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微观经济学分析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微观经济学分析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逐年递增,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已经趋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问题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大学生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到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问题探究

大学生是社会优质劳动力,其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高校自身影响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完善大学教育体系的同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为了从多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文章选择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先是简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而后从微观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最后提出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给广大高校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用建议,尽可能地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够乐观的态势。

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这一政策的实施在提升我国国民基础教育水平及培养大量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已经获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带来的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问题,造成大量中低水平的高校毕业生,并不能获得理想就业岗位。这不仅是我国教育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也对社会稳定及国家现代化发展造成一些潜在危害,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起来。而以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

大学生CIRE指数,是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它指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以智联招聘及其他主要网络招聘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行业及城市职位供需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变化,从而起到监测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及就业形势的作用。而以2020年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情况为例,第一季度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约为1237万左右,占全国总需求的10.19%,而大学生职位申请人数为896万,占全国供给的10.5%。这一数据与2019年同时段相比,本季度市场上对大学生招聘需求人数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增加,大学生CIRE指数呈季节性回落。因此,综合具体数据来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供给两端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需要高校和社会继续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

(二)不同行业间就业极化现象明显

对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后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极化现象非常明显,表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业结构存在较大矛盾。例如,大学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的行业有中介服务行业、教育培训行业、房地产建筑行业、互联网行业、保险行业以及医药工程类行业;而大学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差的行业为网络游戏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水利电力行业、农牧业、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等。通过行业对比后可以发现,就业前景较好的行业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发展前景,行业薪资较高,周围高端人才较为集中。而就业前景较差的行业主要还在于行业发展萎缩,工作环境和晋升渠道不够稳定,行业区域性限制明显等因素。此外,国家发展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都会对行业就业前景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在一开始的专业选择上,需要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挑选,切勿盲目从众。

(三)部分职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才短缺,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在分析完不同行业就业前景后,还应该从职业的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让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清晰。以202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来看,其中多种职业就业情况与我国人社部的《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名》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相对的,在众多就业竞争激励的岗位中,依旧存在大量人才短缺的职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中介相关职位、销售相关职位、保健美容健身相关职位,各类型技术支持职位以及保险相关职位等。而从这些就业前景较好的职业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很多学生对部分岗位存在认知误区,甚至存在职位歧视。另外,很多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认识不充分,并没有将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竞争激烈的岗职位中,严重影响了自身就业发展。因此,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不妨放宽自身就业要求,向其他方向进行观察,在不断尝试中寻求自身适合职位。

(四)大学生就业区域化现象明显

综合分析202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后发现,不同地区大学生CIRE指数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从重点地区大学生CIRE指数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竞争较为激烈,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京津冀及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而二三线城市就业态势较为良好,偏远地区城市就业有回暖趋势。因此,综合分析来看,大学生就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成正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好,则相关岗位数量提供较多,但相应的就业竞争压力随之增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及地方省市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些地方在人才吸引的力度上甚至超出了一线城市。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回归家乡,投入到全国地方建设中去。

(五)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加之国民自信不断提升,大型企业在完成国内市场整合后,逐渐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而各类型中小微民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出来,不仅提升了市场活力,也提供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因此,综合具体就业数据分析后得出,近些年我国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对人才具有较高要求,部分岗位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人才市场发展相对稳定。所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依旧需要以提升自身实际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抵御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走低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国产业结构转型大调整的背景下,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导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断降低,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除了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走低外,还因为大学生初次步入社会的心理变化,以及工作岗位与自身期望之间的巨大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就业不久就选择自愿性失业,严重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因此,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数据,真实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实际相比可能会更低,需要学生、高校和社会将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起来。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收益比下降,就业质量下降

