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8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学习方法可行性分析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根据原本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对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行评价。

(二)问题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学习的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探究性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当中,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人文性体现在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民主性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教学更为民主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体现“小主人”的特性,教师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真正做到在语文课堂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同时,加深对研究性语文教学的理解。

四、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和特点的了解,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的部分,例如在《滕王阁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单凭自己的想象,也许不能够充分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语言环境;通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教师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法,摒弃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阅读的理解。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芦景萍 单位:甘肃兰州第六十一中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思考

知识都是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语文学科并不是简单地传授和掌握文字、词语,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词语,如何透彻地阅读理解一篇文章,如何学会写作,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积极的人格,使其素质得到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划分到素质教育中,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学习语文也并不是对一篇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而是从中感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其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精神概述

1.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更多体现的是人类的内心情感特征,表现为人的尊严、价值所在以及对命运生活的追求、维护与关心,也是对人类在长期历史环境下发展而来的精神文化的重视、继承、保留与传播弘扬。人文精神既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也是一种真实可见的物质文化,它总是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时期特定背景下人文精神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大范围来说人文精神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文明的进步,从小范围来说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公民精神素养的重要体现,是民族与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历史文明的变迁应运而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人文精神的发展变化也要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从当前我国社会现状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反而有所缺失,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一直秉承人道主义,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国内的国情来讲,我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出现了重经济,轻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现状,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还亟待解决,这些都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也在呼唤树立、弘扬与培养人文精神,这是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人文精神能够增强民众文化意识,加强全民族的团结,能够发扬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品质,这也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稳定的基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1.人伦情怀

人伦情怀是儒家“仁”的思想体现,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友好相处的一种喜悦之情的向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爱护的亲切善良品质的体现。人伦情怀体现的是人世间难以割舍的亲情与友情、爱情这些内心情感欲望,以及对社会伦理现象的认识与批判。唐诗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枝奇葩,许多诗人与其作品名垂千古,正是这些名人名家的作品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长廊增添光彩,为中华民族上善若水的精神品质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在《无题》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广为流传。在他的晚年,痛失了相敬如宾的妻子王氏,这两个诗句表达了对于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表达对亡故妻子的悲痛怀念之情,从诗中可以体现出妻子在世时二人对这份爱情的坚守付出了巨大努力。后来这个诗句用来表达莘莘学子对于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的赞美,这句诗成为人们常用来赞扬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的代表诗句。

2.生命情怀

“黄酒小菜又几碟”“三杯两盏淡酒”体现了古人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那种闲情雅致。在古代娱乐方式并没有今天多种多样,古人抒发情感、宣泄情绪的方式也并没有今天那么多,文人们喜欢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采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将心中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这些植物、景物身上,体现了对于生命价值的重视与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松、竹、梅因其顽强的抗寒能力与生命力,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精神品质的象征。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提起郑燮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提起郑板桥这三个字是人尽皆知。他的一首诗作《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千古名句,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石头的缝隙中依然顽强生长,任凭大风吹拂依然保持坚挺的身姿,赞扬了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3.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一直以来是读书人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远离家乡、思念家乡亲人、报效祖国一直以来也是读书人共有的情感,这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家是人们温馨的港湾,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国家由数以万计的小家庭组成,国家与家庭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思乡报国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对故乡的思念,对报国无门的愤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在《春望》一诗中,以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安史之乱破坏动乱的社会状态,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表达了对在战乱洗礼下破败不堪的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反叛者的无比痛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人文精神概述与高中语文教学体现的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人文精神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花园中,不乏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挖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文芳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生命价值取向途径

纵观近年来江苏省的高考试卷,语文试卷上现代文阅读题这一块,要求考生大胆进行分析探究,理解文章的主旨及思想情感,甚至包括一些细节方面的分析,促进了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升华。正因如此,生命价值取向渐渐被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学科价值取向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更加趋于成熟。

一、挖掘文本,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语文学科具有情感性。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富有弹性的。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会了享受学习,学会了感受世界,学会了感恩生命,学生的生命力在这里获得了释放。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让学生感悟生命,感恩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学会享受语文再学习,在对文本的挖掘和探索中探求答案,从而获得感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以教学《陈情表》为例,以课文的忠孝为探讨主题,并结合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思维扩散和拓展思考,感受亲情和爱国之情,并说出自己的理想,如何去思考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意义。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讨有很多主题可供选择,探讨坚强不屈可以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行引领。

