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加工贸易配套能力落后研究论文

我国加工贸易配套能力落后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严重滞后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这一现状,接着从产业技术水平、政策、体制、外部因素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配套能力;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加工贸易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加工贸易的升级发展,其中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落后,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刘德学(2006)认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不高是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不足等方面。廖涵(2003)认为,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采购率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低,其原因分别是跨国公司国际经营一体化、国内企业经营体制落后和加工贸易政策存在问题。王睿(2006)认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促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促进国内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

一、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加工贸易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与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发展情况也十分引人注目。以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与装备制造业两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

(一)原材料和零部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见表-1),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32.2%接受调查的企业国内采购率在10%以下,约60%的企业的国内采购率低于50%。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分别占49.7%和40.9%,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1%。

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我国加工贸易高端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能力还相当弱,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比如电脑行业的芯片、集成电路、软件和服装产业的高级面料等。高端原材料、零部件配套能力的不足,必将导致我国在吸引和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和价值链环节的国际转移中处于劣势,从而对加工贸易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二)装备制造业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缓慢。设备利用率低且陈旧落后,主要机械产品和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少,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局面。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率、增加值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都低于整个制造业的数值,处于很低的水平。

其次,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依赖进口。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元器件、技术和装备基础之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的70%都由进口产品占领。

再次,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产品比重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和日本的38%。

最后,设备的国内采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调查表明,加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大部分都是一般性或辅助性设备,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关键设备和生产线主要是依赖进口,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装备制造业产品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装备制造业似乎并没有“顾及”到这一市场,为加工贸易部门提供关键设备、高水平成套设备的能力还较差,因而,对加工贸易推动作用相当有限。

二、我国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

(一)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产业技术水平落后是导致我国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都难以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活动,使其配套产品主要源于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在目前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中,高端原材料零部件,以及装备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弱势项目,而这些产业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我国当前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又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升级。

(二)政策因素

目前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也是导致相关产业配套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目前的规定,政府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免征进口税,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在本地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则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待遇,这明显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且我国税制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实行不退税的政策,因此,对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企业来说,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税收负担远远大于使用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税收负担,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保税方式进口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种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当地采购率,导致了加工贸易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转移,实现升级。

(三)国内企业经营机制落后

国内相关企业经营机制的落后,也制约了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我国国内企业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获得的收益很少,从而难以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影响了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国产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使得跨国公司对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不信任而选择从国外订购。而且,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要求随着新产品的推出而不断提升,国内供应商也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的半成品、原材料,造成国产供应方失去了供应商的地位。因此,国内产品本身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要求,造成了国内采购市场的流失。同时,国内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往往缺乏适当的机制和畅通的融资渠道,造成资金不足,以至于难以满足外商提出的要求。

(四)外部因素

此外,从外资企业这个外部原因来分析。作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企业,出于经营一体化和防止技术优势扩散的考虑,往往不愿意在我国采购中间投入品,特别是一些高端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及高端机器设备,因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小,从而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滞后。尤其是跨国公司,其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加工贸易中会更多地考虑从公司内部,而不是东道国(地区)采购产品,即使有时在东道国(地区)本地购买比公司内部购买价格低,但只要公司内部贸易所能节省的交易费用高于差价,跨国公司还是会选择公司内贸易。一方面,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从母公司内部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这无法带动我国配套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为防止技术优势的扩散,不愿意向我国输出高端技术,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自身产业得不到发展。

三、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对策

(一)产业政策

要把发展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纳入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同时把为加工贸易提供装备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指向,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延长国内价值链。政府应在产业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政府要引导国内企业关注加工贸易原材料、零部件配套市场和设备需求动向,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其次,政府应出台鼓励加工贸易更多地使用国产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政策措施。例如,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关于鼓励来料加工业务使用国产材料的通知》。这样的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中间品行业的成长,促进加工贸易关联效应的发挥,最终将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再次,政府要引导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参与国际产业大循环,通过为国外设备制造商提供配套间接为国内加工贸易提供装备,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制造能力。超级秘书网

(二)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一些具体规定在客观上不利于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应尽快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税收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彻底的免税或退税政策,实现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增值的零关税;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政策,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国产料件,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视同进口料件予以保税;改革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实现及时退税,从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和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内采购率。并且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可考虑在税收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三)体制政策

对于我国国内企业落后的体制,要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改革。要深化中间投入品产业经营体制改革,提高我国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方式,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工人;对国产中间品生产企业给予用地等方面的优惠;增大对国产料件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来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基于市场驱动而把区域研发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这样我们的企业才可能转移先进技术,实现技术本地化,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层次,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

(四)外资政策

在对待外资企业的政策上,首先,应该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促进设备制造业和高端原材料零部件行业的竞争,从而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动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加强本地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力量提高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规范研发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和科研教学机构建立联合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地科研机构在基础技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便于研发成果的扩散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的新道路(总报告)[R].经济研究参考,2003,(11):2-15.

[2]刘德学.中国加工贸易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06,4(22):4-8.

[3]廖涵.论我国加工贸易的中间品进口替代[J].管理世界,2003,(1):63-70.