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产教融合背景之下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存在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多种多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水平,打造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就必须要通过有力的改革举措来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该文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研究展开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

1背景

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英)本身就十分讲究应用性,对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该门课程具有更加现实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十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产教融合的背景意义

产教融合是在产学研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所谓的“产”,指的是各种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活动,其主体是企业或者单位;而“教”,则是指学校的教学活动,尤其指民办院校本科培养人才的相关教育活动。将“产”和“教”融合起来,就是建立以两者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教学模式仅仅只是以“教”为主,人才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需求难以达成一致。产教融合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方面打破原有的界限,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形态融合为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活动。产教融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校和企业制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并且在培养过程当中紧密的结合,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1]。产业融合的概念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企业和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的合作方面越来越紧密,如今已经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阶段。在十年以前,民办院校引用产教结合,这个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将民办院校本科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而产教结合就是通过企业的加入,使学生获得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今,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成了推进民办院校本科改革的关键。产教融合已经成了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就是促进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进步的一个战略性举措[2]。在民办院校本科的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将产教融合理念贯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现代化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职业人才。

3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1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从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最大的难题就是理论教学与企业实操教学的教学场景的分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忽略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众多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学校教学往往偏重理论,而企业实操需要的又是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所以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很难达到统一[3]。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为教学目标,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但是由于校方和企方没有达成协同育人的一致目标,而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更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对于企业、学校的合作共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病。用人单位也总是反馈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商务英语专业也经常受到这样的批评,虽然近些年来,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高校虽然也一再努力接近实践,比如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等,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的实际训练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无法尽快地适应工作模式。

3.2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就是使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展开紧密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主动性[4]。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视,虽然高校在此号召之下,也纷纷开始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但是产教融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即使取得了一定的联系,但是,企业方面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没有达成人才培养的初衷。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没有达成一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无法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而任何机制要想运行良好,必须是来自市场真实的需求,不是哪个部门的规划设计。参考国外很多职业教育模式,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让人才的聘用方或者使用者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至少是参与决策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并且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5]。但是,这刚好是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大部分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都是短期的,企业和学校没有共同为学生打造实习场地,两者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这就导致双方在合作方面缺乏积极性,难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一致,也就没有体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一些学校在安排毕业生进行校外实习时,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所以学生的实践场地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换,导致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4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策略

4.1增强教学实践内容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太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当下进行课程改革必须要增强教学实践内容,加强教学实训,并为学生打造产学融合的有效的实践平台。重理论轻实践是国际贸易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6]。由于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的机会,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在毕业之时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不平衡的情况。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高校必须要树立新的实用性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正确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寻求相关的政策支持,打造专业性的商务英语,和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使学生不但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并且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在毕业之后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打造现代化的实训实验室,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为教师开展实训教学提供一定的场地,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促使教育形式更加灵活以及多样化,保障学生以及老师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

4.2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的考核模式,侧重于对于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但是却忽略了这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其评价方式也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改革英语教学的评价模式必须要综合英语教学的培训的培养目标以及日常的教学形式等多方面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而在展开评价的过程当中,由于要突出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所以考核重结构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过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由四部分组成:线上学习占10%;知识点测验以及阶段测验占10%;参加互动答疑等活动占5%;实训系统实操占15%,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英)课程改革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国际贸易实务英语的改革实践当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英语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储备,还必须掌握扎实丰富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大学教师必须积极地适应国际贸易形势的各种变化,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当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使学生提高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5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际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对于国际英语实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外贸实务操作技能,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校必须对该门课程进行有效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涛.探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文化重构路径[J].才智,2020(2):89.

[2]王尔东.对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38.

[3]曾筝.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英语能力测试系统研究[J].校园英语,2018(50):40.

[4]李丹.面向深度产教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5):136-138.

[5]史云林.产教融合背景下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17):83-84.

[6]路岱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以产教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切入点[J].才智,2020(15):121.

作者:李真真  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