二、发展思维,提升优秀品质

高中语文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一专题训练。这些经典的内容对学生生命的感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帮助。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可以从学习他的《逍遥游》中获得感悟;在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隽秀飘逸的书法时,或许还会悟彻到一种新的生死观。古文如此,而现代文中同样也有相关的论述。例:在学习《<物种起源>绪论》时,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文章中的前后关系,科学的论据本身就存在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语句,通过语法的分析,逐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展开合乎逻辑性的思维推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实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师生交往,感受生命快乐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述:对一个人的培养和教育,首先是从他的精神成长过程开始的,之后才能谈到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往,搭建一个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探讨生命成长的意义,促进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并在成长中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师生交往可以是师生相处的每一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间。交流的内容也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可以和文本的内容相关联,也可以感悟生活的乐趣,扩展到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教师应做一位有心人,时时刻刻想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价值取向。例如每到母亲节时提醒学生懂得感恩,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祝福母亲节日快乐。教师节到来之际也同样祝福教师,可以画一幅画,也可以写几句祝福语送给老师。交流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和行为举止,从而重新建构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生命情感,思考生命的价值。

四、文化浸染,丰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学生应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被文本中的内容及精神品质所浸染,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加热爱祖国以及祖国的传统文化,树立为世界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格。现代语文的教学都在极力倡导人文教育,以祖国的传统文化侵染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报》曾刊登的一篇科学院院士的文章指出:人文教育乃是立人之本和立国之本。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都将会在这一关键时期逐步形成,有极强可塑性。语文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科的特殊性,能够把明理和表情达意以及文学素养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从课本的选材角度来分析,很多课文都包含着人文性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受到文化的侵染。如鲁迅的《药》这篇文章,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一种景仰和憧憬之情。有的是对生命的歌颂,有的是对善良的膜拜,还有的是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多重情感的交织,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丰富。

五、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积淀生命之精华,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情感激励着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报效祖国和社会。作为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焕发学生旺盛的生命活力,使生命因语文的学习而变得灵动而鲜活,富有魅力。

作者:茆玉昌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高效问题设计与生成

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有效教学,这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讨,以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

一、重视高效问题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学多是将语文知识和体系灌输给学生,教学生识记字词,理解词义,赏析句子,分析句段,学习手法,归纳中心。这样的教学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学生不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得并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之后,不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老师自己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倒装句,“独”的含义,上阕的景色描写运用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颜色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然后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思虑和整顿山河的崇高使命感。这样,学生缺少主动性,被动听课做笔记,也不能深刻理解并获得人文性的熏陶。这样没有兴趣、没有思考、没有活动的学习,不可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是“教”学生“学”,应该把学生不会或者不能精准运用的知识、方法教给学生。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去解决,在解决中发现不足,在自主、合作探讨和老师的点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获得、掌握与运用能力的提升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才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旨归,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怎样保证问题有质量呢?

(一)重视学生预习情况反馈

先学后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先通过自主预习掌握一些必须识记的字词,如言语的运用、主要内容的把握、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等等,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质疑。如在《雷雨》预习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起到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暗合主题。) 周朴园误把鲁侍萍当“新来的下人”,表现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对人彬彬有礼,道貌岸然,可见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但周朴园认出侍萍,他前后的言行举止截然不同,他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为什么要严厉地追问呢?老师要将学生的问题收上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倾听他们的理解和思考,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有一定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提问与追问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而这些问题也不能全靠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学习中的主要问题。这里,老师还要设计一些问题。如在老舍《想北平》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可能生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北平很大,老舍为什么选择一些小墙根、院子、花花草草来写呢?作者写北平,为什么要写巴黎等地方呢,有什么好处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问题串起来,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没有提出却是学习重点的问题提出来。如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为什么是“想北平”?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去关注写作背景,在背景的理解中初步获得文章的主题;然后,可以提问学生,作者“想”到哪些,为什么想到的都是些北平细微的生活和地方呢?这样,学生们就能通过再次阅读和分析内容,感受老舍的平民视角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当然,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可能一下子精准。这里需要教师追问,如杨绛《老王》最后一部分的“老王”形象描写中,可以感受到老王病重缠身、朝不保夕的身体状态,也能从其行动中感受老王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教师继续追问,杨绛是怎么写老王病重的,哪几个词语用得比较好?我们从这样的语言运用中获得什么启示?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去思考有质量的问题,让他们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认识与理解,做到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的提问,都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合作探讨,多些期待,让他们尽可能完善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合作中提升,在分享中进步,在展示中发现,在反思总结中获得迁移运用能力。如今提倡个性阅读,但是教师要把握住方向,要注意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质疑、思考和问题的解决都要立足于文本。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中,探讨烛之武刚开始为什么拒绝郑伯?有学生不扣住文本,答成烛之武要借机要挟郑伯,要郑伯给其利益的承诺等,这明显答偏了。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问题引领课堂,用问题带动学生学习和思考,要让课堂问题成为他们获得阅读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动因,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形成探索精神,以此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张小虎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

第五篇: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逐渐改变了高中一些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演变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开展体验式学习,对新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体验式学习简述

