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分析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分析

摘要:

公路交通的发展有效拉动了沿线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路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资金及技术支持,二者形成了内生关联的复杂系统。“适应型”公路交通的发展,应保证二者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其中涵盖了局部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等多方面的适应。以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影响适应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为实现公路交通经济适应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公路交通;适应性

0引言

近年来,公路交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逐越来越大。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457.73万km,公路密度100km2在47.68km左右。同时公路交通建设中出现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这对于公路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运输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如何实现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适应型”公路交通的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公路交通经济的适应性极具现实意义。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并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探究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实现。

1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公路交通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内生关联的复杂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其适应性也体现在多方面。通过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分析,能够掌握公路交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公路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路网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对公路交通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若公路交通滞后于区域经济,将会导致现有的公路工程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公路交通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实现“适应型”公路交通的建设,确保与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2)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派生出相应的运输需求,在特定条件下这种需求可通过公路交通中的服务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道路运输,这符合供需平衡的经济规律。在某一时期内,公路交通所能够提供的运输供给量在确定的情况下,不仅要保证供给量满足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还应实现派生需求的供需平衡。从宏观角度判断供需平衡来说,在公路交通中的路网规模以及等级结构等方面,都应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平衡,确保公路交通等级结构的合理性。从微观角度分析,应考察公路交通建设的网络节点、路段类别等各个环节,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供需平衡。3)随着公路运输规模发展的不断扩大,其中存在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也日益突出,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路交通系统也应向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发展。公路运输的发展离不开各项资源的投入,为了实现区域公路交通经济的适应性,应强化资源配置,实现能源资源节约,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在建设发展中存在浪费现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2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

2.1外部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这一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综合交通体系的影响,在整体的交通运输体系中,主要有5种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公路运输作为子系统而存在,必须服从于交通运输事业整体的发展。其次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近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上升到战略高度,环境保护在公路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也是影响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2.2内部影响因素

由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构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复合系统,系统演化的内因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不论是人还是货物的位移需求都需要通过交通运输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完善的交通运输将会形成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外界的投资,加快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各项生产要素也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类转移需要由交通运输来实现。②公路建设规模,为了保证公路运输的服务能力,强化经济适应性,需要转变公路建设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为前提,避免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区域经济的运行周期受到公路规模以增长速度的影响。因此在公路运输管理方面也有所变化,运输市场化管理与经济适应性息息相关。③技术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公路交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升级装备水平,促进经济适应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3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量分析模型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的适应,要求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为了有效的衡量二者之间的适应性,需要计算协调发展程度。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相关文献,构建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两个系统中综合发展水平值,建立计算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模型。

3.1公路交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公路交通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适应型”公路交通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兼顾公路交通的建设和服务两方面。由图2可知,在本文中的目标层主要以实现综合发展为主,指标层是为准则层及目标层服务,也是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直接度量指标是其主要的组成,遵循相应的指标选取原则,常见的评价指标有:1)路面铺装率路网等级水平指数表示为P;路段里程表示为Li,km。2)交通特征指标对于公路运输网的系统性能,平均车速是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反映出公路交通服务质量的高低。路网平均车速表示为V;第i段路段均速表示为Vi;第i段公路里程表示为Li。3)公路网密度公路网综合密度具有量化性的特征,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D=L4A•P•GDP•槡C式中:公路综合密度表示为D;区域面积表示为A;区域内人口数量表示为P;汽车保有量表示为C。

3.2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系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多个构成要素,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结构、规模、效益三个方面。规模类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生产总值等。举例来说,对于进出口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可选取进出口贸易额作为主要的规模性指标。结构类指标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其所占GDP的比例为参考标准。居民生活水平是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常见的经济类评价指标有消费价格、人均收入等。

3.3协调度发展模型

在充分掌握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二者之间动态协调模型的构建主要以系统演化思想为依据。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统一,构成一个复合系统。假设经济系统处于周期性变化,基于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公路交通发展也体现出相应的周期性。系统VA、VB的变化都会引起复合系统的变化,因此可构建起两位平面坐标体系,如图3所示。图3系统状态图由图3可知,α角度取值的不同,两个系统之间的适应性也存在差异。根据系统的演化发展速度,能够对其协调程度进行有效评价,掌握区域内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在适应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结语

随着公路运输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形成区位优势,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上升至战略高度,这要求公路交通的建设发展不仅要满足经济活动的正常展开,也应考虑经济发展所派生出来的潜在需求,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研究,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构建,不仅能够掌握现阶段公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诊断方法———以重庆市为例[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2).

作者:余勇 单位:驻马店市农村公路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