次,在校领导的全面指挥调控下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小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开展全面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一套适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做好保障工作。最后,学校领导要特别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比如学校领导可以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商讨会议,给教学管理者树立榜样。

(二)承认文化多元性,求同存异

面对文化多元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不能完全将外来文化摒弃在外,而是需要采取求同存异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关于外来文化的专题讨论会,帮助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利弊。比如:美国鼓吹人权主义,大部分大学生会认为这是正确并且有益的,我国也应该向美国学习。其实不然,美国鼓吹的人权主义其实是虚伪的人权,是霸权主义的伪装而已。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外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外来文化,并且敢于将外来文化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了解其本质,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采用先进的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

1.推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减少了资源浪费,但是如前所述,计算机网络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为了合理健康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必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从整体上讲授网络的利与弊,分享给学生,多举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其次,通过鼓励匿名留言回复去收集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网络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并且发现学生关于网络的苦恼。最后,教师在网络上多向学生传播正能量,推荐学生观看有益于思想健康发展的文章、影片、书籍等。

2.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枯燥,同时教师希望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的政治思想发生改变,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推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利用声、色、画面及人物故事等具有视觉、听觉效果的课件向学生传达要表达的思想。多媒体辅助设备的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教师用很长时间才能讲述的内容,并且通过动画、声音或图片形式展现出来,更具有吸引力,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张颖娟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法系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盲区透析

一、大学生课余时间自我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课余时间自我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层面。学校是学生课余活动平台的提供者,是课余活动的重要规划者和组织者,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质量高低,与学校重视程度和组织领导力度密切相关。学校对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关注不够,重视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忽视课余生活的指导,这是学生课余时间素质和运筹方法欠缺、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产生的一个关键原因。二是教师层面。作为悖论性的社会角色,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具备合理支配自我时间的能力,不必对其进行专门的时间教育;有些教师会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但仅仅是提醒,缺乏以心交心、以情融情的实际行动;有的教师则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计划与执行缺少主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和时效性。三是学生层面。一方面,人生目标不够明确,进取驱动力不足。缺乏人生目标意识的学生,行动选择具有随意性,职业生涯规划欠妥当,浪费时间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短期的目标设置上,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缺乏主动性、计划性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课余时间价值观不明确,“精神流浪汉”并不鲜见。不少学生没有真正把课余时间作为适当的休闲娱乐和个人成人成才的延伸和补充,并加以充分利用,而是认为课余时间就是用来消磨,上网、睡懒觉、外出闲逛等;或把课余休闲等同于“游手好闲”或“玩物丧志”等。此外,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学生缺乏自律自控能力,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管理下,他们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课余时间,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课余时间计划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四是网络层面。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超越传统而又缤纷多彩的娱乐空间,以便捷的方式使大学生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精彩。但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倘若不能正确把握上网的时间而沉迷于网络娱乐,就可能会被网络绑架而玩日愒时,甚至被负面信息吞噬而断送大好前程。五是环境层面。课余活动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客观环境和物质保障条件。学校课余活动的场所、设备设施条件总体上仍不尽如人意,还不能全面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课余生活需要,制约着大学生课余生活内容的丰盈度与多样性的提升和增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介入目标、内容和路径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水平和驾驭能力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闲暇时间文明程度拷问和检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充足的课余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利弊并存,健康向上的课余生活可以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而庸俗消极的课余生活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纪违法犯罪问题。基于知与行的背离、课内与课外的相悖以及自由时间不自由的异化现象并非局域性存在的客观事实,鉴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课余时间不应成为思政工作的盲区、半盲区,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自觉观照和主动介入。

1.明晰“两大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学生课余时间,现实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消解课余时间异化现象,促进其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长远目标是通过介入最终达致不介入,实现大学生课余时间的自由掌控。毕竟课余时间的主要本质特征是自由,学生是其支配者,而且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

2.把握“两大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课余时间介入的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概言之,就是课余时间观念和课余时间行为两大内容。其中,课余时间观念包括课余时间目的、时间态度、时间价值等,课余时间行为包括课余时间计划、时间配置、时机把握、时间节奏调适、时间驾驭、时间回溯与预测、时间治理、时间利用、时间制度革新、时间文化建构、时间异化行为矫正、良好时间行为习惯养成、课余时间效益反馈与评价等。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课余时间价值目标,启发和培育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智慧和韬略,加快完善和严格实施有益于促进学生身心闲适和个性自由发展的课余时间制度。

3.弘扬“三大理念”

一是以生为本理念。要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尊严、快乐、幸福、自由联系起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学生闲暇时间生存生活发展的根本利益,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创设日益完备的物质条件,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突显大学生在课余生活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因材施教理念。这是高校克服同质化弊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高校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需强化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依据大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科学高效的课余时间自我管理模式多种选项。尤其是要拓宽社会实践教育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力促学生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三是时间经略理念。学会管理时间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不会管理时间就不能管理一切。”因此,要大力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时间管理观、时间分配观、时间节约观、时序观、时机观、时间效益观等,使大学生懂得如何管理、分配、使用、节约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时效性,成为善于掌控时间的主人。

4.激活“七大功能”

一是高校主导引领功能。高校要通盘谋划,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主体(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时间素质的培养;举办关于课余时间管理指导的讲座或辅导报告、优秀校友、先进学生经验介绍会等,有的放矢地开展课余时间管理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时间观念,提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加强对基础设施及设备的投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体育、娱乐、实践活动的设施,尽可能为大学生营造广阔的课余活动空间;加快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导师制的有效实现方式以及扬善抑恶、褒优贬劣的课余活动管理机制体制,从绩效上鼓励支持师徒式教育模式的探索。