体验式学习属于一种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学习者心灵产生的影响。它主要指学生在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在课堂上学生亲身经历某一项教学情境或是事例,经过自身多种情感的交流,最终形成了新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同时产生了新经验和新行为的过程,其具备的特征为:自主性、开放性、亲历性以及综合性等。因此,体验式学习对于教学来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提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入的部分,调节学生的情绪,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设计体验学习的情境。一般选择的方式包含:开放性联系、模拟情境、图像回放、大自然奥秘探索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等等,通过浓烈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掌握语文知识,形成了初步的经验与概念。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之前,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情节进行模拟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2.采取多种方法强化体验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比较优美,语句比较典雅的文章。例如: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声的朗读,同时需要附有相关的情感表达,朗读需要正确、流利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进行融合,可以强化学生针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例如:语文教材中《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情感。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需要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人合作探究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体验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了相关的知识与技巧,更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对学生的情感和情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生活习惯进行问题的设置,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度和强化体验学习。

3.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感情就如催化剂一样,语文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感到乏味,或因压抑的氛围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该创建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调节学生学习的态度,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并认真地投入。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将课本中所要传授的知识与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地将教学的过程设计得像娱乐活动一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各种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体验机会,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体验式学习主要的价值不在于获得某项技能或是学习某种操作的方式,而是在于每个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在实际的情感。

5.拓展学生体验的空间

体验活动对社会生活来讲属于一种模拟活动,它不应该只存在于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室以外的空间中进行体验。让学生们在比较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体验活动,对学生获取社会经验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图书馆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掌握教材内容、背景,了解作者心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打破空间的限制,更加真实地了解教材内容。语文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小说、散文、诗歌或是其他类型的读物,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并仔细地赏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报纸,杂志或是收看新闻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了解目前社会发展的动态,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感受自己所需要承受的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它必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陆毅增 单位: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形式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固定死板的教学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文最直接的感受,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作品的核心价值和艺术魅力,致使学生们的平均审美能力较低。因此,如何重组现有的教学结构?才能够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制定下有效的方案,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一、审美水平培养的三个能力要求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人身上对审美最直接的感官就是视觉和听觉。一名学者曾说过:“美感的形象起源于直觉”。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载体,语文课上的审美培养也源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内容进行分析,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学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同时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隐含对象的美,激发学生心理美感上的各种情绪,从而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

(二)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竟可能的把课文的审美因素和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连接起来。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不间断的向课堂引入社会因素和生活因素,充分激发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文学作品美的实物载体,每一篇课文的美都有较大的差别。有的美歌颂伟大,有的倡导和平;有的赞美善良,有的鞭挞丑恶。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内容无不展现了作者对美的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的美有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能力。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措施

(一)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当中

康德曾经说过:“想象力是创新知识的原动力。”由于高中要学的科目众多,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之上,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之上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语文课堂上的美,应该是语言教师特别注重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生活情感的再现,将三维的生活记录转化为文字信息;读者阅读作品是在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沿着文字的轨迹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高中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有限,并不能充分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就没有办法完全融入到审美过程当中。基于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引导学生发挥因有的想象力,教师则应该握着学生的手去触碰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让作者的创作环境再现。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了审美的优势,就能收到审美的熏陶。

(二)激发学生感受美的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巧妙,散发着思想、自然和生活光辉的文章仿佛就是一座文学的宝库,但是这些文学的财富又有多少能够被学生挖掘出来呢?高中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一群初入审美领域的学生,思想较为丰富,情感活跃异常,多数学生都勇于向别人表达自我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发现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角度入手,对现有课外内容的字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既能够单独的对文章进行感悟,又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描绘来深入化的理解文章思想。在这方面的工作上,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用一点一滴的语文含义来激发学生发现美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慢慢的学习,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将会逐渐的提高,发现美的过程不需要刻意的去培养,而需要点滴的积累,从启迪发现美的兴趣到提高发现美的能力是一个自身审美能力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的改善,学生的审美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上述两点基本上都是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做出的准备工作,而这最后一点就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师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够在引导教育过程中准确发现美的位置,并通过自身的发现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和接触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特殊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智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聪明人。”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设法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创新,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正真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最终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但是,想要实现这些教育结果的前提是,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必须是一名具有高素质、高审美和高能力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在高中这样一个高压力的教学阶段,更是要求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教育能力。学生一部分的知识来至与我们的生活实践,但是很大一部是来至于课堂上的学习,因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前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新的时代就需要新的审美方式、角度和过程,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就应该紧跟教育时展的脚步,对审美方式、角度和过程进行不断的摸索。

作者:毕力格图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一中学

第七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外国文学教育

当下高中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学生中外文化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对于文化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局限于本国文化,而是要求做到中外知识的完美融合。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逐渐接受到不同的异域文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重视,拓展外国文学教学