从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中得出,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会在毕业后到一线大城市求职,而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食宿费、各种资料打印费用及时间成本,成为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就业成本。结合最新的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大学生初次步入职场的收入较低,与昂贵的就业成本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实现率走低,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理想化就业。此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学生或是因为自身能力有所欠缺,或是因为自身时运不济,都会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模式选择初次工作。而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选择的工作与自身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下降,进一步对其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当前就业形势凸显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从各种就业情况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下,进一步凸显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困难,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埋下隐患。例如,当前职场上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问题,当然这种“性别歧视”大多都是隐性的,因为很多职业本身对从业者的体能都有一定要求,并不适合女性进行工作,如地质勘探、建筑施工等。此外,当前社会制度中对女性的一些保护性条例,如带薪产假、婚假、哺乳期假期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提升产出比,在一开始就设置了性别障碍,女性保护条例反倒进一步加剧了女性求职的困难。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除了女性外,还包括贫困大学生以及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大学生等。前者因为就业成本过高,自身家庭并不能承担就业前期的资金投入,使得这类学生的就业选择变得极为有限,且由于贫困的影响,这类学生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心,并不能在求职过程中展现真实水平,进一步影响了就业效率。后者因为自身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影响,很容易迷失自我,沉迷于各种游戏和琐碎事物中,不知道如何面对和选择就业,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过着“掩耳盗铃”的卑微生活。

(四)就业市场上供求双方态度对比明显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增大,在毕业前期因为就业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倾向的人数逐渐递增。根据相关调查报告,6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当前经济市场波动对自己的就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约40%的应届毕业生感到思想压力巨大,很容易在择业期间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的情绪。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过于饱和,很多企业为了提升人才选拔效率,都变相地提升入职要求并设置各种隐性的职业歧视,这种情形又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综合多种因素得出,当前就业市场上供求双方态度对比非常明显,学校需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力度,并规范人才招聘市场规范,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

三、从微观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

从供给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人才供求关系。以劳动市场理论为依据,当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职位需求量,则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以来,历年大学生毕业数量都在不断提升,其人才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市场可提供的岗位数量,且随着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企业发展越来越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二是工资影响。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劳动力数量越多则职工薪资水平越低,而劳动力数量减少则职工薪资水平提升。因此,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人才价值。三是偏好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本身是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会选择符合自身预期,与自身发展目标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就业市场下,这种主观性就业选择多存在与真正优秀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中低水平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狭窄,甚至很多毕业生会牺牲自身偏好,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模式进行选择。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传统经验中,很多人都会考虑大学生就业成本和收益,却很少从企业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就业问题。如果将大学毕业生当成一种生产资料,企业的成本则是支付给毕业生的工资和各种工作福利,而收益则是毕业生给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所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尽可能地降低用工成本,提升员工产出。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低、经验少的高校毕业生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场老手来说,企业往往会选择后者,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减少了人才培养成本,可以立即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很多毕业生会因为工作收入与前期就业投入不成比例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心理落差,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调整,则很可能选择自行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从现有的就业市场运作方式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信息差。一方面,企业的需求不能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状态中,企业难以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能力并不能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难以在众多简历中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因此,这种信息沟通不及时和不全面,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一)从政府方面来看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将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人才需要看成一种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起到很好的人才调控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励大学生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提升社会基层岗位的需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分流,避免人才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从高校方面来看

首先,高校应该重视就业规划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正确认识自身能力,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为未来就业提前做好对应准备。其次,高校应该与各大用人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培养方向与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匹配和结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应该建立对应的人才招聘平台,及时地更新各类型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在就业高峰期积极组织各单位来校招聘,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

从就业实际情况来看,具有扎实基础和较高能力的学生是不愁就业的。因此,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就业难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市场真实的人才需求,要根据对应岗位进行能力提升。其次,学生应该在就业前多参加一些就业培训和实习,将自身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提升自身的就业适应能力。最后,为了提升就业率,学生还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国家发展方针,投身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中去,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微观经济学理念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将问题的关键筛选出来,让整个问题变得更为清晰明了,为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基于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从就业规划、职位选择、能力培养、教育引导、环境创建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让更多高端人才投入到国家基础建设中,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琼.从微观经济学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商,2015(07):34-34.

[2]李欣玥.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14):271-271.

[3]袁爱军,王秀青.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9):39-39.

[4]李艳,梁嘉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探析[J].新商务周刊,2019(08):P.232-232.

[5]付琼.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v.28;No.706(08):174-174.

[6]汪波.浅谈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20,No.564(08):28-28.

作者:李迎雪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