二是多方合力培养功能。

为避免或减少教育效果的有形和无形损耗,在介入主体上,学校、家庭、社会等均须列入考量范畴。在介入方法上,应注重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入胜入化、美化介质,入耳入心、触及灵魂,渗入融入、润物无声,入细入微、累积善行。在介入手段上,综合采用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深入揭示学生课内外思想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既要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交流,又要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师生课余时间的交集面和深刻度,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帮助其构筑起“目标-时间-行动”管理体系。在介入分寸拿捏上,务必注意保持适度的张力,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三是朋辈示范功能。

朋辈榜样对大学生具有较大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撬动力,可知、可感、可学。以朋辈典型作示范,推介其成长成才的奋斗经历,尤其是时间运筹与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可以引导大学生矫正时间行为、鼓舞斗志、取法乎上、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四是宿舍服务管理功能。

宿舍坏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应以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宿舍成长氛围为目的,建立健全宿舍规章制度和执行制度,发挥宿管中心的管理服务作用,推进和谐宿舍建设。如宿舍管理中心应该合理规定作息时间,统一管理宿舍的用电系统,按作息制度熄灯,从而有效减少大学生上网熬夜、睡懒觉的现象,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是网络渗透提升功能。

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研究,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实施异时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资讯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网络点击率;鼓励大学生开设网上健康社团和栏目,传递健康网络思想文化;充分利用高科技,把好校园网过滤关,彰善瘅恶,扶正祛邪。

六是实践培育养成功能。

针对大学生课余活动具有选择性强、趣味性要求高的特点,二级院(系)要紧紧围绕“以终为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要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以期达到引导人、愉悦人、陶冶人、锻炼人、提升人的目的。

七是文化熏陶濡养功能。

利用校园各种有形或无形文化载体,传扬那些简约洗练、文辞隽永、别出心裁的蕴涵时间哲理的经典名言格言,如“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志无休者,虽难必易;行不止者,虽远必臻”等等,营造出敬时爱日、开物成务的校园文化氛围,达致以文化境、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之目的。

三、结语

总之,唯有全员携手、全程跟进、上下联动、内外齐抓、知行合一、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方能在大学生课余时间问题上,破解悖论、消解异化、日臻自由。

作者:江洪明 单位:河池学院思政部

第六篇: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遵循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

(一)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

在面对文化发展带来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冲突中的形成巨大渗透、融合、创新之合力,必须考虑到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的新情况。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首先,高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传播媒介发展更加迅速,信息是大批量的涌进,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击,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增长,就有了对多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选择性的需求,并且这种选择性会随着大学生接触的东西的增多而增强。由于每个学生都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依据个人经历来看世界,在对待事物上就难免会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一些错误或不好的思想也就可能会趁机而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领地。其次,高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这也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时必须坚持原则性,懂得区分不同形式或不同性质的思想等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在引导教育上有的放矢,同时对一些会特别容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东西要严格把关,不能粗心大意,工作必须认真到位,以防让不好的或错误的东西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思想观念的混淆。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而能动作用是通过人去实现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真正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从遵循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出发,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及自身需求,从而获得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认同,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这样整个高校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环境也就真正得到的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全新的大众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的大学生已经形成比较鲜明的自主独立意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选择性增强了。因此,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大学生的主体性给予高度的重视,承认大学生是校园生活各方面的主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帮助他们树立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主体能力,满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主题之一。

1.满足大学生人格需要,重视他们人格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有受到人尊重的需要,这是人性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切实的做到尊重学生。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这是马斯洛关于人的五大需求理论之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教育内容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否则不仅思想教育工作达不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对立情绪,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思想工作更难做。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中树立“服务意识”。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教育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一个是施教主体,另一个也是受教主体,诚如柏拉图告诫大众时所说“教育的基本原理———应当向幼年的心灵说清楚,但是不能有一点强迫性,因为一个人自由的人在获取知识时也是个自由的人———在强迫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不能铭记在心。因此不要强迫———”在教育中的两大主体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相互尊重,教育的方式必须合理,教育态度必须端正,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大众文化中以人为本,重视大众的参与积极性,保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

2.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人都有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集中体现人的发展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使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除了重视尊重学生以外,还需要把开发学生的潜能、价值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任何物质利益都具有时代性,都是短暂的,唯独精神性是永久性增值的。在通过精神文化产品、载体、设施而进行的非物质性消费活动时,反复使用或是和被人共享,大学生可以获得观念、思想等无形的东西,而他们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尝试创造一些更好地精神产品来影响或教育别人,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陶冶人和塑造人的目的。所以在大众文化包围的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工作中的旧观念,创造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弘扬主旋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维护、发展国家意识并使之不断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有力工具。面对新形势下某些低俗、消极的大众文化,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弱化主导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信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以及人生追求,强有力冲击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与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积极姿态的来应对这种挑战,保持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做好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来统领高校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须做好促进多元文化价值观念整合的工作,加强集体主义的教育;另一方面,把握好社会的共同精神基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大众文化的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以全新的姿态去应对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的肩负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就得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大众文化的正面因素,充分利用好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的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内容,更好的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弘扬高尚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正面的文化合力,有助于他们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树立坚定的信仰,朝着伟大的理想不断的努力奋斗。

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党和国家深入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有一条最为显著,就是要求在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困难中,结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较多的实践工作,但是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抽象的,脱离了大学生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收不到实效,甚至还会引起人们对它的反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最值得注意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具体的认识和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大学生无疑是将来社会的主要开拓者,在参与社会建设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全面健康的心理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改变只强调政治觉悟和道德教育,很少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传统。另一方面,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孤立化,而忽视了它和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全体教职工都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各项活动都可以成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作者:赵桂英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