汉民族文学一直都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相比之下外国的知识和文化仅仅只是一个配角的存在,充当着一个辅助的作用。中国传统思想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教育一直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一味地引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忽视国外的知识在中国课堂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同学们对外国经典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时难免会有不好把握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文学在中国课堂上难以继续的原因。学生对于本国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学影响的,所以如果老师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都不够重视的话,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积极性也势必逐渐消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对外国文学认知不足,理解不到位的现象。此外,由于自身对教育本身的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表现得漠不关心。另外有调查表明,极少有学生会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知识了解甚少,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例如在讲到革命抗战类型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俄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保卫战》等文学作品来同步教学,让学生在不同民族背景下体会一样的奋斗历程。

二、革新模式,引入外国文学资源

造成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限制的原因也来自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下中学教育中,高考是重中之重,任何教育模式都以高考为中心展开的,教育内容也根据高考时的侧重进行取舍,这一原因导致外国文学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一个本该好好了解和学习的学科变成了一个附属品,更为严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自身原因,对部分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删减或者避而不讲,更是缩小了学生们的学习范围。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偏离了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国外文献的误读,不能理解文献中的文化内涵,使得教育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增加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并改变施教方法,尊重外国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个人对于不同的文化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理解和对待的态度上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使教学多元化,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分析和理解国外文化,使之能够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对不同的人物进行更好的分析,然后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到与茶道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日本文学作品中搜寻相关内容。虽然日本的茶文化是由我国传入的,但是日本却更好地发扬了这种文化,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中,作者就详细分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三、对话迁移,体悟外国文化思想

为了能够更加积极地指导学生学习,引入“对话”“迁移”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强化起来,教师应该对国外作品进行精细的研读和多视角的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对外国作品的思想有更好的把握。这里的“迁移”是指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不断的比较中找到中外文化的异同点,也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充分展现国外文学教育的作用。有关施教者自身外国文学素养的问题。外国文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施教者的自身素质,随着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对于施教者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的严格,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度,做到师生之间良好无障碍的沟通互动,同时教师更应该做好一个指引者,只有师生之间在情感上面形成共鸣,才能确保自己能够更好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施教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多地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以达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及学生文学素质提升的目的。

作者:王利平 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

在最近一轮的新课改当中,语文这一科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其中的古诗词教学更是被提上议程。这是对教师与学生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由景至情至主题,逐步分析

我国古诗词的首要元素为景,其次为情,在景与情均具备的情况下,进入古诗词主题的描述。由人人都可以随口朗诵出的《静夜思》,到婉转拗口的《离骚》,无一不是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情境之下迸发出的情思或心绪。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要着重注意古诗词中的景,根据景思考其代表的意象,从而进行更深层的情的表述,情的认知,进一步把握诗的主题。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景至情,再至主题,对此逐步分析。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现“蜀道”之景,并且从诗词中,找出“鸟道”“天梯石栈”“黄鹤之飞”等意象,在学生脑海中勾画出一副雄浑壮阔,又危险之极的蜀道之景,为诗人所表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行铺垫和陈述,从另一方面领会到诗人借蜀道之难抒发人生艰难的愤懑之情。在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含义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诗人的人生历程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对诗词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该诗词。仍然以李白为例,众所周知,李白虽才华横溢,但是仕途坎坷,他早年奉召进京,曾有过一段十分风光的时日,曾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但奈何最终造奸人所害,仕途不得志,满腔热血被浇灭。于是肆意游玩于山水当中,放浪不羁,满怀浪漫情怀的同时有着压抑与心底的壮士未酬。以景入情进一步对主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词,认识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

时代在不断改变,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育模式也应该随之发生新的改变。在新课改中,国家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发展,即提倡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被迫学习的境况。这一方面在讲解古诗词的基础知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虽然十分美好,但是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稍显枯燥的基础知识教学时常难以被学生理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教学中质的改变。

三、以朗诵吟哦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词

在古代,众多诗词都是与朗诵吟哦相匹配的,其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为诗词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古风之气,并且体会其中的深刻情感。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制度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默写出教材上的诗句,并且通过教材学习,从而对课外古诗词进行赏析。这无疑要求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在多次循环重复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十分不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另辟蹊径,采取有效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魅力,而朗诵吟哦就是其中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古诗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优秀的朗诵材料,并且对自己的朗诵吟哦水平加以检验,使自己的朗诵能够饱含情感且吐字清晰;其次,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检验他们的朗诵水平;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诵,进行停顿处的讲解,如“千古’风流人物”等语句,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之下,渐渐体会这首诗词的豪迈之感,以朗诵得雄浑壮阔。高中古诗词教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古诗词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复杂在于其语言短小精炼,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中的古诗词背诵以及基础要点的讲解与现代的趣味教学相结合,在生意盎然中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以达到教学目的,优化高中语文课堂。

作者:宋国红 单位:江苏如皋市江安镇江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