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生活化能力提升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生活化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很多,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关注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教学生活化并没有与课堂完美的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力

1增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

增强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还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新课程培训。课程培训是教师探讨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教师要善于利用培训的机会加深自身对教学生活化理念的理解、领悟。现今,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培训抱以敷衍,草草了事的态度,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客”,毫无作用。教师要合理利用新课程培训的平台,积极参加培训活动,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生活化认知水平。教师对教学生活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保证教学生活化在数学课堂中实现的可能和保证,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养成以及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世界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2提升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

提高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素材的整合能力就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框框,合理的利用生活化素材重新组织教材知识。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是这并不是要教师‘照本宣讲’,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上课,那么学生自习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甚至是任何一个非教师者也可以进行讲课,教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赋予教材的表面。比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商店要买2块钱的玩具,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2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的,易懂的,学生更为接受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的利用。同时这样的转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回忆起数学课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加强教师教学生活化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能力,可以三个方面进行:

3.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春游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在春游过程中自己准备食物、分配食物、餐具等,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讲解。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既能够形象帮助学生认识钱币,同比也复习了加法与减法知识,结合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钱币的使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为形象、有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过家家’(一种儿童游戏)式生活情景剧引入课堂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给小组长20块钱要求组长分给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都是相同的钱,该怎么分?随后慢慢的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剧的设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2巧妙运用知识,领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进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通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巨大作用,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例如在学习完《长度的测量》这一节,学生对米、厘米、毫米还只形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走一步是多长,半步是多长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长度,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的一个具体的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通过用眼睛看、动手测量,学生逐渐对米、厘米、毫米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性的实物,便于日后学习。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3体验生活过程,提高学生生活目标: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把书本知识和结论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让数学与生活脱轨,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解剖式’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学的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对数学的思考和判断,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关注生活,适时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模式映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书本上呈现的那一种方式,不要让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例如甲同学想成为飞行员和乙同学想成为收银员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目标不同,在设计生活化情境时,教师要为每个阶级的学生生活服务,让学生体验不同层级的生活化。在体验过程中,甲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用以填充生活实践;乙同学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自身所需的知识同时也拓宽了生活视野,使学生更自信的树立更高的生活目标。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无论学生能否掌握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这都是生活的过程,这也是数学生活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过体验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郑佳丽.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05.

[2]李永桃.论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38.

作者:徐爱香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州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